閱讀屋>語文> 如何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

如何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

如何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

  摘 要:巧妙的課堂引入,可以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師生情感交流,讓學生在寬鬆、趣味、有啟發的情境中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運用現實生活材料、實驗實習材料、科學史、設疑等形式引入,不但增強了課堂活力,而且使課堂引入實施策略得到了最佳化。

  關鍵詞:課堂引入;激發興趣;實施策略;課堂活力

  一、課堂引入的功能

  1.集中注意,調節情緒

  注意是一種心理特性,任何生理過程的發生和進行都離不開注意的伴隨。在正常情況下,注意力使我們的心理活動朝向某一事物,有選擇地接受某些資訊,而抑制其他活動和其他資訊,並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於所指向的事物。因而,良好的注意力會提高學習的效率。情緒可以影響和調節認識的過程,心情好、情緒適宜的狀態下學習,則思維敏捷、動作迅速、協調、準確。而在心境低沉、抑鬱或情緒體驗淡漠狀態時,則思路閉塞、動作遲延,更說不上創造性了。學生在課前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所以在剛開始上課時,其興奮點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之中,或情緒處於抑鬱狀態,而精彩的匯入,卻能使學生很快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獲得適宜的情緒體驗,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2.激發興趣,明確目的

  精彩的匯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巧妙的開講,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學習新的內容。

  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明確的學習目的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其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

  恰當的引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習動機。

  3.搭建平臺,聯結知識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類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成功的匯入能在新舊經驗、新舊知識之間搭建一個學習的平臺。以舊引新既聯結了新舊知識,也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系統化。新課程強調教師角色應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合作者,由資訊源轉變為資訊平臺,課堂引入應是我們教師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的最恰當的契機。

  4.創設情境,溝通情感

  匯入既是學習知識的開始,又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過程,師生的情感會在導課中得到交流和昇華。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牽動著學生的心絃。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師在匯入新課時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注意師生情感的交流,只有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生才能暢飲知識的瓊漿,完善個性的發展。

  二、課堂引入的實施策略

  1.運用現實生活材料引入,增強課堂生命力

  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併為現實生活服務是高中生物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之一。

  從根本上說,科學源於生活、生產、科學實驗的實踐。高中生物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來引入課堂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學科特點,使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充分體現,課堂也隨之變得有生命力了。

  借鑑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儘量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生新知識與原有經驗之間的聯絡,完成知識的構建,同時也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2.巧引疑問,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有一個必備的原則,那就是: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讓學生帶著更多的疑問走出課堂。課堂引入如能蘊涵豐富的問題情境,則往往能把學生引向思維的開闊地,引向科學的殿堂。要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培養梯形人才,就要不斷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如,在學習“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時,可以這樣引入:假設你像小說中的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一個荒島上,那裡除了有能引用的水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你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隻母雞,15千克玉米,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a、先吃雞,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學生在激烈討論後往往選擇b,教師卻選擇a,學生非常驚奇,由此帶著疑問進入課堂。

  透過問題引入,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實地引入,激發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方法。用觀察與實驗匯入新課,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不僅生動具體,把學生對生物現象觀察的興趣引到對生物學理論的學習上來,而且這種直觀的感受與抽象的思維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都起著積極的作用。美妙的大自然更是為生物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進行實地調查、實驗是生物學科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課堂引入也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和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種群密度調查”和“群落結構”等知識時,帶學生到操場草坪上或在課外活動爬山時實地上課,這樣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如此親自的體驗、切身的.感受,使學生獲得了準確的感性材料,為理性的推斷提供了直接的依據,記憶深刻,滿足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更激發了學習興趣。

  4.以科學家事蹟、科學史引入,樹立理想

  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增加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情感目標。但是由於受傳統考試製度的影響,為了追求高分率、升學率,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對於情感目標,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教學目標寫在了教案上,成了一個虛設,而在課堂上卻很少真正去體現。真是枉費了生物新教材中這麼多珍貴的資料。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使情感目標的培養由虛到實呢?

  如,在講到蛋白質的合成時,可以先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事蹟;講遺傳時先介紹被世界譽為

  “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和“小麥之父”李振聲的事蹟等。這樣學生頓時產生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樹立學好生物學的堅定信心和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

  又如,學習光合作用過程時,以介紹光合作用發現的科學史引入: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德國科學家證明綠色葉片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透過一系列科學史回憶,體驗到科學探究過程往往需要幾代人的艱難努力,體驗到科學家們驚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讓學生了解名人在探索自然規律、進行科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尚情操、驚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以及他們對人類文明和社會所作的貢獻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學習生物的內部動機的形成,樹立遠大理想。

  運用現實生活材料、實驗實習材料、科學史、巧設疑問等形式引入,集中了學習注意,激發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動機,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學好生物學的堅定信心和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但我們不能為了引入而引入,應注意趣味性、靈活性、概括性的統一。作為生物教師,我們應該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材,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生物知識,適時、適地、靈活巧妙地設計課堂引入,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情感。因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

 

【如何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