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美學導論讀書報告

美學導論讀書報告

美學導論讀書報告範文

  本來想讀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但去圖書館借了翻看之後,發現它太過於抽象,太過於晦澀難懂。鑑於這個原因,又去借了曹俊峰的《康德美學導論》,一是因為其與老師開的當代美學有一定關係,有助於理解老師講的一些名詞、知識點。二則是這本書畢竟是導論,有指引的意思,作者會幫助解釋其中的一些高深難奧的概念。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其中大部分理論已有所掌握,如什麼先天原理,判斷力批判的大致過程及其內容,康德關於美學的一些看法等。但由於書中涉及內容過於繁雜,且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一進行闡釋。而且有些東西也不求甚解。所以筆者計劃選取其中一些自己相對理解的理論或美學觀點對其進行歸納整理,闡釋康德的美學觀點,並會穿插一些筆者自己的見解。因為筆者以為讀書筆記不應當僅僅是羅列書中內容要點,更重要的是閱讀者自身應該從中學到或領悟到一東西,最好的結果是能夠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此乃讀書筆記之要旨。

  下面筆者將主要闡釋康德對於藝術的定義及其看法。“藝術”的定義自古以來有眾多的美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都進行過解讀及其闡釋,在此筆者不再一一贅述,鑑於筆者所閱讀之書,將主要對本書中的觀點進行整理歸納。

  藝術一詞的解釋在本書的第十三章第一節,題目就是“什麼是藝術”。題目雖是“什麼是藝術”,好像作者要給我們一個定義,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因為在康德看來沒有什麼事物是能夠用一段文字來進行定義的,他能做的只是透過對比比較的方法,找出它與其他事物的不同點,進而歸納出其最本質的東西。瞭解了它的本質我們自然就會對其總體概念有一個明確的把握。

  康德在此就是將藝術與非藝術進行對比,這些非藝術主要包括自然、科學、手工藝三個方面。先不提康德是怎樣將他們進行比較的,在此我們先看一下康德進行對比的思路,即其思維方式是怎樣的。首先他將藝術與自然進行對比。這說明了他首先承認了藝術的社會性或是人工性,他將二者對立開來。然後是科學,科學是一種探索事物執行規律的學科,是物質性的,由此看來康德將藝術區別於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分明確的事物。最後是手工藝,手工藝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技術,可見康德將藝術與實用也有所區別。這就是他的基本思路,從大到小,從粗到細一層一層進行剖析。

  康德首先是這樣將藝術與自然區別的:藝術不同於自然。藝術是與自然絕然不同的兩類事物。藝術與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種“人工產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結果。由於是人工產品它就有了一個重要特徵,即它是以理性為基礎的有目的有意圖的自由的產品。在這裡康德強調了“理性”這個詞。理性在這裡應該理解為有意識的,經過思考的。為了將它更加明瞭化康德又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的例子,蜂房並不是一件藝術品,康德如是說,這並不是因為它在外在形式上與藝術品有多大區別而在與製作的動因、過程不同。蜜蜂沒有理性,沒有意識,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覺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並沒有一定的計劃和意圖。假如由人來建造一個一模一樣的蜂房就可能是藝術。人們在建造之前已經有了一個明晰的影像,建造什麼樣的,怎樣造,完全出於自由,有目的有計劃,經過理性的思考。這就可能成為藝術。再次我們注意到,康德強調了“自由”。“自由”在這裡有極其特殊的意義,在這裡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們建造蜂房沒有物質利益的趨勢,純粹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一個意圖。

  其次康德將藝術與科學相區別。因為科學同藝術一樣也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在將二者進行對比的時候康德的概述有些抽象。他認為藝術是“人類的技巧”,而科學是知識,即“能不同於知”。“知”是指認識、情感、欲求(即三大批判),而“能”是指這三種能力之外的技能。二者的不同在於機能各有先天原理,可以施以先驗的判斷;技能沒有先天原理,只能做不能解。在此筆者的理解是科學是有一定規律的事物,人們只要掌握了它的規律就可以模仿出一模一樣的東西。而技能即藝術則不行,藝術是沒有先天原理的,所以它沒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東西,但不能模仿複製,沒有一模一樣的藝術品。

  最後康德又將藝術與手工藝進行了比較區分。康德從目的、製作活動和結果等方面來揭示藝術與手工藝的區別。從目的來看,藝術是為了獲得愉快的感受,手工藝是為了賺錢。從製作的性質看,藝術活動自身是令人愉悅的,是完全按照藝術家的構想而操作的,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保持了真正的'主體性,他的主觀願望是可以全部灌輸到作品中去的;而手工藝則是一種勞動,一種謀生的工作,對於主體來說,這種工作只能令人痛苦,毫無愉快可言。在這裡康德反覆強調了“愉快”,即主體的愉快。而愉快歸根結蒂仍是自由的延伸。因為愉快實現的前提必定是自由,被壓迫的、強制性的勞動或活動是不可能獲得愉快感的。手工藝要麼是被生活所迫,要麼是被老闆所迫,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不自由的。

  由此可以歸結出康德對於藝術的主要概念:一,它是理性的(自由屬於理性的範疇)。二它是毫無規律可言的。對於這兩種表述筆者沒有多少不認同。但對於康德在對比中提到的一些名詞筆者則有自己的意見。在康德的表述中,他曾提到藝術品和藝術家,藝術品筆者認為是無可爭議的,但藝術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這裡康德明顯是把藝術家與藝術品進行了一對一的硬性規定,即藝術品是藝術家的產物。筆者不認同這種觀點,至於原因筆者在此想先把自己對於藝術的概念做一些描述,從而才能從整體性對其進行反駁。筆者認為所謂藝術首先它必定是“人工產品”,這與康德的表述一樣,但本質卻不同。“人工產品“不僅僅是人的體力勞動,主要是指人的意識活動,筆者認為應該將體力勞動與意識活動或是腦力活動割裂開來。他們之間不應該有必然的聯絡,沒有經過體力勞動的事物但經過了人的意識活動的加工也可以成為藝術。如自然造化的石頭,可能因其獨特的造型而引起人們的興趣,從而成為藝術品。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體力勞動的參與而僅僅是意識活動的結果。所以藝術品不一定是藝術家所創造的,除非藝術家在這裡具有泛性意義,即發現藝術的人也可以成為藝術家。

  除此之外,對於康德所陳述的主體的愉快性筆者持懷疑態度。因為有些藝術尤其是文學藝術的創作者創作本身並不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如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作家他們創作本身要麼是為了生計所迫,將創作視為生活手段,要麼是內心激憤所致。所以他們本身是談不上愉快的。康德從這個方面進行論證顯然有其偏頗的一面。筆者認為,藝術是使人的內心或是精神獲得一種滿足並加以認可的形式,。筆者強調的是他者,即主體之外,也是欣賞者或是觀眾。上述作家作品雖然自身並沒有什麼愉快性可言,但其受眾卻獲得了一種滿足,或悲或喜,並對其加以認可,因而成為了一種藝術。如1917年馬塞爾。杜尚把一個男人的小便器作為一件藝術品進行展示,顯然他是將它作為一件藝術品,而且受眾也予以認可。而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件藝術品正是因為它滿足了受眾的一個精神需求,即獵奇。所以,對於藝術而言,他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在這裡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學者朱狄的一句話來支援自己的觀點:“所謂作品,也就是人使用的媒介手段把思想情感貯在他體外的某種物質形態上,從而使人們可以鑑賞它,它的審美價值並不因有更多的人去鑑賞它而有所減少,而且原則上經得起任何人去鑑賞,如沒有這種資訊貯存,藝術作品也就不成其為藝術作品了。”

  上述即是康德對於藝術的概述及筆者自己的一些見解。對於哲學大師的反駁雖讓人覺得有些可笑,但真理往往是不分界限的。

  

【美學導論讀書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