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攝影> 鳥類攝影技巧分享

鳥類攝影技巧分享

鳥類攝影技巧分享

  鳥類攝影技巧分享

  隨著數碼相機的日益普及,攝影愛好者中根據自己喜愛的拍攝題材劃分出了不同的圈子,有的愛風光,有的愛人像,有的愛微距,也有的愛“打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打鳥”的技巧,希望能給各位愛鳥人士一些幫助。如果有朋友願意分享自己的“打鳥”心得,歡迎加入迪派論壇參與討論。

  器材先決

  對於人像、風景、生活寫實等攝影題材來說,創意可能比器材更加重要。不過關於鳥的攝影絕對是“器材先決“的一種題材,先不說光圈、連拍等考慮,單單是鏡頭焦距不夠長,就無法在野外拍攝到清晰的雀鳥相片。所以,長焦鏡頭是拍攝野鳥的最基本條件。400mm至500mm焦距的超長焦鏡頭已經是基本級數,有時由於距離太遠還得裁剪一下,如光圈夠大(如500mm f/4)也可加上一個1.4x增距鏡使用。以焦距而言,600mm自然是更加理想,不過由於重量比500mm高出不少,使用此類焦距的”打鳥“愛好者為數不多。現時也有的高倍變焦DC,焦距可達800mm以上,比專業拍友的600mm大炮更強,只不過對焦及連拍速度較慢,拍攝一些靜態的鏡頭還是應付得來的。

  尼康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佳能 EF 600mm f/4 L IS II USM

  要捕捉雀鳥飛行、獵食的動作,相機反應一定要夠快,這裡所指的反應是指對焦及連拍速度。基本上愈是高階數的單反相機,對焦系統便愈先進,連拍速度也較快,快門時滯(按下快門鍵與實際曝光之間的時間)及觀景器遮黑時間也較短,對於拍攝動態的雀鳥相片較為有利。此外,高階的單反相機通常會有較多的對焦點數,覆蓋畫面的較大範圍,即使雀鳥偏離畫面中間仍可準確對焦。而數十個對焦點中,如果當中的十字對焦點數目愈多,對焦反應便愈靈敏,對於拍攝淨色的雀鳥會有較佳的表現。要注意的是,由於長焦鏡頭大部分都鏡身內建超聲波對焦馬達,因此對焦速度亦很大程度受鏡頭的對焦設計影響。

  尼康旗艦單反與其51點對焦點分佈 佳能旗艦單反與其45點對焦點分佈

  一支600mm長鏡連機身的重量隨時超過6kg,即使鏡頭設有防震,但要長時間手持幾乎是沒有可能,因此腳架及雲臺亦是鳥攝的重要外圍器材。雲臺方面,最基本可以使用球形雲臺,在追蹤雀鳥時鬆開雲臺鎖來拍攝,以幫助穩定鏡頭。較專業的可以用懸臂架,亦即俗稱的鞦韆架,上部由一個活動架組成,可將鏡頭連同鏡頭架裝上插板,下方則為水平轉向軸,兩者配合便可令沉重的器材靈活擺動。至於在三腳架方面,除了要注意負重之外,同時也可留意抗扭及吸震能力,後兩者對三腳架的穩定性都有很大影響。

  捷信GT5541LS 三腳架,最高負重25 kg。專為大光圈長焦鏡頭而設的曼富圖393鞦韆架。

  拍鳥的注意事項 為了要逃避被獵殺,避開人類是野生雀鳥的天性。它們無論進行任何活動都會與人保持一個安全距離,一旦被它們發現人類入侵了安全距離範圍,雀鳥便會自動走遠一點,甚至是實時飛走。為了爭取較接近的距離拍攝雀鳥,拍攝時要儘量減少驚動雀鳥的機會。最基本當然是減低聲浪,一些噪音如電話鈴聲、談話聲音等都會令雀鳥變得警覺。此外,衣物亦儘量避免鮮豔的顏色,穿較接近大自然的'顏色(如啡、綠色)會有“保護色“的作用,所以有些鳥攝愛好者拍攝時會穿上迷彩軍服,甚至將鏡頭包上迷彩偽裝。

  穿接近大自然顏色的裝束,鏡頭甚至加上迷彩偽裝,可減低驚動雀鳥的機會。

  另一方面,由於雀鳥是不能受控的主體,在拍攝時我們只能夠自己配合雀鳥的習性,所以觀察、瞭解雀鳥的習性對鳥攝有很大幫助。野生雀鳥最基本要留意的習性是它們習慣早上及黃昏覓食,下午通常會休息,如果想拍攝飛行、覓食等動態就要注意拍攝時間。另外,在溼地覓食的候鳥活動範圍也會受潮汐影響,例如在大潮退時會顯現出大片的沼澤,雀鳥覓食時就會有空間走遠一點避開人類,拍攝起來會較困難。相反在大潮漲時,潮水將沼澤泥地全部覆蓋,雀鳥就根本不會在水面覓食,只會在樹上休息,所以在潮汐漲退之間是最佳的拍攝時間。

  黑臉琵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全球數量估計約2,000只,

  但其實在冬天的南生圍一帶並不難見到蹤影。

  春天燕子餵食幼鳥。

  飛翔中的小白鷺最考相機的追焦功力。

  早上鳥兒會在泥灘覓食。

  上文提到野生雀鳥攝影的一部分先決條件及注意事項,今回正式進入正題,跟大家討論一下拍攝雀鳥的一些基本攝影技巧,為雀鳥攝影的初學者提供一點意見。當然,掌握這些技巧只是拍攝雀鳥的基本條件,要拍出好的作品,最重要是「起錨」,多拍、多嘗試是不二法門,耐性更是不可缺少。

  光源

  光是攝影的最重要元素,所以跟拍攝任何題材一樣,光源也是鳥攝的一大考慮。通常鳥攝愛好者都會在早上以及近黃昏拍攝,除了是因應雀鳥的覓食習慣,也考慮到這兩段時間可以利用到太陽的側光。由於陽光以較傾斜的角度照射,因此攝影師可以按需要自己走位配合,當太陽在自己後方時就可以用正光照明,太陽在自己前方的話就有背光、背側光照明的效果。如果在正午拍攝,光源便會變成頂光,較難獲得理想的效果。

  甚麼時候用甚麼光源呢?很視乎當時雀鳥所處的環境。當拍攝在大範圍的地方如沼澤、水面、天空的雀鳥時,就最常用正光拍攝,一來可以避免水面、地面的反光令背景變成一片死白,二來自己在背光位置的話,雀鳥較難看清楚自己的動作,驚動雀鳥的機會也少一點。而且由於光線充足,快門速度也得以提高,有利凝固雀鳥一瞬間的動作。不過當拍攝在樹林、草叢的雀鳥,又或者畫面的背景較暗時,就可以用背光方法拍攝,令陽光勾劃出雀鳥的輪廓,增加相片的立體感。

  在水上或沼澤活動的雀鳥可用正光拍攝。

  池塘由於水面有樹林的倒影,令水面的背景較暗,可以用背側光來呈現立體感。

  相機設定

  ※ 曝光模式

  由於要拍攝的雀鳥大概都會在我們預計的地方出現,加上陽光的變化不會太大(除了在多雲情況下),因此攝影師多數都會用 M 手動曝光模式拍攝,預先鎖定相機的光圈、快門、ISO,這樣便可以避免相機的測光太過受不同的背景亮度影響。由於要以高速快門來凝固雀鳥的動作,即使在「光天化日」的情況下,通常都會用上 ISO 800 或以上的感亮度,令快門速度保持起碼有 1/1000 秒以上。

  M mode 是鳥攝最常用的曝光模式。

  使用 1/1250 秒快門,可以凝固燕子在空中的動作。

  ※ 測光方法

  在設定光圈、快門時,通常都會參考相機的測光,以重點測光的模式,對著環境中受光相近而顏色不深不淺的地方(如水泥地、泥土、雜草等)讀取資料,當然要視乎 sampling 的深淺色情況進行適度的調較,例如水泥地的顏色比 18% 中灰較淺,可以根據測光資料再增加 1/3 EV 至 1/2 EV 曝光。

  ※ 曝光調較

  要注意的是,即使光源不變,曝光值也應根據雀鳥本身的顏色而有所適應。例如拍攝白色羽毛的雀鳥時,可以略為比正常減少 1/3 EV 至 1/2 EV 曝光,以避免羽毛「爆光」而失去層次。相反,拍攝較深色的雀鳥時可以稍為增加曝光,令暗位的層次更加清晰。

  拍攝白色羽毛的雀鳥可以設定為稍為曝光不足,以保留羽毛的層次。

  ※ 對焦模式

  跟拍攝一般動態主體一樣,拍攝野生雀鳥時,可以選用相機的連續對焦(追焦)功能,並且以連拍模式拍攝,以捕捉雀鳥一瞬間的動作。初學者可能未必掌握得到雀鳥的動態走向,這時也不妨使用相機的多點對焦功能,即使雀鳥在畫面中走來走去,亦可以提高成功對焦的機會。不過有時一些雀鳥會在固定地點出現(如水中的竹杆頂),這樣就可以將鏡頭的對焦鎖定,減省對焦的時間,雀鳥一有動作便可按快門進行拍攝,增加拍攝的反應。

  當知道雀鳥通常會在哪一地點「落腳」,便可預先將對焦固定然後「守株待兔」。

  構圖例子

  三分一定律、黃金分割法等大路構圖法則,同樣適用於雀鳥攝影。雀鳥視線的方向留有空間,令相片的感覺更為平衡。

  在複雜的環境下,利用鏡頭的剪裁,為相片鋪排前景及背景,增加相片的層次感。

  利用水面的倒影可突出對稱美。

  採用較低的拍攝高度,跟雀鳥高度幾乎成水平狀態,除可增加代入感外,亦可以加強淺景深的效果。

  雀鳥之間的視線互動,在相片中形成了無形的引導線,增加相片的故事性。

【鳥類攝影技巧分享】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