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教學的五點看法

古詩教學的五點看法

古詩教學的五點看法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而詩詞則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了較多的古詩篇目,目的是透過古詩教學,使學生從小了解古代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筆者就古詩教學談幾點看法,敬請各位同仁雅正。

  一、瞭解作者生平、年代及寫作背景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字閱讀是學生與文章的對話, 更多的是與作者的對話。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只有介紹作者的生平年代、生活環境、所處的政治背景, 才能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引發情感共鳴,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意圖及編排目的。

  如在教學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筆者先讓學生查詢與他相關的資料,瞭解李白的生平: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人間的辛酸滋味,看透世態炎涼,更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強的性格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等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有了上述資料做鋪墊,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的思想內涵。

  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顧名思義,閱讀教學側重於讀,在讀中感悟。因此,教師可以採取多種朗讀形式,如分個讀、齊讀、表演讀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初步感受古詩的音律美和節奏感, 激發學生朗讀和學習古詩的興趣, 也為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及其含義奠定了基礎。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筆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教學情境,先請一位學生扮成詩人,朗讀古詩,然後請幾位學生分別扮演翁媼和他的三個兒子,讓學生在表演中熟悉詩詞,加深理解。

  三、理解古詩大意

  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翻譯詩句,因為文言文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那麼,教師應如何教學小學語文古詩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獨立理解和翻譯,只需引導學生根據古詩後面的註釋和文中配套的插圖去理解詩句的意思即可,著重培養學生獨立理解古詩的能力。但是,這並不表示教師不用管學生,而是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並適時總結。

  四、結合內容 , 體會感情

  “感人心者莫乎情”, 一首首經典的古詩之所以能夠打動億萬讀者的心靈,流傳千年,不僅有唯美的語言所描繪的畫面,還有最觸動我們柔軟部位的情感。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個感情基調,或思鄉,或離別傷情,或抒發心中不平之情,或談人生哲理。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詩眼,領悟詩中的感情。如在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哪個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情?”等學生找出關鍵字後,教師可以再讓學生說一說“獨”字的意思,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孤寂之情;或者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融入角色,去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

  五、善於總結 , 拓展延伸

  每學完一首古詩,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蒐集和積累同一主題的古詩詞,加強學生的文化積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在教學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 , 筆者向學生推薦了趙之問的《渡漢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兩首古詩同以鄉情為主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受,還體會了近鄉情更怯的感受。

  總而言之,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卻不知道如何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加強文化積累,擴充套件知識面,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才能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尋求科學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熱愛古詩、欣賞古詩、感受古詩,以此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教學的五點看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