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稱象》課堂實錄與點評

《稱象》課堂實錄與點評

《稱象》課堂實錄與點評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

  chēn (板書:稱)

  生:見過。

  師:人們稱一件東西是想知道什麼?

  生:想知道那件東西有多重。

  師:對,想知道那件東西的重量。

  liàng (板書:重量)

  師:你們看見別人稱大象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稱大象的故事。(板書:象)

  “稱象”這一課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的內容。

  〔透過談話,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相機出現了“稱象”、“重量”兩個生字詞,又為學習作了導向。〕

  師:課前,同學們讀過課文。現在我請一個同學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聽,希望讀準字音,不加字,不丟字。(被指定的學生讀後,其他同學給他正音。)

  〔初讀課文時只要求讀準生字的音,對其義和形不作要求,這符合兒童的閱讀心理。〕

  ……

  師:在看象的時候,曹操為什麼要大家想辦法稱象呢?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後回答。

  生:(讀後)官員們一邊看一邊議論,不知這頭大象有多重。(板書:議論)

  ……

  師: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議論,便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請你們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學讀這一句。(教師範讀,學生跟著讀,自己讀。)

  〔這是稱象的由來,透過反覆讀,進行強刺激。〕

  師:曹操提出這一問題後,官員們是怎麼議論的?(指板書上的“議論”,指導讀官員們說的話)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一種辦法是怎樣的?

  生:(略)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二種辦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教師一邊口述這個辦法,一邊板書宰;學生一邊看教師板書,一邊讀“宰”)

  師:查過字典的同學說說,“宰”在字典裡有幾種解釋?結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塊的再稱”想一想,“宰”在這句話裡是什麼意思?

  生:“宰”在字典裡有三種解釋,在這裡是“殺”的意思。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一種辦法行不行?請你們再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該用哪一句話來回答?

  生:(略)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二種辦法曹操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你們怎麼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聽了直搖頭。

  師:“直搖頭”是什麼意思?誰能邊說邊做動作給大家看。

  生:“直搖頭”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搖頭動作)

  師:(學著搖了一下頭)這叫直搖頭嗎?誰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搖頭)

  師:對,“直搖頭”說是不住地搖頭,表示很不同意。曹操為什麼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捨不得,這也不是好辦法,曹操不同意。

  〔“議論”(生字新詞)、“宰”(二類字),“直搖頭”(熟字組成的新詞語)都是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裡來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處。“議論”出現在第二自然段,卻是借用第三自然段裡官員們怎麼說、怎麼議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的;“宰”是透過,根據語言環境選義項來解決的;“直搖頭”是透過語感和演示來領會的。這就把學習語言、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緊密聯絡起來了。〕

  師:對,官員們提的兩個辦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衝聽了官員們的議論後他怎樣說呢?(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師:(出示小黑板,上面寫了曹衝說的辦法)曹衝的這個辦法是用幾句話說清楚的?

  生:(讀書、畫序號、討論)

  xiàn

  師:這四句話裡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學生讀第一句,老師板書:上船 畫線)在哪兒畫線?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畫線。(讓一個學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師:在船舷的什麼地方畫線?再仔細讀這一句。

  生:(輕聲讀第一句後)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線。(老師讓這個學生一邊說,一邊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畫線)

  師:在這兒(指畫線的地方)畫線就是沿著(說重音)水畫畫線。

  ····

  〔“沿著”的意思比較抽象,老師卻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

  接著,老師用“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線後接著幹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停止裝石頭”“最後怎麼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問題,誘導學生讀懂曹衝說的`四句話中的二、三、四句,並分別板書“上岸”“裝石頭”“沉到線”“稱石頭”“石頭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用一組模擬物讓學生演示曹衝說的辦法。

  師:請同學們一邊讀這四句話(指小黑板)一邊想:你怎樣用這些東西把曹衝說的這個辦法做給大家看。

  (學生各自準備後讓一名學生演示。大家讀一句,該生演示這一句的內容)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耳、動眼、動腦,既可檢驗學生是否讀懂課文,又可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課文裡說“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剛才我們的演示沒有稱給你們看。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在課外活動或者在家裡,把剛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後把石頭稱一稱,把“大象”稱一稱,看石頭和“大象”是不是同樣重。好嗎?

  生:好!

  〔這是教學上的幅射,把課堂上的興趣引向課外。〕

  ……

  師: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曹衝提出的稱象辦法是用四句話說清楚的。這四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說,連起來說明了一件事。現在我們來學習用這種方法說話。請你們分別用“關”、“灑”、“掃”說幾句話,這幾句話連起來說明一件事。

  生:(略)。

  師:請同學們根據本課生字的特點想辦法記字形。

  生:(先各自想辦法記、再同桌討論,然後站起來發言)

  師:出示小黑板,上面寫著:

  義——議(議論) 管——官(官員)

  槽——曹(曹衝) 錢椣?畫線)

  你——稱(稱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請你們用加、減、換偏旁部首的辦法或組詞的辦法記這些生字的音、形、義。

  生:(各人再次練習)

  例寫才好?

  生:(學生練,老師作指導)

  點評

  一堂課的教學就是諸多要素的有機組合體。相同的要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結構,其功能卻不一樣。這就是說。“系統的結構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往往不同”。這給我們以啟示:不改變課堂教學的要素,只對這些要素進行科學排列組合,使之成為最佳化的結構,可以提高教學的整體功能。徐葆瓊老師在這一點上是有她獨到之處的,《稱象》的教學正體現了她這一教學特色。

  從這課書的識字教學來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生字的音、義、形的統一聯絡,但對音、義、形又是分步側重處理的。

  即,初讀課文時側重字音,理解課文時側重字義,複習鞏固時側重字形。這就改變了過去的“先教字,後閱讀”和識字時音、義、形一次解決的教學結構。這樣處理,體現了寓識字於閱讀教學之中,既分散了識字的難點,又使生字的音、義、形分步得到落實。如教“議論”的“議”。初讀課文時,只要求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分析課文時,聯絡語言環境理解字義,“議論”一詞本來出現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員們議論的具體內容則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學習,學生不僅從具體語言環境裡懂得了詞義,還理解了有關句子的意思,同時還朦朧知道了一點段與段之間的關係;在學完課文後進一步進行基礎訓練時,用“義”和“議”作比較,讓學生有意識地識記字形,並指導書寫。從這一教例我們不難看出,徐老師對閱讀教學中生字的音、義、形的處理以及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絡都有一個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樣的結構,無論是識字還是閱讀,學生學習起來都比較暢通。

  從這課書的閱讀教學來看,我認為指導學生學習曹衝所述稱象辦法最能體現徐老師的教學特色。教者先讓學生弄清曹衝說的辦法一共有幾句話;接著引導學生弄清每一句話的意思;再用一組模擬物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演示曹衝所說的方法;學完課文後,教者要學生仿照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幾個詞口述幾句連貫的話。教者對這一部分的教學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從理解的角度來看,它是讀寫結合的範例;從年段的訓練重點以及階段的連續性來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這裡可以把聽、說、讀、寫的訓練結合起來,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能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一句話,抓住它能一舉數得,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教者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把上述諸方面排列組合在一起,並有機地聯絡起來,使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有效地發揮了整體功能。運用之妙,存乎於心。“數得”來自“一舉”,這可貴的一舉,充分體現了教者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風格。

【《稱象》課堂實錄與點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