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及反思

《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及反思

《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及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傳統的計算課,內容雖然簡單,卻比較難上,學生學起來十分枯燥,教師教學也十分乏味。前不久在學校的一次教研中,有一位十分年輕的男老師是這樣引入這一教學內容的。

  [片段一]

  引入:

  一塊七巧板拼出各種美麗圖形入手,

  師:老師用1副七巧板拼出了1條漂亮的小魚,這裡一共有幾塊積木?

  生:要7塊板積木,可以用乘法口訣一七得七。

  生:乘法算式17=7,71=7。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7的乘法口訣。

  生:老師,7的乘法口訣我全會背了。

  生:老師我也會背了。

  (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示我們都知道了7的口訣,教師置之不理,裝作沒聽見似的,繼續往下教)

  師:這時又游來了一條魚,現在有幾塊積木?(4條魚)

  生:二七十四,72=14,27=14

  接著教學完成7的乘法口訣。

  [反思]

  走進課堂,我們常常會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現象。於是在課後,我訪談了他們班的學生,問了孩子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在課後是這樣說的:

  生1:7的乘法口訣我已經會背誦了,老師不教我也會。

  生2:在老師沒有教之前,我1-9的口訣都會背,而且我還會用口訣來做乘法算式題。

  生3:我覺得學習口訣好枯燥,因為在家裡媽媽已經教過我口訣了。

  生4:我對口訣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幾句口訣我還記不住,我想請老師教我記口訣的方法。

  是的,學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訣有哪幾句,教師卻裝作不知道,生怕破壞了自己的預設。教師這樣做,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孰不知,這會傷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後續知識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有關學生的學習起點問題,有學者將其分為:學習的邏輯起點和學習的現實起點。學習的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的進度,應該具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的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識基礎。教師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設計並實施教學內容,是毋用置疑的。而且效果也一定不會很差。但是很多教師又有這樣的經歷: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新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但是在學習中只能按照老師的設計,當作不知道,一步一步從零開始學習。片段一中的教師其實在掌握學生起點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直接讓學生來介紹7的乘法口訣,以此展開教學。

  在一次公開課中,我同樣選擇了7的乘法口訣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在教學之前,我對全班34名學生進行了前測。

  你知道7的乘法口訣嗎?請你寫下來。

  你知道76的口訣是什麼?

  你知道四七二十八這句口訣所表示的意思嗎?(你可以畫一畫)

  請你計算。57=73=76=77=

  結果如下:

  從預測表中可以看到,學生們基本上對7的乘法口訣已經有所瞭解,對有幾句口訣學生已經非常熟悉,但同時發現學生對於口訣的含義的是不理解,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

  我的目標定位是:

  1、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編制7的乘法口訣,初步記住7的乘法口訣,能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有關表內乘法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培養學生在記憶中練習口訣。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知道每一句口訣所表示的含義。

  當我想把自己的教學設計付諸行動的時候,我不禁有些疑惑:是否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口訣學習中有更大的`收穫!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孩子們會接受這樣的學習嗎?帶著疑問,我展開了教學。

  [片段二]

  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會了1-6的乘法口訣了,對於前面口訣的學習,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生:我會背這些口訣。

  生:我會用口訣來計算乘法算式。

  生:我還會背7的乘法口訣。(學生們躍躍一試,都想表現自己)

  師:今天咱們就來學習7的乘法口訣。哪7的口訣有哪幾句嗎?你能試著寫下來嗎?

  (學生實踐)

  (彙報)

  試寫口訣。

  生:7的口訣有: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師:你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口訣的含義。請你選擇其中的連續兩句來研究?

  (學生們紛紛開始研究)

  師:你能說說你研究這兩句口訣的意思嗎

  生:2表示有2條魚,7表示一條魚要用七個三角形,14表示一共需要14個三角形。

  生:3表示有3條魚,7表示一條魚要用七個三角形,21表示一共需要21個三角形。

  師:那誰來說說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

  生:第一個7表示有7條魚,第二個7表示有7個三角形,49表示一共需要49個三角形。

  生:也可以說第一個7表示有7個三角形,第二個7表示有7條魚,49表示一共需要49個三角形。

  [反思]

  短短的四十分鐘轉瞬即逝,學生們還沉浸在學習的氣氛中,久久回味著。我的教學任務也圓滿完成,我那忐忑不安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師生間的默契,學生們一次一次地自主探索,樂於研究的精神給了聽課老師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為了更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我對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進行了訪談: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收穫嗎?學生們回答:

  生1:我很高興,因為我能熟練地背誦7的乘法口訣,我還會計算乘法題。

  生2:我能清楚的知道每一句口訣所表示的意思。

  生3:我覺得自己能編口訣,並且能用畫圖來表示,我覺得自己很能幹。

  生4:我的收穫很大,我會編口訣,我還發現每一句口訣上下之間的關係。

  生5:我知道了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乘法問題。比如:一個星期有7天,日曆上都是按7天排的。古代的七言律詩,每一句都有7句。

  的確,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大教育家奧蘇伯爾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曾明確指出:假如必須把一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我就要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並且指出,要根據學生原有知識進行教學。就是說只有正確認識學生的起點,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是適合他們的。所以,把準教學起點意義深遠。

  從兩個教學片段的實踐來看,反映了教師對學生起點的認識不同。實踐一低估了學生的起點,忽視了學生原有對乘法口訣認知的事實,儘管教師精心創設了情境七巧板來引入7的乘法口訣,但整個設計還是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狀態都熟視無睹,甚至有些學生已經會把口訣全說出來,教師都置之不理,假裝沒聽到。學生這樣的被動學習,所經歷的思維是低層次的。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實踐二的教學是教師先做過預測,已經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已經能熟練地背誦口訣,因此一開始教學,教師就開門見山,直接讓孩子編出7的乘法口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完整的板書7句口訣,然後讓學生選擇其中連續的兩句進行探究,從口訣中引出口訣所表示的意義。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還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口訣所表示的意義。(如圖1)這種從編制口訣探究意義運用口訣這三部曲來完成教學的,真正體現了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這樣的教學是在瞭解學生起點的基礎上進行的,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和生成的意義。此外教師對學生先期知識進行預測,教師能在課堂上能根據預測做出選擇與調整,以實現以學定教。以此設計彈性的教學目標。正是這些彈性的目標、空間和時間,才使課堂教學更關注和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使教師靈活地捕捉課堂動態資源,讓學生思緒飛揚,經歷了有效的數學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為有效。

【《7的乘法口訣》課堂實錄及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