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閱讀教學應加強朗讀教學

閱讀教學應加強朗讀教學

閱讀教學應加強朗讀教學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問題不少,其主要表現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瑣的分析多,把一個原本好好的整體(課文),搞得支離破碎;不必要的提問多,使有限的時間耗費在問問答答,而學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書多,老師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板,學生忙於做筆記,老師講的一點也聽不進;而潛心讀書時間少。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有不少困難。為了克服這種毛病,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朗讀教學。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

  學前讀。指初讀課文,表層性朗讀。講課前,先讓學生默讀(低年級應朗讀)。這時,應由學生自由讀,多讀幾遍,克服那種不給充分時間,只是浮光掠影地讀上一、二遍的現象。這一環節應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讀懂”。

  為了達到訓練目的,必須強化預習的功能,強調初讀、整體感千課文,變集體讀書為人人參與的讀書活動,人人做到三讀;一讀得正確,結合查字典,清掃閱讀障礙;二讀得通順,做到“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讀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於心。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不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只作適當的背景介紹及個別難於理解的詞句點拔,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使其逐步到四會:一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二會圍繞課後問題邊讀邊想,自己解決問題;三會動筆在讀過的文章上圈、點、批、注;四會自己提出疑問,參與討論。並在讀的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思考問題中,接著思維品質;在討論質疑中,發展語言。

  學中讀。即在第一環節“讀懂”後的第二環節“讀懂”。要引導學生俯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這就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情節分析法,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切入口,使學生在獲得對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領悟閱讀或寫作的各項基本功,真正做到“從語言表達上理解內容,從寫作方法上指導閱讀,從語言運用上掌握語言”。其訓練過程要注意三點:第一,要緊扣重點,不面面俱到。要根據教材確定重點訓練專案的前提下可根據課文的特色適當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嚐、琢磨。第三,要建立整體性觀念,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必須從整篇課文著眼,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切忌東一琅頭西一棒,孤立進行詞、句、段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在詞句段篇的聯絡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弄清楚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絡,獲得對全文更透徹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語言表達形式。

  學後讀。指理解後讀,做到熟讀成育。這時更需要時間,因為無論學什麼,都要有個練習過程,熟讀才能生巧。這時的讀書訓練應從技巧及形式上給予指導;形式上如個人讀,小組讀、分角式讀等;技巧上如語調的高低、停連處理等。讓學生或吟誦、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動學生的心絃。值得一提的'是,在電教媒體進入課堂後,可試用配樂朗讀。配樂朗讀,就是利用電教媒體播放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在樂聲中聲情並茂地朗讀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選擇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樂段“九里山大戰”為課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險”部分)配樂。這段音樂暈支傳統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戰場刀光劍影,呼號震天,鐵騎縱橫萬軍廝殺的激戰場面。用在這裡,那扣人心絃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紅軍戰士的強大攻勢和英雄氣概,再配以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受到強烈的形象感染。

【閱讀教學應加強朗讀教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