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

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

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歡迎閱讀。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透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聖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現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中堅人物內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

  作者:   加入日期:11-09-14

  背誦《石灰吟》

  師:在詩人于謙的眼中,報效祖國是要“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在詩人陳子昂的眼中,在他的內心,報效祖國的心情如何?

  師:翻開課本,自由把古詩讀四遍,要求讀1、2遍的時候讀準字音,讀3、4遍的時候,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學生朗讀、指名朗讀)

  師:這首古詩有一個生字,他念得很準,愴,翹舍音,(拼音),來一起讀一讀。

  (學生朗讀)

  師:你來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準他在那些地方停頓的。

  (學生朗讀)

  師:他在哪些地方停頓了?

  生:他在“不見、之、而”後面停頓了。

  師:覺得他的停頓合適嗎?

  生:不合適。

  師:請你來讀。

  (生讀,停頓還是不好)

  師:聽聽老師怎麼讀的,先聽老師讀課題。登幽州臺歌(無韻律地讀)   登幽州臺歌(有韻律地讀),覺得哪一種比較有味道?

  生:第二種有味道。

  師:好,一起試著讀讀課題。

  (學生朗讀課題)

  師:課題讀得有味道了。聽老師讀古詩,聽準了老師是在哪些地方停頓的。

  (範讀)

  師:聽準沒?聽準了自己試著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

  師:來,說一說,讀了這首詩歌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這首詩很悲傷。

  生:詩人很悲痛。

  生:這首詩有一種蒼涼無限的感覺。

  師:蒼涼無限,這個詞說得多麼好啊。接下來請大家對照文中的註釋,仔細看一看插圖,試著想一想這首詩的意思。(學生默讀)

  師:來,檢查一下大家的讀詩的效果。兩個問題:第一,詩人在什麼地方寫的這首詩?

  生:在幽州臺上。

  師:幽州臺在什麼地方?

  生:在北京市。

  師:很好,你讀懂了課題。第二個問題: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作者的心情。

  生:涕下。

  師:涕下是什麼意思?

  生:在流淚。

  師:流淚是動作還是心情?

  生:是愴然。

  師:說說你對“愴然”的理解。

  生:悲痛的樣子。

  師:悲痛的心情,詩人站在幽州臺上,結合他的心情,想一想,會有哪些景物映入他的眼簾?

  生:幽州臺上的黃金(這是課前給孩子們講了燕昭王幽州臺上黃金納賢的故事)

  師:詩人是站在幽州臺上,那些景物會映入他的眼簾?

  生:水

  師:有青海綠水,還有?

  生:白雲

  生:層層疊疊的房屋。

  生:廣闊的藍天。

  師:是啊,還是那些景色,山河依舊,人物不同。看看作者此時想到的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句詩告訴我。

  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師:這個古人會是誰呢?

  生:燕昭王。(課前給學生講了幽州臺的故事)

  師:知道燕昭王的故事嗎?

  生:知道一點。

  師:好,知道一點說一點。

  (學生講幽州臺上黃金納賢的故事)

  師:你覺得燕昭王是格怎樣的人?

  生:很英明。

  師:他的英明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他很重視人才。

  師:後不見來者,作者希望後面的來者是像誰一樣的人呢?

  生:像燕昭王一樣的人。

  師:好,請你讀一讀這句。

  (生讀)

  師:前不見古人,這個前有多前?

  生:一千多年前。(學生是站在陳子昂的角度上說的,讓我感覺學生已經投入其中)

  師:那應該讀出一千年的距離呢?

  (生讀)

  師:三百年。

  (生讀)

  師:不錯,有八百年了。

  (生讀)朗讀很到位

  師:一千年以上,掌聲送給她。

  師:陳子昂活了多少歲知道嗎?

  生:41歲。

  師:他能看到一千年前的事嗎?

  生:看不到。

  師:是啊,人生何其短暫,既看不見往昔招賢的英王,又看見後世求才的明君,不由得發出感慨。一起來齊讀。

  師:人生短短數十載,而詩人又處於這個“空前絕後”的歷史時期,一身政治抱負卻報國無望,一腔報國之心沒法實現,再來看看,詩人做出了怎樣感慨?

  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師:說說你是怎樣理解天地之悠悠的?

  生:天地非常的無窮無盡。

  師:無窮無盡,這個詞語說得真準確,老師想到的是天地長久,你比老師想得還到位。天地無窮無盡,而人生短暫,比較一下,誰來讀一讀這句。

  (生讀,節奏還是不準確)

  師:聽老師讀。誰想試一下?

  生:停頓找準了,但是韻味還沒有讀出來,再試試。(學生再讀,有了進步)

  師:這種“獨”是一種怎樣的“獨”?

  生:孤獨。

  師:是啊,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在他身邊,只有他獨自一人站在幽州臺上。詩人為什麼要“涕下”?

  生:因為沒有看見燕昭王一樣的明君。

  生:自己的才能沒被人欣賞。

  師:是啊,天地之悠悠,宇宙茫茫,天長地久,而詩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來,一起齊讀。

  (學生齊讀)

  師:學習詩歌,我們不僅要知道詩人寫的什麼,還要知道詩人為什麼這樣寫,來試著去掉“之、而”讀一讀,看看效果有什麼不同?再讀讀原句,比較一下哪一種效果好?

  生:原句的效果好些,加上“之、而”讀更加有韻味。

  師:是啊,多了一個字兒就有那麼大的區別,這樣讀來更加有韻味、更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一流的詩人和二流的詩人往往也是在一個字兒的區別上。

  師:好,我們一起來創設一個情境,,你們就是詩人陳子昂,請你對當時的皇帝作作諫言,說出你想對皇帝說的話,拿出紙和筆,用簡單的一兩句話寫下來。

  (學生動筆寫,比我想象的要好,在課前我就介紹了陳子昂任右拾遺,他的任務就是根皇帝諫言,我還是示範說了一句。)

  師:現在我就是皇帝,陳子昂,來,你想說什麼?

  生:皇上,請你任用我吧,我一定能幫你打贏這場仗的。

  師:陳子昂,你憑什麼讓我相信你?你何德何能?~~~~(角色轉變)你就是陳子昂,說說你現在的感受?

  生:失望。

  師:失望,你來讀。

  (學生朗讀詩歌)

  生:皇帝,我是人才,我會為你出謀劃策,我會幫助你治理國家。

  師:你也算人才?堂下的每一位同學(馬上改口)大臣都是人才,你比得過他們嗎?~~~角色轉變~~說說你現在的感受?

  生:失望。

  師:除了失望還有?

  生:還有悲痛。

  師:悲痛,聽到這樣不的話誰不悲痛?你來讀!

  (生讀)

  師:是啊,當時的皇帝就像老師剛才那樣糊塗,不能賞識你們的才華,一起來齊讀。

  (齊讀)

  師:是啊,詩人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不能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同,只好吧自己置身於空曠的天宇和廣闊的原野,抒發自己的孤獨。(小黑板出示《燕昭王》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跟老師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生讀)

  師:《燕昭王》這首詩表達了和《登幽州臺歌》一樣的情感,請你們自己讀一讀。

  (學生自讀)

  師:來,老師為大家播放一段音樂,聽著音樂,好好感受,這兩首詩你想讀那一首就讀哪一首。(播放天幻簫音《寞》)

  (學生朗讀,三個同學全部選擇的是《登幽州臺歌》,最後的一個男同學獲得了掌聲)

  師:從大家的讀中,我感受到,大家對詩歌理解了。在課下請大家再讀讀《燕昭王》,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下課!

  【拓展延伸】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主旨:

  此詩透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登幽州臺歌翻譯: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登幽州臺歌字詞解釋: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⑵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⑶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⑸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

  登幽州臺歌背景: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登幽州臺歌簡析:

  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餘音繚繞。

  登幽州臺歌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後世評價:

  1,楊慎《升庵詩話》: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

  2,黃周星《唐詩快》卷二: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3,宋長白《柳亭詩話》: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臺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假令陳、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作者資料:

  陳子昂(659到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後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

【登幽州臺歌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