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教學《祝福》的感想

教學《祝福》的感想

教學《祝福》的感想

  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教學完魯迅的《祝福》。週末鄰班幾位學生尋到宿舍與我談起這篇小說。他們七嘴八舌地說:“我花了三四個晚讀,讀了不下八遍了,情節是弄明白了,你問我哪個片斷我都能說出來。上課討論時大家不管回答哪能一個題目都要歸為封建禮教吃人。但我還是覺得很朦朧的。”“我也是,有同學說是封建的政權、夫權、神權、族權殺害了祥林嫂,老師充分肯定了他所說的。我也習慣性的接受了這個,但心中還是有一處犯糊塗,但又不知怎樣問老師。”“這篇文章怎麼跟辛亥革命扯上關係了?”

  小說《祝福》的主題: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廣大群眾,特別是對勞動婦女的精神摧殘,提示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社會源;或者說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這一點,許多學生能夠輕而易舉的概括出來。因為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了魯迅的《故鄉》、《孔乙已》,而且他們也聽說過他的《狂人日記》,多年來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對魯迅作品形成了概念般的定向思維。在封建制度裡,宗法制度、禮教其內容是紛繁的。在小說《祝福》裡究竟是其中的哪幾點將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絕路呢?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說寫《吶喊》、《徬徨》的緣由是為了對革命者“喊幾聲助威”,但“也不免夾雜些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如何讓我們的學生不再將這句話作為標語存在自己的頭腦中呢?我們教師面對現在的這一群高中生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鑑賞小說時,積極鼓勵學生探究,小說的具體敘述為分析的根據,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得出更深刻的認識。

  因此,在《祝福》的'課堂研討中,涉及到小說主題時,教師引導學生試著分析以下兩個問題:

  1、封建宗法制有沒有自身的矛盾?

  2、小說《祝福》的主題與辛亥革命有什麼關係?

  這兩個問題,其實挺好解決的:

  對於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比較鑑賞魯四老爺、魯鎮的其他人對祥林嫂的態度以及祥林嫂的婆婆對媳婦的處置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禮教要求從一而終、貞烈,族權允許家族成員的統治者賣掉寡婦媳婦。這是封建宗法制度中存在的第一個不合理性。另外再從魯四老爺書房的佈置與他的言行以及祥林嫂的“抗爭”的鑑賞中我們又可發現: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推崇孔孟之道,學生從所學的《論語》等課文中可知孔孟主張“仁”,強調自多的反省改正。祥林嫂有為自己命運不斷抗爭自救的過程(不忍婆婆的壓迫逃出婆家、逼嫁時抗婚、捐門檻贖身),但魯四老爺魯鎮的人對她的眼光並沒有改變,這又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存在。揭示出封建制度宗法制的不合理性,這應是魯迅為這個“變革”的社會開的一劑藥方:封建制度已經千瘡百孔,沒有存在的價值。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讓學生回顧歷史書中對辛亥革命意義的評定引出對小說

  《祝福》主題的探究。歷史書中說,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們可以以這句話為突破口讓學生自己從小說的敘述中去發現中華大地各個地方是否真的如此呢?從祭祀的規矩、祝福的場景、魯鎮人對祥林嫂的態度等等之中,學生自然可以認識到封建的禮教、神權、族權、迷信仍然禁銦著魯鎮的人,辛亥革命後,中國的農村依舊是老樣子,沒有什麼改變。辛亥革命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這句話值得推敲,它的範疇也許只能說是中國的城市。

  但是,眾多的語文教師在指導鑑賞時只側重人物形象、環境描寫,而主題的分析只讓學生理清楚封建禮教是如何逼著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到絕路。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使得我們學生在學生結束這篇文章的學習後,其認識水準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初中《故鄉》的認識水平。

  我一直想,我們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在研究課本主題時,如果能讓學生多花點時間,多深入的想一想這兩個問題,學生對《祝福》的理解會更透徹,對魯迅所說“也不免夾雜些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會更深刻,對於魯迅的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更佩服不已。

  望《祝福》相比《故鄉》,留給學生的是更深刻的印象。

  一點拙見,請教同仁。

【教學《祝福》的感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