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

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

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

  《祭十二郎文》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個30歲左右的侄子的文章。這樣一篇哀悼一個普通年輕人的短文竟然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歡迎閱讀。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蘇子瞻雲: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宋〕陳師道《後山詩話》)韓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享有很高的聲望。蘇軾認為與杜甫的詩,顏真卿的書法齊名。以前我們學過他的《馬說》、《師說》等名篇,今天我們來學他的一篇祭文。

  二、背景介紹

  (1)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鼐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誌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入、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兒,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寫得情真意摯、悽楚動人,很有特色,後人評價很高。

  (3)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4)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時宣讀的,故其開頭、結尾都有一個表示祭享的格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後人認為是"千古絕調",歐陽修的《祭尹師魯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宣洩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三、放朗讀磁帶。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抒情語句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帶淚。其中有兩處最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訊息一段,連用三個"邪"字,三個"乎"字,三個"也"字,五個"矣"字,文辭抑揚頓挫,感情跌宕起伏,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二是"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好像與十二郎當面交談,自然親切,入情入理。誦讀時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應有的感情波瀾。

  四、誦讀、感悟

  引導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點段落可讓學生反覆朗讀,教師加以適當的評點和板書,使學生真正進入到作品的審美意境中。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後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4.進行語言方面的講析點撥

  (以邊讀原文,邊對課文詞語進行圈點標記和難字的點撥、詮釋為主,此處的語詞分類歸納,是為了幫助執教者把握語言教學的重點,而並非按這樣的順序來講授知識)

  五、誦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誦讀、賞析

  (一)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討論。

  1.祭文之初,作者為什麼要詳敘幼時及成年後與十二郎聚散離合的往事?

  敘事是抒情的基礎。往事歷歷在目,憶之深乃因情之切,於敘事中,亦可見作者真情。

  2.在這兩段的敘述之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

  允許自由答問。如第二段"嫂嘗撫汝指吾再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一語,"撫汝指吾"的細小動作,體現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顧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淒涼。

  在敘事追憶中,作者常常跳出"過去"而回到"現在",針對往事而作抒情、評說,這兩段何處為此類文字,抒寫了怎樣的情感?

  第三段自"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以下數行是獨立的抒情文字。文中體現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無矯飾,故能打動人心。

  (二)誦讀課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體會行文中的曲折變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內容是寫十二郎之死。為什麼文中還要回敘自己頭一年給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體衰病、子孫輩幼小等事?

  這些事都與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關,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寫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歿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這不合情理,故更讓人難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孫之弱,不僅寫出十二郎辭世後家境的淒涼,也更突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極度悲傷、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還要反反覆覆的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第8.9段),甚至對死訊本身,也疑其非真而夢?反覆誦讀第5段,體會"邪""乎""也""矣"等虛詞在傳情達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疑死訊非真而夢,均反映對十二郎憶念之深。第5段中,寫自己驚聞噩耗後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態,突出了侄兒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轟頂般的劇烈震盪,以及確信死訊後五內俱焚般的巨大悲慟。這一段中,先連用三個"邪"字,緊接著是三個"乎"字,三個"也"字和五個"矣"字,這樣連線不斷的使用語氣詞,恰如古人所評:"句句用助辭"而"反覆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既增強了節奏感,也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更能打動人心。

  (三)誦讀課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這個段落的語言特色及所表達的情感。

  在這一段中,從開頭至"'彼蒼者天','曷其有極"'一句止,聲調急促,一氣貫注,一句緊接一句,一字緊接一字,中間無法斷開,簡直就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悲痛之情發展到最高點。而後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諸句,是一段雖然悲切但卻較為平靜的傾訴,這樣張弛交替、徐疾錯落的情感變化,是完全與生活真實吻合的。

  二、藝術鑑賞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絡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

  一、匯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

  二、板書課題——《祭十二郎文》

  三、介紹作者和該文的.評價:

  韓愈簡介: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誌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悽楚動人,很有特色,後人評價很高。

  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後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裡,《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洩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四、讀文——(20分)

  範讀—正音—自讀—齊讀

  落實字詞句及背景,做到能口譯。

  五、課文分析

  (一)閱讀講析

  1、鑑賞古代散文,要強調朗讀,要以閱讀為基礎。讀懂是前提,然後才能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

  2、講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係、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第2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後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後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

  第4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5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願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

【祭十二郎文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