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鄧稼先課文教學反思

鄧稼先課文教學反思

鄧稼先課文教學反思

  第一篇是《鄧稼先》,這篇課文怎麼教呢?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後,加深了我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尤其王榮生在《聽王榮生評課》一書中的一段論述是我深受啟發。

  王教授是這樣說的:在閱讀教學中,實用文的功能定位應該是這樣的:(1)當作“樣本”或“例文”,幫助學生閱讀,或者指導學生學會怎樣閱讀。在學生理解的說了什麼的基礎上,幫助或指導學生形成對所涉及主題(事物、現象等)的認識。(2)如果學生能過理解文意,或者有些地方不甚理解但老師認為關係不大,那麼當作“用件”,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聽說讀寫活動,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對所涉及的主題(事物、現象等)形成自己的認識。

  竇桂梅老師明說或沒有明說的“乾癟”,有些屬於實用文,比如《一夜的'工作》、《鄧稼先》、

  《詹天佑》等,《一夜的工作》主題是周總理,學習這篇當然要透過對“寫了什麼”、“怎麼寫”、“為什麼寫”、“這樣寫的好處”的解讀來理會,但是閱讀和教學的終點,顯然不是去揣摩那些文字,而是透過這篇切身地感受和了解周總理這個人——一個偉大的人,如果學生能讀懂說了什麼但卻達不到所期望的效果,那麼這篇不那麼適用的選文就可以被處理成“用件”,由這篇或者中的某些點觸發,組織相關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實現所期望的目的。竇桂梅老師對《一夜的工作》、《鄧稼先》、《詹天佑》的教學設計或建議大概就是這樣處理的,我認為也是合適的。如果有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圍繞主題的活動要從怎樣聽說讀寫方面加以必要的指點,比如圍繞一個主題收集多種材料來“參讀”,就是實用文閱讀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摘自《聽王榮生教授講課》154頁)

  我在教學《鄧稼先》這一課時,除了生字生詞,第一遍課文外,我重點訓練學生概括能力,講解一些概括的知識後,讓學生學著概括六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前四部分。第二課時,我和學生精讀了第三部分“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在透過對比分析鄧稼先的形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為此設計了“小練筆”。這兩節課,我感覺效果很好,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是在閱讀這篇課文時,感覺最精彩的地方是第三部分,另外六個小標題式的樣式也很新穎,適合學生練習概括。所以就採用了上述做法。現在讀了王榮生教授的這段論述,我才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要根據不同確定它的的選文功能,是“定篇”,有“定篇”的教法,是“例文”有“例文”的教法。這篇《鄧稼先》作為實用文,處理成“用件”最合適,那麼下面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要按照如上所說的功能定位,這樣才是正確的。原來如此!

【鄧稼先課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