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文蟈蟈教學設計

課文蟈蟈教學設計

課文蟈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領悟課文的內容,感悟課文故事蘊含的深意。

  2能感受對話描寫的精練優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關鍵詞句,感受對話描寫的精美。

  難點:推測蟈蟈不見了的真正原因。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初讀課文

  1教師播放一段蟈蟈鳴葉的錄音。

  2激趣對話: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昆蟲的叫聲嗎?(蟈蟈)這叫聲是那麼的清脆、響亮,像一首美妙的樂曲。在生活中,你們聽到過這種叫聲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段關於蟈蟈的故事吧。

  板書課題。

  3請同學們將課文自由地讀一遍,注意讀通順。如果有不認識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詞,自己透過弄明白,並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

  二、再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

  1瀏覽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弄清文章內容。

  (1)理解第一段的內容,認識關在籠子裡的蟈蟈的可憐與祈求的樣子。

  (2)瞭解第2~17段,知道蟈蟈從不叫到叫起來,到叫聲使人厭煩的過程,從中悟出兩個不滿8歲的孩子針對蟈蟈的對話,對爺爺的影響。

  (3)理解18~19段,推測蟈蟈不見了的真正原因。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述課文內容。

  三、細讀課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讀課文第一段,體會蟈蟈在籠中的感受。

  ①引導學生理解敘寫蟈蟈動作、神態的詞語:不安地爬動、觸鬚……伸出來,可憐巴巴地搖晃、籲喚、祈求。

  ②讓學生從以上詞語中,感悟蟈蟈關在籠中的感受,並相互交流,體驗蟈蟈在籠中的不適應。

  2學習第2~17段,把握課文具體內容。

  (1)自主朗讀第2~7段,從對話描寫中感悟人物對蟈蟈不叫的原因的猜測。

  (2)朗讀第8~12段,感悟蟈蟈叫起來後,老人和小孩子的高興勁。提醒學生理解“又清脆又響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詞語,從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讀第13~17段,感受人物產生的厭煩情緒。重點理解人物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兩個孩子的議論所表達的情感。

  3學習課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讀課文18~19段,想一想蟈蟈真的是“逃”走了嗎?從哪個句子看出蟈蟈不是“逃”走的。引導學生討論。

  (2)自己交流:是誰放走了蟈蟈?他為什麼要放走它?

  四、迴歸全文,體會感情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話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讀。

  2提問學生:把蟈蟈關在籠子裡,蟈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籠中蟈蟈的人,做法對不對?為什麼?學生討論交流,提升對課文思想感情的認識。

  3組織學生討論:在自己的生活中,你準備怎樣對待小動物?善待小動物有什麼意義。

  五、作業設計

  1自主抄寫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美美地讀課文,想一想對話描寫在作文中有什麼作用?

【課文蟈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