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由來的介紹

清明節由來的介紹

清明節由來的介紹

  清明最初只是節氣名稱,時間在夏曆三月間(公曆4月5日前後),比寒食節晚一至兩天。以下是清明節由來的介紹,歡迎閱讀。

  清明的含義,據《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到了清明這天,天氣回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同時也是惜春正命、紀念亡人的絕佳時機。唐代統治者允許百姓將寒食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延續至清明這天,以此強化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孝親傳統,清明初具節日性質。

  到了宋代,民間興起焚燒紙錢祭奠先人的.習俗,由於寒食節禁火,清明節升火,百姓燒紙就只能在清明期間舉行,清明掃墓由此逐漸取代寒食掃墓的傳統。值得注意的是,清明節以掃墓祭祖為主題,但同時也含有踏青春遊的內容,盪鞦韆、蹴鞠、拔河等戶外活動節日期間特別流行。按照哀而不傷、陰陽協和的文化傳統,倒也可以理解:墓祭是通陰間,踏青是順陽氣,恰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此外,清明期間還流行插柳戴柳的習俗。人們或者將柳枝插在門楣上,或者將柳條盤起來戴在頭上。其俗源於兩種傳說。

  其一,是為紀念介子推,據說子推母子被燒死在老柳樹旁,晉文公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後人插戴柳條,是為子推母子招魂。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所以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

  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其二,受佛教影響,認為每年最早捕捉春天氣息的柳樹陽氣最盛,是陰間野鬼害怕的物件,北魏賈思勰在 《齊民要術》中即提到:“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唐太宗也曾在清明這天賜給大臣柳圈,以起到避邪驅疫的作用。柳樹強大的生命力與內在靈性,給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從而成為清明期間眾人插戴的護身符和吉祥物。

【清明節由來的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