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標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標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標準

  如何用現代科學標準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前學術界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我們應遵循現代科學的基本原則,正確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客觀的評價,進而推動其健康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定義方法雖有明顯不足,但在很多情況下卻是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對複雜物件定義方法的正確選擇。概念是思維的基本要素,正確的概念定義方法是科學的一個基本要求。現代科學要求定義能揭示概念的內涵,即普遍的本質屬性。但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的描述性定義,並不是簡單、清晰地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普遍本質,而是描述其某一方面的特徵或是用具體事件來闡述概念。在《論語》中,直接或間接提到孝的地方大約有20處,但都是描述性的。比如在《論語為政》篇裡,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在《論語理仁》篇裡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他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也是如此。

  為什麼說這種描述性定義在很多情況下是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呢?我們一般是用臨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界定概念。當我們既不熟悉被定義概念的屬概念、又不瞭解相同屬概念下的.其他種概念的時候,很難給出被定義概念的普遍本質,只能描述其某一方面的特徵。因此,這種定義方法有時候是對複雜物件定義方法的正確選擇。首先,當無法對複雜概念的普遍本質給出定義時,對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某一方面的肯定,也就同時肯定了這一方面所對應的行為、過程背後所蘊含的普遍原則。一個簡單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寬闊的思索空間,從這一定義中能想到其他一些道理。其次,我們對事物普遍本質的追求有時候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結果,有些複雜事物的普遍本質可能在很長時期內都找不到。我們常常使用幸福、善、人性等概念,西方思想家喜歡給出這些概念所謂明確的普遍定義,但常常引起更多的分歧。倒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這些複雜概念的描述為各個層次的人所喜愛,廣為流傳,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裡,並不是要否定現代科學的定義方法,而是說不要輕易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定義方法,這兩種方法在深層次上沒有根本衝突。

  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研究範圍有著獨特的界定,不應由此產生對其科學性的懷疑。現代科學尤其是現代西方自然科學,對事物發展因果鏈條的探討是沒有界限的。而許多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自己的研究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非常清楚。比如,《老子》中對道的研究界限規定得非常明確,其首篇第一句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後面對道的論述中還提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也就是說,這個道和經驗事物不同,超越了直接的感官知覺。再比如,氣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許多古代思想家對氣的作用進行了描述,但是沒有對氣的來源、結構等做進一步的探討。這與西方現代科學對原子內部結構層次的不斷探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回顧一下原子概念在古代西方提出的歷史,就會發現當時提出原子概念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受到了與中國古代哲學家在今天受到的類似批評。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談到,亞里士多德指責他們沒有說明原子的原始運動。但在這一點上,原子論者要比批評他們的人科學得多,因為因果作用必須是從某件事物上開始的,世界可以歸之於一位創世主,但縱令那樣,創世主自身也是不能說明的。正是科學的本能,使原子論者在研究的初期就明確了自己的研究界限。今天,我們已不再懷疑兩千多年前原子論假說的科學性。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假說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現在仍可以發揮一定的科學解釋和預測功能。當然,這些假說由於其本身的侷限性,常常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甚至被偽科學的傳播者所利用。這是應該提防的。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標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