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生活中的哲學原理

生活中的哲學原理

生活中的哲學原理

  生活中的哲學原理

  看事物要用發展的眼光,應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說看一個人的時候要看到他以後,而不僅僅是看現在。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

  有人說哲學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還是向右拐的時候,告訴你左有左的好處、右有右好處、左有左的壞處、右有右的壞處。是的,哲學並沒有為我們指明向哪個方向拐,卻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權衡得失,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你選擇了任意一個方向後,如果特別順利,你就應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痺大意,要注意陽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窪窪;如果道路比較泥濘,就要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且自己得到的鍛鍊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邊的風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沒有哲學的全面分析,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在遇到挫折後就匆匆折回,如果順利也罷,如果前途還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這些或多或少的反覆磨去了不少;而且,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後,往往會懷著“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們繞過的坑窪、磚頭絆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們前進的速度。

  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從消極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看,關鍵是怎樣調整心態:例如,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多做一些工作,許多人便只是被動的抱怨,消極怠工;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一些學習的機會,主動積極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對單位、同事瞭解的渠道,或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試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機會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華和能力恰恰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辨證法的分析物件、辯證思維方法應用物件。成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個硬幣,暗指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這個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辯證的去看,這個道理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自己身在其中時要清醒:順境時要冷靜、別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積極的等待(也就是一邊充電一邊等待),而且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可以泛指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正確面對他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哪?反正我對電腦硬體的知識的瞭解,都是從解決家裡電腦的問題學來的。

  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出現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透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反而促使我們彼此加深瞭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關係,“不打不相識”嗎!實際上矛盾的發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於盡;一種新的對立統一關係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係。

  3、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處理各種問題要分清主次、考慮輕重緩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影響最大的,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集中起來,別的問題到要讓路,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問題辦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沒什麼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就行了,完美主義者是最累的。

  而一個問題、一個矛盾又有一方起著決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會事倍功半。比如我們通常會遇到的“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覺得“越到考試工作越忙!”,分析起來,我們不可能從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時間,所以關鍵就是怎樣在業餘時間上做文章,少睡一會兒、少玩會兒、提高點效率、平時緊張點不就行了嗎?關鍵之關鍵有成了平時要控制自己多學一點兒。另外,辦事要有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就能提高效率。

  4、矛盾的雙方總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中

  這點大家很容易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理解,想想VCD剛出現時,“求”大於“供”,利潤很大,大量廠家一窩蜂的生產之後,矛盾就轉化了。而對於我們中有些總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金子們”,很多情況下,是在抱怨中虛度了時光,等機會真正來臨,又沒有能力把握了,變成了“用武之地無英雄”了。所以正在鬱悶的我們更要打牢基礎,要知道“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

  5、量變與質變的關係

  我對這點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這也是來自鋼琴的學習,因為我這個人興趣比較廣泛,音樂、美術、英語、乒乓球、攝影樣樣喜歡,但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總想找個什麼機會彌補,後來終於知道了青年宮有這樣的鋼琴成人班,便歡天喜地的報了名,開始還挺新鮮,可每天最少得練一個小時,真是沒辦法堅持,而且老師說至少的彈兩年才能像點樣子——還得聰穎好學,後來沒倆月我就退學了。之後我就琢磨:學點什麼才能又省力見效又快哪?鋼琴得彈兩年;素描、色彩什麼的沒兩年也差的多吧;英語就更別說了,這都學了十多年了不還那樣嗎?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什麼都得慢慢積累,別太急於求成,人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踏下心來認認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臺上”風光十分鐘,還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這其實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種的“度”的道理。節儉是一種美德——過分了就是吝嗇;忍讓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軟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別注意這個“度”:對人別太苛刻,那樣會讓人無法與你相處——也不能太軟弱、沒主見,這樣大家總是充當保護的角色,在困難的時候又沒法得到你應有的支援,當然也不願和你呆在一起;對自己別太苛刻,那樣活著會很累,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逼著自己比別人強,最後贏了別人輸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縱,人都有惰性,誰都知道待著輕鬆,可還得逼著自己儘量克服這種惰性,在年輕的時候多學一點東西。

  6、必然和偶然的關係

  我們總是抱怨機會太偶然,再輪到自己頭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卻沒有想到偶然中又蘊藏著必然。汪國真說過:“實力就是機會!”的確,只要你有實力,在你的言談舉止中,在你處理的任何小事中,群眾雪亮的眼睛當然能夠辨別出你的與眾不同,領導自然也會將難度一件大於一件的事情交給你處理,機會自然多了,得到的鍛鍊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7、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認識則可以指導實踐,這可以引申到我們面臨的“學習”與“應用”的關係,通常我們在業餘時間學習,都比較辛苦。也許是因為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真的與實際相差太大,或認為有些科目如“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數”、“管理學”一類的根本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總之是沒什麼興趣,我們基本上都是被逼學習,單單為了“考”而學。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辨證法的邏輯觀點,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正因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具有指導一切的普遍性,我們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給出明確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應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應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數”最主要的是鍛鍊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解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先對題目進行分析、弄清題意,然後考慮屬於哪些知識點,找出關鍵問題,再搜尋一下大腦中有幾種方案可以解題,判斷一下那種方案最簡便,之後便是具體解題過程,最後再檢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們也應注意說話辦事的邏輯性、條理性。

  而像“管理學”,雖然我們不是高層管理者,卻仍處在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學中有個“例外原則“:即領導一般只抓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擁有更多機會,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許一些科目沒有明顯的作用,或是目前沒有作用,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卻告訴我們:既然學了就應該努力掌握。所以我們應該樹立“學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藝多不壓身”,而且要想辦法多應用,在應用中你就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在應用中學東西也比較快。

  8、現象與本質的關係

  現象必然與本質有一定的聯絡,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所以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必然能夠了解它的部分內心活動。而我們在認知事物或是瞭解一個人時,應該全面分析各種現象,因此與一個人交往要注意別過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時某地某種環境下給你留下的某個印象。

  我們在工作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剛閉會兒眼睛,領導偏偏這時候來找你了,俗話說“不打饞的、不打懶的、只打不長眼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領導同事在眼前時多幹活,桌子上什麼時候都擺一大堆檔案。我認為工作的確需要別人認可,但沒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態、乾淨利索的把手頭的活幹好,別人也會透過你表現出來的多種現象瞭解你的本質的。

  9、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既是一系列對立統一關係的集合,事物之間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獨特的矛盾,這便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點、人的不同個性。這裡我想強調一下“個性”,因為我們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響較深,不太鼓勵個性的張揚。實際上,我認為有“個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裝異服,或是處處不屑與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與他人相同之處的特殊上,比如對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獨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獨特的創意,特別是“創造力”最能體現出你的與眾不同。

  10、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明白了這個本質,也就清楚了我們要想發展,就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們,在放電的同時別忘充電;沒機會放電的同志們更應該抓緊機會充電。有人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可要緊的只有那麼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好了,我們發展的黃金時間,或者說為我們以後發展打牢基礎的黃金時間就是現在——為數不多的幾年。

  11、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體現價值;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在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關係中,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④實現人生價值,必須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

  12、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

  ①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因為: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係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確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必須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反對小團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係。在我國,集體利益是全域性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體現,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區域性利益和眼前利益。可見,二者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是對立的。二者又是統一的。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促進而共同發展。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④個人主義不同於個人正當利益。

  13.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人的實踐引向歧途。

  (2)實踐之所以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是因為: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物件的實踐中發生的。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③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3)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要求我們堅持實踐與認識相結合,同群眾實踐相結合。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主要應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知識青年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這是由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所決定的。做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就必須把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即把學習間接經驗和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就應該在“情”、“理”、“行”三方面來一個徹底轉變。

【生活中的哲學原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