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詩經》是分章的,它的一章就相當於我們散文中的一段,《蒹葭》是三章,每章八句。今天為大家介紹下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僅供參考!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賦,從詩中可以看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及下面的前一句都是用賦,鋪陳直敘地描述出來。

  興,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

  海濱蘆葦的露水凝結為霜,觸動詩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興句寫景物的細微變化,不僅點出詩人由於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迫切地懷想“伊人”的心情。在鋪敘中,詩人反覆詠歎由於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悲涼傷感心情,悽清的秋景與傷感的情緒渾然一體,構成悽迷恍惚、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像這首。兩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韻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迴環往復,節奏舒捲緩慢。《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像“蒹葭蒼蒼”、“蒹葭悽悽”、“蒹葭采采”,不過在這首詩中表現的不太明顯。

  《詩經》中的疊字,又稱重言,像詩中“蒼蒼”、“悽悽”、“采采”,使音節舒緩悠揚,具有音樂美。

  《詩經》中的疊句,像詩中的“溯回從之”“溯游從之”。

  《詩經》中的押韻,像“蒼、霜”,“晞、躋、坻、涘、沚”。詩經押韻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腳,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也有不是一韻到底,在一詩中換用兩韻以上的。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修辭和表意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豐富的詞語,細微的觀察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詩經蒹葭賞析1

  這首詩選自《詩經.秦風》,一共三段,短小精悍。在結構上,三段基本保持一致,字數相同,每一段的每一個位置描寫的景物一致,抒發的感情一致。只是在內容上,每一段都較前一段有所遞進。本文是按照時間的推移展開敘述,敘述了詩人不顧艱難險阻去追尋心上人的歷程。關於詩中的伊人所指,眾說紛紜。舊說或以為譏諷秦襄公不用周禮,或以為招隱;今人有的說是懷人之作,也有人認為是追求意中人的戀歌。不管如何說法,伊人都是詩人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徵。她使詩人苦苦追求卻又追求不到,就是這種若即若離的朦朧美感,給整首詩帶來了一種清冷超脫的意境。

  詩經蒹葭賞析2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衝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意境

  若要論述為什麼帶來的是這樣一種意境,詩中的幾個意象不能不提。

  一是蘆葦。蘆葦長在河邊或低窪地帶,總是依水而生。水,總讓人想起溫柔來。蘆葦也襲得了水的這一特性,每當風吹起,她們便低下頭,隨著風搖曳身姿。深秋結霜的早晨,白茫茫的蘆葦蕩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猶如詩人心中伊人的形象,超塵脫俗的象徵。所以,詩人看到蘆葦,更加引得了對伊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個意象便是白露。白露是24節氣之一,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有清冷之意。白露附著在蘆葦上,或結為霜,或化成水,或被蒸發,總是作為一種背景給詩人以時間上的概念和心理上的暗示,暗示詩人正處於這樣一個清冷的空間裡,內心裡無比高尚純潔,執著的追求著遠方的伊人。

  第三個意象便是水了。廣闊的水面,給人一種江天一色的遼闊感,再加上深秋的早晨,水面上肯定瀰漫著一股白茫茫的霧氣,跟岸邊的蘆葦叢相當益彰。因著距離和朦朧的水汽,剛開始,伊人彷彿在遙遠的河對岸。隨著太陽的逐漸上升和詩人不斷的奔走,伊人的位置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第二段中,詩人看到伊人“宛在水中坻”,而第三段詩人看到伊人“宛在水中沚”。這就是詩中的朦朧感,因為看不真切,所以伊人的`位置總在變,令詩人有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態度。

  哲思

  此外這首意境如此優美的詩也帶給我們一些哲思。首先是詩人的執著和樂觀。不管道路多麼險阻,不管周圍環境多麼冷清,詩人內心裡對所追求的伊人始終有不離不棄的執著。

  詩的三段,可以看成詩三次追尋過程。基本上詩人都是採用同樣的路數去尋找伊人,即先是逆流而上,再是順流而下。不管採用什麼方法,也不管最終找到了伊人沒有,詩人始終耐心的,執著的在路上走著。詩人是樂觀的。哲人曾告誡我們:“在追尋理想的路上,千萬不要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因為有時候追尋的意義往往就是追尋的過程本身。”詩人並沒有因為追求不到而放棄,相反他內心的樂觀使他不僅永遠相信希望在前方,而且還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他透過觀察蘆葦上露水的多少來判斷時間,他注視著白茫茫的水面,對理想憂愁而堅定。詩人每追尋一次,心理上感覺離伊人又近了一層,即使周圍的環境再冷清,但是他的心是熱的,因為希望就在前方。

  我相信,詩人不僅是追尋了三次,而是無數次,在無數次的逼近中達到臨界值,這就是這首詩所帶給我們的第一個哲思。第二個哲思則是,可望而不可即是最美的狀態。就像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斷掉的臂膀一樣,伊人在詩人心中也是存有遺憾的,因為他永遠都得不到她。正是這種遺憾之美,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狀態,給整首詩提高了一層境界。不管是多麼美麗的事物或是多麼英勇的豪傑,最後都會像大江東去一樣,永遠的消逝。

  而那些存有遺憾的事物卻總是勾起一代一代人的遐想,讓人們在遺憾中回味無窮的樂趣。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