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談家庭教育問題

談家庭教育問題

談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是孩子認識、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淺談家庭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靈,需要父母愛的陽光的溫暖,更需要沒有汙染的愛來澆灌。以下是談家庭教育問題,歡迎閱讀。

  一、前 言

  我國現今的家庭教育境況,是越來越引起國人與整個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家庭教育問題,業已成為目前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問題。歷史上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如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優秀結晶。

  但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國人的價值觀發生了鉅變,以致家庭教育的支柱作用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家庭教育核心的價值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智輕德成為當今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這種情況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譬如今年冒出的南京樂燕與上海復旦大學林森浩等諸多現象,都充分證明了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已經存在著嚴重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如何教育好子女存在太多太多的困惑,大家都普遍感覺到了家庭教育問題是個極現實的問題,是個極嚴峻的問題,必須引起國人與整個社會足夠的重視與關切。

  二、什麼是家庭教育

  既然家庭教育已經是一個不能迴避、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高度重視高度關注這個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 “家庭教育”呢?

  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們在居家生活當中,對其子女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和影響。家長都是對自己的孩子會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期望,家長根據自己的期望對孩子實施的一種透過多種方式,包括家庭環境、心理氛圍、長輩語言等行為去影響孩子,孩子接受這種來自家長的教育與影響後,又會用自己的言行表現反作用於家長,所以說家庭教育並不是講家長單向的對孩子有什麼要求,對孩子有什麼命令,家庭教育不是一種單向的教育過程與影響行為,它是一種雙向互動協同作用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而開展的家庭教育行為,是家長基於文化、心理、語言、環境等諸多綜合因素,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而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教育過程與行為。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因為一個孩子只有懂得應該怎樣做人,他才能樹立明確的學習志向;又一個孩子也只有端正了學習心態,並養成了良好習慣,他才能做到按時認真學習;又一個孩子也只有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學習時才能刻苦攻讀;又一個孩子也只有成就了孝順心,他才能在生活學習中儘可能自理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所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首要任務應該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主要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等,教孩子如何學習好好的“做人”。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現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項教育工程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大組成部分,這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並且還是能影響一個人終身的教育。

  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之日即自然而然開始(甚至家庭教育可追溯到胎教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其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是教孩子如何學習好好的“做人”,所以家庭教育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打比方說,若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那將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則需要六位雕塑家,六位雕塑家即: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於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僅從排列順序上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其是認為家庭教育在一個人一生教育中是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強健的肌體,若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能開展好家庭教育,實在是能“治國平天下”,功在千秋的大事。國家釋出的《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今天的兒童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二OOO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專案標明確了家庭教育肩負著為國家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所以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實在是關係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欲將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組成部分,所以整個社會、所有家長都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四、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是發生在家庭之中,這決定了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明顯的不同特點,具體而言家庭教育具有如下六個主要特點,即:1、啟蒙性,2、長期性,3、情感性,4、全面性,5、權威性,6、及時性,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一個人人生教育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勢,這也更加彰顯了開展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啟蒙性。

  家庭是新生命的搖籃,家長則是新生命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於新生命的教育而言,無疑最具有啟蒙性。一個人最初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點往往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因為孩子在沒有上學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這就決定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智力發展、品格形成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都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所以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健康成長的關鍵。比如說小孩愛發脾氣,如果開始引導的好,他就變得比較平和,就會變成他穩定的人格個性,如果啟發引導得不好,他就變得脾氣暴躁,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性格。

  古往今來許多偉人名士的事例,也充分證明了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重要原因。如古代 “父子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豪歌德、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至關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的長期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長期性、連續性。家庭教育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學校教育。因為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每天早早晚晚都在接受著來自家長的教育。儘管這種教育往往都是在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但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在教育影響著孩子。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們往往會把家長稱為終身老師。

  儘管一個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和家庭的距離在逐漸擴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起到的作用往往遠比學校教育還大得多。如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了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由此就可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長期性、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是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

  (三)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除了理性,還有很強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強烈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儘管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就比較弱,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是其他人難以替代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與密切性,使家長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往往很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家長在處理人事時缺乏理智,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就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若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孩子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往往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言,涉及到的內容極其廣泛,如學校要管的,家長要管,學校不管的,家長也要管。總之,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家庭對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蓋面很寬。正是因為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所以家庭教育往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重大,所以家庭教育相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

  (五)家庭教育的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家長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權力與威攝力。在一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之間是處於由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交織的存在,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家長有很大的依賴性,這決定了家長對孩子有很大的制約能力,所以家長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若家長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大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有用。強調家長權威的重要,還因為家長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家長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孩子人生啟蒙的導師,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往往就看家長權威樹立的程度高不高,家長樹立的權威越高,其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效果就越好。當然家長權威是不能建立在封建家長制上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智慧的家長一個方面很懂得樹立家長權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成辦獲得的,而是要靠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與途徑來實現的。

  (六)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在學校教育中,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著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

  而在家庭教育中,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所以比學校教育遠要及時許多。常言也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只要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很隨意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往往都能使家長心領神會默契於心,所以作為家長是最能透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做到防微杜漸,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能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學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五、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如上所述,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情況到底開展的好不好呢?來自孩子的調查顯示,目前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滿意。在有心裡話選擇跟誰說時,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和同學說或是選擇和好朋友說,選擇和父母或老師說的實在是太少了。又北京市曾經組織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孩子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報也曾報道說全國有6000萬對父母承認自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並對怎樣教育孩子感到很困惑。上面這些資料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不滿意,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也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在網路時代,由於電腦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家長們在孩子們面前已不可能永遠保持權威者的形象,因為網際網路所營造的網路世界使他們的權威受到嚴峻的挑戰。在網路時代,父母與孩子們面臨的是同一嶄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識體系。在這個時代不僅孩子們在學,做家長的更要學,而且要有勇氣和孩子們一起學,甚至要勇於向孩子們學,只有這樣家長才有可能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這一點正如卜衛先生在其《生活在網路裡》所論述的那樣:“一個新媒體出現了,同時,當我們還不太瞭解它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種情形將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它將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孩子的學習方法,改變家庭文化及國際關係等。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和他們一起成長”。

  在網路資訊化時代,一方面現代網路資訊科技使家長們能透過電腦網際網路為孩子們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指導他們從電腦網路中利用各種資源,逐漸成為孩子們學習和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督促者、輔導者甚至諮詢者;但另一方面在網路中也充斥著大量有害的資訊,這些大量的有害資訊讓人防不勝防,這不可避免地令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網路資訊內容會嚴重誤導傷害到孩子,所以現今的家長們也不得不面對如何解決網路時代給現代家庭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與影響。

  六、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前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於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儘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並且轉化為睿智的教育行為。導致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觀念和方式方法上的誤區,無疑卻是導致這種情形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心理誤區。

  1、學習至上型心理誤區。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內容幾乎全部是圍繞著學習知識,其他的教育內容不在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計劃之內,那麼家長的教育觀念一定是錯誤的。我們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讓孩子只知道學習,即使我們的家長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課都教好了,因為你只是熟知一門功課,並不能對孩子的各門功課都有能力來輔導,所以家長的主要責任不是在於幫助孩子補習知識,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不要擔心和自卑,覺得自己幫不上孩子。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方面更多是要幫孩子樹立職業的理想和興趣,能夠主動學習,如果孩子在高中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學這也還是問題,因為大學校園要比高中複雜的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完全要靠自我安排,沒有人會亦步亦趨的去緊跟著學生隨時隨地來提醒督促其學習,所以學生一定要儘可能在上大學以前就養成自我自主學習的能力。

  美國人曾一度相信“智力決定論”,但現今的美國人已經不這樣認為,他們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水平。其中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非智力因素卻是一個人發展的充分條件,因為智力因素是一個人能不能幹的問題,而非智力因素卻是一個人肯不肯幹的問題。所以家長不能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方面,反而應該更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在培養孩子的誠實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可以多下工夫,因為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學到勤勞、善良,學會自強不息、好學博愛,那麼即便孩子今天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彌補。

  2、急功近利型心理誤區。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然而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則會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短期教育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家長會讓孩子提前學習、過度學習,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能讓孩子能高人一等。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孩子提早學習站立、學習走路、學習寫字、背誦詩詞……結果造成孩子身心發展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得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會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家長會為了充分滿足自己的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而混淆孩子身心發育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以致盲目的選擇一些打著科學旗號的所謂“快速學習方案”或是“神童培養計劃”。

  3、庸俗功利型心理誤區。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導致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為溫順的小綿羊,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

  4、低估質疑型心理誤區。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每可以見到有的孩子智力雖然過人,但卻意志薄弱、志趣低下;而有的孩子智力雖然平平,但卻意志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因此作為家長應該要認識到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是會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和潛力的,做家長的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並引導自己孩子充分挖掘發揮其優點,從而讓孩子能在生活學習中隨時隨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若家長對孩子的潛能認識能力不足,往往容易犯低估質疑孩子潛能的錯誤,就會處處要求孩子隨己意行事,使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從而變得習慣於依賴、習慣於被命令,從而變得缺乏思考力,日後難以適應社會工作生活。

  5、以偏賅全型心理誤區。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從而極大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家長會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你總是這樣”、“你真沒出息”等,這一方面暗示了孩子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另一方面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甚至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對立反叛。

  6、忽略優點型心理誤區。

  許多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啥長處優勢,有些即使有往往也會被家長認為是理所當然而被忽視。另外中國人歷來崇尚謙遜,所以許多家長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故意批評下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信、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於一個孩子而言如果家長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往往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還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最後變得不思進取,所以父母一定要善於及時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舉動給予恰當的讚揚與鼓勵,而不可總是批評孩子貶抑孩子。

  (二)教育方式的誤區。

  1、過分寵愛型誤區。

  家長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無限制的愛超過了理智,以致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耐謙讓、也不懂如何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往往可能會出現性格突變。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賴的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堅持理性,否則孩子就會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習性。

  2、過分專制型誤區。

  孩子沒有自由獨立的空間,家長搞一言堂,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一方面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孩子往往也容易讓孩子崇尚暴力,凡事喜歡暴力解決,在孩童時期為了發洩不滿,該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該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會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洩回父母身上。

  專制型的家長不僅指家長採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長用“我就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這樣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孩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的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最後事倍功半。

  3、過度放縱型誤區。

  有的家長抱著“兒孫自有兒孫福”“樹大自然直”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採取聽之任之,少加約束管制。也有的家長確實是因為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管理孩子,儘管他們嘴上常常也說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動上卻往往仍是工作最重要。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採取放縱的方式這無疑是存在嚴重風險與過失的。

  4、過度保護型誤區。

  有時候縱使孩子具有非常優秀的先天條件,但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如當孩子想奔跑時,有的父母則會害怕孩子摔倒受傷而禁止他跑,結果孩子便會逐漸養成不好動而好靜的習慣,最後會導致身體發育遲緩且柔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會受到阻滯,性格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自信、無法獨自面對困難。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關懷應該是心靈上的溝通、安慰以及鼓勵,而不是行為上的過度干預,對孩子外在過度的保護是會嚴重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的。

  5、亂髮脾氣型誤區。

  若家長情緒不穩定、經常愛亂髮脾氣,這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易導致孩子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極端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我封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養成愛亂髮脾氣的毛病。

  6、臉色嚴厲型誤區。

  家長應儘量避免太過苛刻要求孩子,責備孩子時要避免使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要知道孩子在嚴肅緊張的氛圍中是不容易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擺出嚴厲的臉色,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畏而遠之。許多家長喜歡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時時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要知道,適當批評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就可能引發孩子嚴重的逆反心理,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7、漠不關心型誤區。

  如果家長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則孩子為了引起家長注意,往往會做出各種叛逆的舉動與行為,這些舉動與行為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更有甚者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從不關心他,令其對人生感到失望,覺得人生毫無樂趣,因而走上絕路。

  8、限制說話型誤區。

  許多家長不喜歡孩子問太多的問題,所以遇到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就會覺得很煩,他們往往會硬生生的打斷制止孩子問問題說話。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家長會經常替代孩子回答,這樣做會讓孩子喪失練習說話及與人交流互動的機會,會逐漸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變得越來越差,不利於孩子日後的社會交際活動;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跟家長說話交流,這會直接導致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陌生疏遠,乃至會令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對立排斥。

  9、嘲笑挑剔型誤區。

  有些家長喜歡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與不足掛在嘴邊,說話比較刻薄,總喜歡用挖苦嘲諷的字眼訓斥評價孩子,如總是說孩子“笨手笨腳,比豬還笨”,還有如說孩子是“討厭鬼、無用蛋”啦。甚至一點不避諱在別人面前直接斥責奚落孩子,讓孩子感到丟臉,抬不起頭做人,嚴重損害其自尊,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膽怯、退縮,越來越缺乏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則絕不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能恢復得了的,那是需要一段長時間才可能恢復的了的;更有甚者,有些孩子自尊心一旦受到摧殘,甚至會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麼和自己最親近的家長,會說出這種冷嘲熱諷嚴重傷害其自尊心的話,兒童心理治療專家就曾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就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

  10、夫妻角色顛倒誤區。

  一個家庭中母親最應該扮演的是慈母形象,然而當今的媽媽們卻很難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應該做的是提醒,無論如何都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為父親應該記得做母親的對孩子的告狀永遠不會是誣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狀了,做父親的就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時候甚至還要施以可控有限度的打罵,此時做母親的不僅要假裝沒看見,還要配合好愛人一起教育引導好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永遠應扮演慈母的角色,調和好家庭的矛盾。在家庭中如果母親過於嚴厲,而父親過於軟弱,就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形成,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陰柔軟弱,以致走向社會後無所作為。

  七、家庭教育的解決對策

  透過本文第四部分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目前我國社會家庭教育之現狀,透過第五部分的內容我們也認識到了家長目前普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種種心理觀念與教育方式上的誤區,那麼針對這些現存的種種家庭教育問題與誤區,我們應該如何採取措施來加以改變呢?本人不揣淺陋試著提出一些解決對策,具體陳述如下:

  (一)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觀,消除家庭教育心理誤區。

  家庭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源於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所以當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觀念誤區,必須從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設來說,一方面社群文化建設要以家庭為單位,要進一步淨化家庭教育氛圍,最佳化家庭精神生活環境,減輕家庭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端正教育輿論導向,淨化教育市場,並加強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將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並且轉化為理智理性的教育行為,使家長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就親子教育而言,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加強親情教育,利用血緣與親情為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親職教育,要增上樹立家長牢固的職業教育意識與高超的職業教育能力,要讓“教育孩子是家長的天職”的觀念深入人心,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主動的自覺的追求。親子教育中家長要注重使言傳與身教密切結合,並要不僅重視孩子的文化課,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二)充分尊重教育原則,促進教育方法的改進。

  家庭教育也要充分尊重基本教育原則,基本教育原則包括:1、平等原則,2、尊重原則,3、交流原則,4、自由原則,5、統一原則,6、榜樣原則,7、信任原則,8、寬容原則,9、鼓勵原則。

  1、平等原則: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若能讓孩子與父母有原則的平等討論爭辯問題事情,這不僅是互愛的充分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儘量體現平等原則,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2、尊重原則:尊重與被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更好地尊重家長。

  3、交流原則:孩子的成長無疑是離不開外在物質的需要的,但孩子的成長同樣也離不開內在精神情感交流溝通的需要。如果家長忽略孩子內在精神、情感交流溝通的需求,孩子和家長就會沒話說,長期下去孩子與家長相處就會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尷尬。

  4、自由原則: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管得很嚴很死,但結果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所以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給予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5、統一原則:家長們在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達成一致,否則容易被孩子鑽空子。又家庭教育要和學校教育保持統一,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6、榜樣原則:家長是孩子首位首要的模仿效仿物件,所以家長一定要特別重視身教,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樣,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

  7、信任原則:謊言往往是基於不信任而導致的,所以如果家長若能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孩子也就沒有說謊的必要了。

  8、寬容原則:古德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成年人尚不可能完全避免犯錯,何況是孩子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些錯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對此應該予以寬容地對待,並努力做好正面增上引導工作。

  9、鼓勵原則:家長的認可讚揚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但有許多家長不善於鼓勵,乃至不懂得鼓勵,所以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往往是用很隨意的一兩句話就打發過去了,這完全是一種敷衍的態度,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與發展的,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善於多鼓勵孩子。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任何家長都必須特別重視教育方法的學習與不斷改進提高,以期營造出更和諧的家庭氛圍、更良好的家庭環境,從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良好發展。充分認真思考體會家庭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則與精神,則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如下:

  1、正確維護家校關係,促進家校緊密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前面我們談到了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項教育工程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大組成部分,這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其中哪一項都不可能,其中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社會教育則影響最廣泛,假如將教育比喻成一個蘋果的話,則最裡面的果核是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核心與根本;中間一層是學校教育,相當於果核和果皮之間的果肉層;外層的果皮則是社會教育,是保護蘋果富於營養新鮮的關鍵。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好,形成對孩子教育的合力。家長、老師對孩子的培養教育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家長要儘可能尊重、配合老師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和老師之間一定要加強交流溝通,經常問問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在平時就能配合老師給以孩子最好的督促與鞭策。而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細微變化,家長也應及時向老師反映,有些言語透過老師加工後再傳達,效果往往出人意外。

  2、重視家長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作為家長必須重視榜樣的力量,首先自己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透過日常生活言傳身教的來影響和教育孩子。如家長若能孝順恭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就能影響孩子也生起恭敬孝順之心;又如家長下崗擇業時能堅毅、自信,就能影響培養孩子敢於面對挫折、正視困難,並堅持不懈的追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家長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引導孩子健康茁壯成長至關重要的因素。

  3、傾聽孩子的心聲,充分尊重孩子,促進孩子主動發展。

  家長總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這是無可挑剔的,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自己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呢?尊重始終是相互的,孩子年齡雖然小些,但也有他們自己的活動圈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傾訴物件,所以家長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拿出一定的時間來與孩子交流,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解除他們的內心疑慮,適時適當的加以引導,即使是工作特別繁忙的家長也要儘量做到,哪怕只是睡前拿出幾分鐘的時間,簡單問問孩子白天在校都做了些什麼也是可以的,因為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足以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心,從而增進親子之間情感交流溝通。又溝通是無處不在的,如每週末的晚上都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把一週來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週的表現情況來作作交流溝通的。

  有一點需要家長記住的是:在交流中孩子若提到家長的缺點與不足時,家長一定要敢於承認並及時予以改正。孩子內心世界一般都非常的豐富多彩,所以我們想要了解孩子,只能以心換心,用信任贏得信任。家長更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培養孩子的自信,以更好的促進孩子主動發展。

  4、注意家庭教育的統一性,引導孩子和諧發展。

  家庭往往是多個親情關係的組合存在,而家庭教育也並不是獨屬於某一家庭成員的事兒,所以作為孩子父母或者其他親人長輩,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就涉及到了一個意見如何統一的問題,如果家長們不能達成意見一致,則會讓孩子鑽到空子。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預先達成內部意見的一致,必須多溝通、多交流,互相支援,千萬不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把分歧暴露給孩子。其實有分歧沒有關係,關鍵是要正確面對,事先達成一致,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案,尤其要防止隔代長輩對孩子的過分溺愛,這樣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5、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充分激發孩子的潛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智商的高低與學習能力的強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實踐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飽滿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及良好的習慣,即非智力因素。

  目前,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家長們都很重視,但對於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興趣與自信的培養則很容易被忽視,而從諸多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並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具來的天賦所致,而是他們在幼年時期的興趣與熱情的幼芽沒有被扼殺,而是得到了順利成長與發展的結果。孩子們最怕寂寞無聊、悶著沒事,他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總想投入到某項最喜愛的活動中去,當孩子們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種喜好的活動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成就感,愉悅之情溢於言表。所以家長應該深入瞭解並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孩子提供自由的探索天地和活動場所,並給予孩子熱情的鼓勵,因為興趣、自信是進步的最大源泉與動力。

  6、努力建立學習型家庭,讓孩子以學為樂。

  現代社會都提倡建立“學習型家庭”,關於如何建立“學習型家庭”,也許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獨特的見解,但有幾點卻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建立“學習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學習場所。沒有書房的,哪怕是客廳或者臥室的一角,也可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建立“學習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在固定的學習時間內,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第三、建立“學習型家庭”,一定要有必要的讀物和學習資料,並需不斷充實、更新。家長要積極創設條件,添置書籍,引導孩子少買玩具,多買書。

  第四、建立“學習型家庭”,家長一定要成為家庭學習的主體。孔子曾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試想一個日夜打麻將的家長,他不停地叫孩子學習、學習,孩子能學習嗎?相反,若父母都在讀書看報,孩子也會跟著讀書學習的。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讀書看書,並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一起分析探討哪些人物該學習,哪些人物不該效仿;若孩子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並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麼他一定漸漸地也就會喜歡閱讀的了。

  (三)呼籲加強網路立法,淨化家庭教育的大環境。

  網路技術和現代資訊科技一方面使家長們能透過電腦網際網路為孩子們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指導他們從電腦網路中利用各種資源,逐漸成為孩子們學習和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督促者、輔導者甚至諮詢者;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網路內容嚴重誤導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目前也不得不面對如何解決網路時代給孩子帶來巨大負面作用與影響的問題。

  那麼該如何儘可能消除避免網際網路對孩子之負面影響與傷害呢?個人覺得的應該採取如下一些具體措施與辦法:

  1、採取“堵”的硬辦法。

  有許多現實可行的硬辦法,可以儘可能預防避免孩子們接觸到可疑的網路內容(如色情、暴力等),這些辦法有不少是不需要花太多錢的,最通行的辦法就是採用“內容過濾器程式”。許多過濾程式號稱能夠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安裝執行,這種功能十分重要,因為大多數孩子往往會比他們的家長所想象的還要聰明許多。“內容過濾器程式”一般在計算機的後臺執行,對進入網路瀏覽器的文字內容進行審查,如果“過濾器”捕捉到某個家長們認為具有猥褻性、色情的、暴力的等不適合兒童或青少年的詞語,它便會自動剔出有關的材料或放棄整個網頁,這表明程式已經開始干預,對網上衝浪人的健康和利益進行保護。這對於那些在家裡不能陪著孩子們上網,卻又想實施一定管制的家長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比較可行也不錯的方法。

  2、採取“導”的軟辦法。

  不過內容過濾程式的問題是它不僅過濾掉你不希望看到的內容,而且也會過濾掉你希望看到的內容,因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內容過濾程式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工作,所以儘管硬辦法可以對付不良的網上內容,但是堵的硬辦法卻不是家長們的最佳選擇,故向“內容過濾程式“這樣的硬辦法,往往只是在迫不得己時才使用,我們還應該要同時採取“導”的軟辦法。

  (1)加強對孩子進行資訊德育教育,提高他們識別、抵制負面資訊的能力。兒童、青少年與網路聯絡日趨密切,可以說他們正在創造著自己的文化,即網路文化,網路社會的形成在客觀上提供了青少年網路道德賴以生存的條件,青少年群體在網路社會生活中日益顯示出來的地位與作用,也為加強對他們進行資訊德育教育而創造奠定了基礎,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對孩子們個人修養的培養,使他們能做到自律,以增強遵守網路道德規範的自覺性,這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兒童、青少年道德規範的重要保證。

  (2)呼籲加強網路立法,規範和保護兒童的網上行為,淨化家庭教育的大環境。目前,在中國*絡立法的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1996年2月國務院頒佈的《計算機資訊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是目前為止有關計算機網路管理方面效率最高的法規。另外,其它主要法規還有《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國際管理辦法》、《中國公眾多媒體通訊管理辦法》、《中國網際網路名註冊暫行管理辦法》、《計算機資訊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關法律文字,也有打擊計算機犯罪,保護資訊保安的條款。為了加強打擊日見猖獗的洩露國家機密行為,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1月21日就審理涉密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做出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對有關網際網路的涉密案件作出了具體說明。

  (3)加快兒童、青少年的網站建設,佔領網上家庭教育的陣地,為網路時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

  只有深入正確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家庭教育所面臨諸多問題之所在,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和提高,擺脫落後的家庭教學模式與方法,引進更為科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能夠主動積極的學習,使孩子能夠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家長應該抱著對自己對孩子對國家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主動積極的投身到家庭教育事業中,從而真正體現出我們不一般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談家庭教育問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