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課程系統重構

工商管理課程系統重構

工商管理課程系統重構範文

  目前,全國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競爭壓力很大。與此同時,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區域優勢不強、高層次教資不足、生源質量相對較差、發展資金嚴重短缺等原因,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面對激烈的競爭,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必須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特色取勝。而專業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載體,因此,如何重構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是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模式

  (一)應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

  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高等學校的結構表明,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應走多樣化的道路,並且不同型別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分工,具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有三類:清華、北大等老牌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他們的培養目標應各不相同,老牌本科院校培養的是學術精英型人才,培養的是哲學家、經濟學家等在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究、策劃、決策等高階工作的人才,這類學校數量少,培養的人才供小於求,在市場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由於高層次教師欠缺以及學生素質相對老牌本科院校低等原因,不可能培養出學術精英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別是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與老牌本科院校差異化競爭的現實選擇。

  (二)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內涵

  目前,我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兩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培養有別於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型人才的應用型人才,實行差異化競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眾所周知,專科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是基層管理人員(如車間主任、班組長、科級助理、產品主管、採購主管等)、行政辦公室文員、中層管理人員的助理、物流現場管理員、物流資訊員、銷售員、會計員等在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基層經營管理、專案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基層管理崗位工作的應用型管理人才,這類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夠較好地解決就業問題,但是由於學生素質較低等問題較難解決人才的終身發展即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能順利就業;二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著名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所說的“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就業上的成功可以看出,要使學生順利就業,“使無業者有業”,必須強化職業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技能素質;要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使有業者樂業”,必須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本科層次的學業標準培養人才。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應是:既達到本科層次的學業標準,又具有能熟練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較強實踐能力的物流管理師、營銷策劃師、經濟師、註冊會計師、人力資源管理師、註冊稅務師等高階應用型人才。

  (三)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如前所述,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標準應是既能順利就業(具有較高的工商管理專業職業技能素質),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本科生應具備的較高的工商管理專業理論水平)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為此,作為民族地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昌學院提出了“本科學歷+職業技能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於2009年被評為四川省地方屬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設專案。

  二、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定應遵循的原則

  (一)課程設定應有利於最佳化學生能力結構

  最佳化的能力結構包括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運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基本外語能力、應用寫作能力等;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是指學生在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不同的職業崗位對上述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準確瞭解當前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對透過課程設定最佳化學生的能力結構至關重要。為此,筆者選擇了位於成都、重慶和涼山州的部分中小企業(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主要的就業渠道是中小企業),就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的能力需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大部分企業更看重學生的基本能力。企業普遍認為,短訓的方式加上實際工作的積累可以使新員工的專業能力迅速得到提升,但是英語水平、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提升則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企業培訓難以迅速取得成效;

  2.大部分企業更看重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即職業遷移能力,對創新能力的要求並不高;

  3.大部分企業要求學生具備基層工作崗位要求的基本專業能力。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初期大都從事基層工作,需要幾年的積累才可能被提升為管理者,因此初期大都要求畢業生具備基層工作崗位要求的基本專業能力。被調查企業普遍認為主要的基本專業能力包含三項:較強的協調溝通與社交公關能力;較強的文字能力,能擬定企業基本管理檔案、撰寫市場調研報告等;熟悉企業市場運作過程,掌握市場營銷基本技能(因為相當一部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於市場營銷工作)。因此,為最佳化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結構,專業課程設定應做到:一是強化英語水平、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養;二是強化基層工作崗位需要的協調溝通、社交公關、撰寫市場調研報告和管理檔案和市場營銷基本技能等基本專業能力的培養;三是專業課設定應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避免按職業方向設定大量的針對性太強的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強化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設定應有利於最佳化學生的素質結構

  大學生應具有的素質結構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規範和職業道德,較好的人文素質,較強的競爭意識,較好的創新、實踐、創業的專業開發素質,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上述調查中,大多數企業在工商管理崗位的招聘過程中最看重的是責任心、敬業精神、承壓能力、競爭意識、職業道德、思想品德、行為規範素質。其次是基本能力,再次是業務能力,最後才是知識結構。因為很多企業認為責任心、敬業精神、承壓能力這些基本素質是影響個人和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相比業務能力而言,責任心、敬業精神、承壓能力等大學生的素質是與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經過較長時間形成的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特徵反映,是企業無法透過短期培訓形成或改變的。因此,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定應強化對學生責任心、敬業精神、承壓能力、競爭意識、職業道德、思想品德、行為規範素質的培養,最佳化工商管理專業的素質結構。筆者認為,這些素質的培養僅靠老師或班主任的說教,收效甚微,而設定頂崗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課程並加強管理,是較為有效的`途徑。目前,大多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都設定了頂崗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課程,但是,由於企業的管理工作大都涉及到商業秘密,所以企業並不願意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的核心工作,對專業能力的提升並不明顯,因此大多高校對頂崗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不夠重視,疏於管理,有其名而無其實。因此,應重新認識這些課程的作用,加強管理,督促學生深入企事業單位實習,讓他們親身體會上述素質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素質。

  (三)課程設定應有利於最佳化知識結構

  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沒有必要的知識,就不可能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專業應與最佳化的能力結構一一對應設定相應課程。

  (四)課程設定應有利於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有不少學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卻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成為“書呆子”。實踐表明,一個人的知識融會貫通後,經過反覆多次的實踐活動,就會慢慢轉化為特定的能力。目前,導致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不能較好轉化為能力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實踐環節,使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動手能力極差;(2)缺乏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途徑,具體的知識成為孤立零散的知識碎片,無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3)考核方式主要是筆試,且重在對知識點的考核,導致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培養自己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專業設定課程時,首先應開發一些有利於學生知識融會貫通的課程,如ERP、沙盤運營實戰演練等課程;其次應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具體應是與上面的知識結構課程一一對應相應學時的實踐教學,如知識結構中的《稅法》課程應對應開設《稅法實踐》;最後在課程的考核方式上,儘量做到考核方式多樣化,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職業素養進行全方位的考核。

  (五)課程設定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本科生區別於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學生的主要區別。如一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能只能勝任生產管理崗位,但卻很難勝任部門經理、地區負責人等要求較高的管理崗位,這些崗位要求相應管理人員要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因為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是人才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創新工作的前提。簡單地說,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培養學生“怎麼做”,而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重點培養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因此,為了使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課程設定上必須體現知識的系統性。

  (六)課程設定應體現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

  高教司在對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後,對工商管理專業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建議之一是地方性高等學校應樹立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從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要出發,著力培養複合型、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定應體現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與此同時,各地方高校做了大量的實踐,將工商管理專業發展與其他學科做了一定的交叉滲透,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共同發展,從而辦出專業特色,改變全國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定“趨同化”的現象。如東北亞重要港口城市大連發展目標是“東北亞物流中心”,大連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定就突出“物流管理”方向,有關物流管理方面的課程多達10門;天津理工大學由於本校學科優勢是工程學科,因此,在課程設定上突出“工程管理”方向;華東理工大學結合本校資訊管理的學科優勢突出“資訊管理”方向等等。因此,作為地方性高校,應該對高校服務區域各專業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進行調研,結合本校的相關學科優勢確定課程設定應突出的行業方向。比如,西昌學院的工商管理專業就可以根據涼山州“工業強州”的經濟發展戰略設定工程管理方向。

  (七)課程設定應體現個性化培養的要求

  個性化教育是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個性化的實質是從興趣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個性化教育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二是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無論是通識教育模組還是專業教育模組,選修課的比例都很大,日本和英國達50%,法國40%~60%,此外,這些學校開設的可供選擇的課程量大且面廣,如斯坦福大學平均每位學生可以獨享一門課。而我國地方高校目前的選修課比例低(20%左右),且門數少,選擇餘地小。因此,地方高校在課程設定上應加大選修課的比例和選修課的絕對數量,同時為學生提供跨系跨專業選課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的需要選擇課程,靈活組織自己的知識結構,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工商管理課程系統重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