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

  幼兒教育是幼兒接受教育的特殊階段,幼兒教育非常簡單 ,但又非常重要,家長必須十分重視!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一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長學校則肩負著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代家教理論,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協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傳統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際水平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並重,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發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恆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資訊和家教經驗

  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二

  4~5歲的小孩語言已經發展得相當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經達到伶牙俐齒的地步,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思維發展還相當不成熟。您可能發現孩子能認出幾十種牌號的汽車,能滔滔不絕地複述從幼兒園裡聽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個粗矮杯子裡的水原封不動地倒進一個高、細杯子裡的時候,孩子會說,水變多了。你把原來挨在一起的5塊糖擺寬一些,他會說糖比原來多了。

  在遊戲中學習

  孩子的學習常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這與我們成人不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學習得最好的時候,常常是靜靜地坐著傾聽的時候,比如聽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一本書。孩子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心智活動或思維。他們只能透過對事物進行實際操作來學習,不管這些活動是搭積木、玩洋娃娃還是過家家。

  舉個例子,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是怎樣學做飯的。老師教給他們剝豌豆皮,削胡蘿蔔皮和土豆皮。在幹這些活的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須削皮和怎樣削皮,要煮湯的豌豆必須剝皮。他們透過觀察瞭解到,開水怎樣把蔬菜燙軟了,煮熟了,又怎樣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雞蛋和肉)變硬了。他們還知道了,食物在烹飪之後的顏色和重量都有變化,等等。所以,做飯這一活動不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過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語言豐富和數學實踐的機會。

  所以,幼兒不是消極的學習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得好,"遊戲就是兒童的工作"。在遊戲中,兒童從事各種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又慢慢地被內化為思維活動。相反,讓兒童靜靜地坐著學習,對他們的成長不會產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讓兒童透過積極應付環境而獲得的東西,才能長久地得到保持。

  幼兒不適合於規則學習

  成年人常常錯誤地認為,幼兒可以按照規則來學習。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但是孩子總是不聽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幼兒還沒有內化的思維,他們很難把外部規則內化為自己的需要。結果,他們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別人幫助時說了"謝謝",明天又忘了。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三

  中國有句諺語:“三歲看老,七歲看小。”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秉性,可以預測到他/她老年時的心理、性格以及行為表現;而他七歲左右的行為特點,可以預測他/她在童年期(從7歲~8歲到11歲~12歲)時的行為特點。

  費洛伊德認為3歲~6歲這個階段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到3歲時會突然發生很大的變化,有些孩子會變得非常聽話,有些孩子會變得很調皮、固執以及情緒上不穩定;所以在心理學上,3歲左右被認定為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3歲是一個孩子學習語言最佳的年齡。

  為什麼在3歲左右會出現這些明顯的變化呢?這是因為,3歲兒童的大腦發育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相當好,他/她們的語言已經接近成熟,生活經驗也積累了很多,認識能力有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3歲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脫離大人的幫助自己走路,如有沒有干涉他/她,可以走很遠的路。所有這些發展都使得3歲左右的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她們開始意識到,“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獨立吃飯、拿取東西,也可以對事情做出基本的判斷。

  3歲孩子的身上,每一天都會發生著變化,每天都在進步,他/她們的知識經驗、認識事物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語言、思維等等,一切都在向前進步。所以,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要讓他/她去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養成習慣,培養起孩子的興趣,這樣小孩子無論學什麼都會覺得很輕鬆。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們學會融會貫通。

  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不要強加於他/她們,要變成他/她們喜歡的興趣,慢慢培養,產生興趣後,會在學習裡過程中找到快樂。

  所謂融會貫通是指,我們不求孩子在某一個或幾個專門技巧上有很大的進步,而是給他/她們提供足夠的、多種的材料,讓他們擴大知識面,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四

  我的世界你懂嗎?

  這是一個美國孩子寫給父母的信: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麼事,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腳很短,請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樣見過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觀察一切事物,並希望您不要過多地對我加以限制。

  家務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暫的,請花些時間給我講一點世界上的奇聞,不要只把我當成取樂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請對我的反應敏感些,不要整天責罵不休。對待我應像對待您自己一樣。

  我需要您不斷鼓勵,不要經常嚴厲地批評、威嚇我。您可以批評我做錯的事情,但不要責罵我本人。

  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允許我不成功,以便我從不成功中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我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請讓我和您一起娛樂。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從孩子那裡得到歡樂一樣。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也都有一顆隱藏著的童心,種種生活讓大人們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開啟孩子童心的鑰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發展變化,瞭解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的變化,理解孩子的歡樂和苦惱,這是保持童心,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心靈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礎。

  家長的忽視 會使孩子“感情阻滯”

  3歲男孩樂樂從幼兒園回到家時,高興得手舞足蹈,纏著媽媽給他講故事。當時,恰恰碰上媽媽為工作的事煩心。“去、去、去,一邊玩去。煩人!”媽媽大聲訓斥樂樂,樂樂不知自己犯了什麼錯誤,嚇得躲在一邊不吭聲。

  明明的媽媽對孩子的管教十分嚴厲,5歲的明明變得十分內向,說話很少,在陌生人面前顯得膽怯。在媽媽面前,明明不敢哭,笑的時候也顯得勉強,其實明明心裡有許多想法,但他很少對媽媽說。因為,媽媽個性強,明明沒有機會和媽媽談心。

  好多父母忽視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孩子的氣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興奮、得意統統藏在自己心裡,不願坦率表達出來。孩子若是長期處於這樣一種“感情阻滯”狀態中,會認為無人同情他,無人理解他,漸漸對親人失去信任,等父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後,已經無法與孩子溝通。

  孩子執拗 家長不妨冷處理

  媽媽:“寶寶,今天的天氣太冷,你要穿褲子,不然會感冒的。”

  寶寶:“不,我就要穿裙子,我不怕冷。”

  媽媽:“不行,等天氣好了再穿。”

  寶寶:“不,我不穿褲子。”

  ……

  3歲女孩佳佳最近一段時間不知怎麼了,經常和媽媽頂牛。一向聽話的佳佳突然變得固執、認死理、軟硬不吃,你讓她幹啥,她就偏不,跟你對著幹,要麼就大哭大鬧。

  兩歲以後的孩子,突然變得任性、固執、不聽話、愛發脾氣,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表現。因為兩歲之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明確,“我”的概念逐漸清晰,如果成人的語言或行為妨礙了孩子獨立的發展需要,孩子就會哭鬧、焦慮、反抗,這一時期稱為“第一執拗期”。

  對待“執拗期”的孩子,成人不能因為圖清靜一味地順從、遷就孩子,或是不耐煩、壓制甚至用武力使孩子妥協聽話。相反,家長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變化,理解孩子;對孩子的任性要耐心調教、善於等待,因為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當孩子不可理喻時,家長不要和孩子對著幹或是用武力,可以採取“冷處理”的做法,等自身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和孩子溝通。

【幼兒教育好文章摘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