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高中生作文教學論文之打破學生語言表達的瓶頸

高中生作文教學論文之打破學生語言表達的瓶頸

高中生作文教學論文精選之打破學生語言表達的瓶頸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洪鎮濤先生說:"語文教學要取得最大效果需回到學習語言上來,也就是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於文字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能力上來。"

  然而做語文教師多年,發現經過多年訓練之後學生的作文在結構立意等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文章讀來還是平淡乏味;還有部分同學的作文停留在"還好"的境界難以突破……多次對比、反覆琢磨,到最後發現回到了寫作的最基本層面——語言表達。

  一、"我""你""他"聯手製造表達瓶頸

  高中生的作文在語言表達上基本都能做到通順,也沒有很突出的語病問題。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遣詞造句口語化。具體表現在:行文中有的學生要麼在該用修辭的地方沒有用的意識,語句顯得過於寒傖;或者難得有一個相對理性、有創見的思想認識、獨家感受卻沒有及時用一個相對文學性的語句來包裝。另個突出問題是刻意追求語言的優美生動。具體表現在:學生行文時為了避免語言口語化,要麼把簡單的的意思套在一個複雜的句子結構裡面,結果語意含混不清;要麼套用了閱讀中積累的自認為很美的句子,反而使語句彆扭難懂……

  總之,使學生語言表達瓶頸的"黑手"有三個。第一"我",即語文教師,教師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更多地重視審題立意創新的教學,卻忽視了遣詞造句的訓練;即使進行語言訓練,但往往也只是處於盲目無序的狀態,收效甚微;還有的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忽視口頭表達訓練。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與作文教學的內在聯絡,使閱讀很難有效向寫作遷移。()在作文評改時只指出學生語言表達欠優美,卻沒能讓學生掌握如何優美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結果學生只能在"欠優美"的境地徘徊,並越來越沒有信心。第二"你",即學生自己,學生怕寫作的心理造成學生自我練筆缺失,語言表達生疏造成表達不流暢、低幼化;學生把閱讀與寫作割裂,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語言積澱,僅有的閱讀時獲得的語言難以內化轉變為寫作能力……第三"他",網路影視媒體等的語言氾濫給學生"快餐式"的引導,比如一個《大話西遊》造成許許多多的學生、許許多多的作文都出現"如果要給一個期限,這期限就是一萬年……"

  諸如此類都給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製造了一個"瓶頸",制約了學生作文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巧引導描寫語言、敘述語言、抒情語言打破語言表達瓶頸

  1.寫景狀物中描寫語言需得細緻入微

  寫景狀物往往是記人敘事散文交代事件發生的環境、氛圍所必需的描寫,也是抒情言志散文作者情感的寄託不可或缺的載體。因此學生的語言提升由此開始。

  首先。寫景狀物、精選動詞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就有三個片斷相當優美。其中寫自己不幸殘廢後坐輪椅到附近的地壇裡面散心,園子裡的景物給了作者生的啟示和精神鼓舞。在這裡作者注重精選動詞,不僅字句流暢,讀來也身臨其境。"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蔭涼"你看,居然"蔭涼"也可以被"園牆""切"了下來,學生語言一般可能是"陽光明媚,空氣溼潤,園牆下一片蔭涼".想想,這樣就失去了"園牆"主動去"切"的生動情態,沒有了人的性格特色。寫"蜂兒"在空中的狀態用了一個"停"字,螞蟻好像還要"捋"觸鬚呢!作者善於運用精練的動詞"切""停""捋""聚集""壓彎"等來描述事物的情態,給讀者帶來了愉悅與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意識教學生體會動詞背後那種"萬道金光"的生機,又有意識讓學生進行模仿性練筆,相信學生的文字也會更有文采。

  其次,傳神細描。不志修辭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膾炙人口。這源於朱先生寫景巧抓景物的傳神之處,善用修辭。寫葉子根據它的獨特情狀和自己心中的領悟,用了精練的"嫋娜""羞澀"就把葉子的顏色、姿態刻畫的窮形盡態。同樣的三個"如"字組成的博喻,葉子的明亮,閃爍、豐厚的想像就在讀者腦海裡印得很深刻了。後面的"清香"與"歌聲"更讓讀者在語言的品味中獲得更多的感受與豐富的聯想。學生如果描摹這樣的景物狀態基本只是交待赤橙紅黃藍綠紫、扁圓橫豎形狀等,很難把物當時的神描摹出來,語言自然沒有可讀性。所以要描寫好景物,要訓練抓特徵,找神韻。而修辭藝術則是錦上添花的關鍵。

  再次,體物入微,移情於物

  猶如同學們爛熟於心的"檻菊愁煙蘭泣露"作者採用了移情於物的手法,文章的語言讀來就味道十足,韻味悠長了。同樣,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居家生活中的"掃街"細節,文學家的筆觸使得這個幾乎被我們忽略掉的生活,不禁讓人有了"清閒""落寞"的感傷意味,那些"掃帚"掃過的"絲紋"果真有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感覺嗎?當然不可能,但是作者有了對故都的獨特體悟和感受,他對北平的秋天的確是這樣理解的,打上了作者特有的身份和經歷的烙印,於是掃帚的"絲紋"就染上了作者的思緒。

  2.記人敘事中敘述語言要細緻具體、動畫逼真

  記敘文有沒有魅力往往在於細節描寫。文章少了細節,事件就缺少了生活味,人物形象就就失去了神采,都喪失了與讀者共鳴的機會。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學生的作文不精彩是缺少細節。但仔細琢磨中等水平的學生的作文,我們會發現學生作文裡缺少的不是把事件敘述完整的能力,也不是對細節的捕捉能力,而是缺少用語言表達細節的能力。缺失細節的故事很乏味,缺少細節的文章很呆板。所以用語言表達已經捕捉的細節的能力也是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頸。

  首先,準確認識細節描寫的型別,有的.放矢

  細節描寫有人物細節描寫型別,其一、語言細節描寫:"我真傻,真的,"重複的看似單調得的語言細節描寫,將祥林嫂在遭受亡夫喪子之後精神狀態一次比一次衰弱的情景表現的歷歷在目,讀者在此感受的不僅是社會的冷庫、周圍群眾的漠然,更是對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同情。其二、動作細節描寫:"我看見站在板凳之間的那個女孩,用力蹬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鑽進了一輛轎車。"金嶽霖用一連串的動詞細微傳神地將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姑娘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得知面前站的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是那種意外、羞澀、靦腆、嬌嗔而有多情的心理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三、神態細節描寫:如"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聽到這句話,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神態描寫生動細膩的刻畫出孔乙己科舉失敗的內心隱痛被戳到時他那點可憐的自尊瞬間跌落的複雜。這細節描寫還有環境中的細小物體。這一點就如寫景狀物中所言,不再贅述。

  其次,積景表達技巧,熟能生巧

  諸如修辭方法:採用較多的是誇張、比喻和反覆等。這種修辭手法體現的是作者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如魯迅的《藥》有這樣一段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群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這一細節,是用比喻描寫一群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情景的。諸如詞語選用:文學大師福樓拜對莫泊桑說過:"無論你描寫什麼事物,要說明它,只有一個最恰當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一個最恰當的動詞;要區別它的性質,只有一個最恰當的形容詞。你必須不斷地推敲,直到找準這個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為止。你不能滿足於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難,用似是而非的語句去敷衍。"而細節描寫往往採用的詞語多是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和描摹情形狀態的形容詞。

  3.抒情言志

  抒情言志注重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就更需語言來感染讀者。

  適當地變換句式,不僅使的行文搖曳多姿,也能更好地突出想強調的情感。如駢散結合,長短互用等。駢句體現了語言的均衡美和對稱美,可以加強語勢,使語言和諧,強化語言的感染力。散句則形式參差,錯落有致,表意更為自由,體現了語言的變化美。長句容量大,結構複雜,但表意嚴密、準確、細緻;短句乾脆利落,生動明快,活潑有力,節奏感強,能簡明扼要地敘述事物,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變化。各種句式的綜合運用,靈活搭配,就能極大地提高作文語言的表現力,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

  在我們的作文中,運用較多的是長句與短句的轉化和整句與散句的轉化;學生如果能熟練掌握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遵從"順眼""順口""順耳"三基原則,最終行文流水無"瓶頸"

  順眼就是表意明白,且能讓人眼前一亮,久看不厭;順口即是寫好作文以後,作者自己朗讀。在朗讀之後修改結結巴巴的句子;順耳就是給人聲聲入耳、句句鏗鏘的舒服感,給人以音樂的旋律美和節奏感。

  以上只是學生學習語言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幾個重要的注意方面,其實還有許多學習的要點,比如多閱讀,要養成語言的正確而敏銳的語感,比如可以模仿,比如閱讀名家修改文稿的手記……總之,要在閱讀和寫作中多留心和揣摩,領會運用文學語言的些許規律,自己再勤奮的練習寫作,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活化的不規範不精練的語言轉化為具有文學性的優美語言,在寫作過程中逐步消除"瓶頸".

【高中生作文教學論文之打破學生語言表達的瓶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