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使用建議

部編本語文教材使用建議

部編本語文教材使用建議

  部編本這套新教材是中央關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其編寫資源可以說空前雄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本語文教材使用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部編本”的總體特色,可以從四方面去看

  “部編本”語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較高的。重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指導思想明確,措施落實。價值觀的體現注意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化為語文的“血肉”。這套教材處處都注意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不那麼“說教”。這是第一點。

  十多年來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自主性學習”等理念,在教材編寫中“沉澱”下來了。這些年一線教學所出現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透過教材的編寫去糾偏。應當說新教材還是注意“接地氣”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掛空,能實用好用。

  注重學習和繼承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借鑑國外先進的經驗,使教材編寫更有科學性,符合語文教育規律。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編寫需要聽取各方面意見,還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但還是要努力去創新,是“守正創新”,避免被媒體裹挾,隨波逐流。

  教材在課文選取、習題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編寫語言、插圖和裝幀設計等方面,都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以上四點,是從總的方面說的,是“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新的面貌。接下來,要說一些比較具體的。我想分9個方面來說。

  課文有哪些重要的變化?

  大家比較關注選文,先說說“部編本”語文教材課文數量的變化。和原來人教版作比較,課文數量總的是減少了。

  初中原來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課文,現在每一冊減為24篇。

  數量減少,不等於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容方式在調整,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課文相對減少,但其他幾個教學板塊又有所加強的用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課文選篇,和原來人教版比較,有較大變化。

  更加強調4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當然,還要適當兼顧時代性。這也是針對性的。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古詩文132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這次“部編本”的編寫,對某些課文同樣也是做了改動的。凡是改動過的,都在註解中說明。對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動,並非顯示編者“高明”,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另外,對原作某些顯然不規範的詞句(不是指文學性的表達),也會改動。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課文,為了認字的安排,改動是常有的。教材編寫對原作的改動非常慎重,會反覆斟酌,並不存在亂改的“習慣”。凡是原作者還健在的,都經過作者的同意,有的還會請作者自己動手來改。而經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動的。

  社會上有很多對教材的批評,有些可能是不瞭解編寫的情形。教材不只是美文的彙集,選文需要考量教學點的設定、學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價值、人文價值等多個方面要求,要在眾多維度中平衡、尋找到一篇比較合適的課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何要採用雙線單元結構體例?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結構是分單元織教學,若干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

  初中的結構是,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重頭。另外,每學期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個名著導讀,還有兩個課外古詩詞誦讀。

  在教學實踐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進行,把若干板塊的教學穿插安排。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致依照幾個板塊的順序進行,也可以做些靈活調整。初中的5個板塊,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語文教材更清晰。條件較好的學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組。

  另外,綜合性學習次數有所減少,中心更加突出。新教材的口語教學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實際上是分散了,在綜合性學習中有安排,在閱讀教學中也有所體現。比如有些習題就設計了課堂的討論,也是口語表達的練習。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板塊設定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綜合性也有所加強。老師們使用教材時,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幾個板塊的劃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學實踐中還應當根據各自的實際來適當組合,沒有必要劃分得那樣界限分明。

  再說說單元的設定,“部編本”語文教材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部編本”語文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如“修身正己”“至愛親情”“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等)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佈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注意每個單元都有單元導語,對本單元主題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單元的學習要點。

  為何要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是因為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這是前些年實施課改,提倡人文性的結果。但主題單元結構有問題,只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那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這個問題是嚴重的,教學中大家都不滿意。所以“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適當保留人文主題,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題來組織單元,有的則是文體組織單元,還有,就是適當淡化單元的主題,以便把必要的語文教學的要點、重點,按照一定順序落實到各個單元中。老師們教學實踐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單元順序來安排教學,但不能拘泥於人文主題,要特別注意語文知識、能力的落實這條線。還要注意把單元中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幾方面結合起來。

  初中的單元設計欄目沒有小學那麼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單元,先是導語,4篇課文都有預習。課後有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自讀課文設計最引人矚目的是旁批,還有閱讀提示。

  新教材為何要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這套教材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在十多二十年前,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清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點、知識點,也都比較成體系。但在教學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考什麼,就學什麼、訓練什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已被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和反覆操練所綁架。實施新課程以來,特別是課標的出臺,首先要去解決的`就是題海戰術和反覆操練的問題,因此特別強調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講授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而且課程改革幾乎一邊倒,就是強化人文性。教材受這種觀念支配,也就都採用以人文性為中心的主題單元建構。和之前的教學比起來,最近幾年的教學要活躍得多,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定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某一單元每一課到底要實現什麼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在整個小學或者中學的語文課程中到底是什麼位置,透過這一單元或者某一課,能讓學生具體學會什麼,大致達到什麼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別麻煩的是,現在各種教材都是課改之後編寫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題來建構單元,考慮更多的是選文如何符合單元主題,而對語文課程內容目標如何實現,就難於處理。結果大多數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練習題上做點平衡和補救。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那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但總是要讓一線老師使用這套教材有“乾貨”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課一得。

  “部編本”語文教材體現知識體系和能力點,主要靠5個“渠道”。

  一是教師用書,會給大家排列一個表,每個學段、單元,甚至每一課要學習哪些基本的知識,進行哪些必要的訓練,都一目瞭然。

  第二,每個單元的導語,對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包括知識點或能力點,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課的思考題和拓展題,必定有一二道題是按照相關的知識點或者能力點來設計的。

  第四,綜合性學習、寫作、名著選讀等方面,全都有學習方法或者訓練目標等提示,有的還比較具體。

  第五,初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兩塊“補白”,努力練習課文和教學實際,用比較淺易和生動的語言來介紹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

  老師們使用部編本教材,要注意這5個“渠道”所體現的語文知識體系,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備課要現有全域性意識,不能備一課是一課,也不能臨時抱佛腳,克隆現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隱在”的知識體系,比較自然而又紮實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中。

  目前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有爭論,我們認為應當實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標是加強科學性。老師們安排設計教案,雖然也可以隨文學習,但還是要有整體的考慮和安排,有潛在的體系。中小學語文的知識教學不要過分追求體系化,不能滿足於讓學生去反覆操練,但也要有教學的知識體系,要有訓練,有乾貨。總之,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不要體系化,但要有體系。

  這不是開倒車,不是回到以前(其實現在也有)那種完全圍繞知識能力點展開的教學,而是在教材中讓“語、修、邏、文”基本知識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師教學有章可循。“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結構是考慮要充分考慮到教學需要,各個單元重點突出,單元與單元之間銜接也注意由淺入深,不斷積累提升,反覆落實基本訓練。

  為何閱讀教學要重視區分不同課型?

  現在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幾乎都分精讀和略讀兩類課型。(有的小學二年級開始分為精讀、略讀和選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讀作為重點多講一點,略讀就少講一點,差別就是時間的多少。很多老師怕完成不了教學計劃,幾乎就不怎麼分精讀、略讀,或者全都按照精讀要求來安排。兩種課型幾乎沒有什麼區分。

  其實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是有講究的。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什麼?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呢,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不分精讀略讀,這是一種課型混淆。還有另外一種課型的混淆,不管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式和講法,都要講什麼作者介紹、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等。課型也是沒有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這樣的課怎麼能激發讀書的興趣?課改這些年增加了許多課堂討論,很熱鬧,但若課型混淆,教學效果還是不好。

  現在這種以分析性的精講記憶為主、課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學方式,的確太死板,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興趣和讀書的興趣,應當改一改。

  “部編本”語文教材就有意識改變這種課型不分的狀況,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幹脆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這就建構了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分清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型,教讀課老師講為主,自讀課就讓學生自主閱讀。而且教讀課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應當根據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還有,自讀課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新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也有不同的課型提示,這些提示或者在預習與導讀中,在思考題中,或者在教師用書中,老師們可以參照實行。

  “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格外注意閱讀方法問題,重視閱讀速度的教學。

  怎樣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體制?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定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定的改革方向。

  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

  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覆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擴大閱讀量,這是改革的方向。

  激發和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老師們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這一條,語文素養的提升才不是空話。

  為何閱讀教學要提倡“1加X”?

  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也往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量還是不夠。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讓孩子“連滾帶爬”地讀,也主張讀一些“閒書”,不能都是為了寫作或考試而讀書,那樣不會有長久的讀書興趣。我的這些理念並沒有完全體現在新教材中。

  但教學中大家可以嘗試。建議老師們採取“1加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閱讀面,增大閱讀量,改變語文課讀書少甚至不怎麼讀書的狀況。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定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注意,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教材實際上是把“延伸”部分納入體制,並嘗試進行一些檢測評價。不是可有可無部分。

  有些老師反映說,“1加X”是好辦法,但閱讀材料怎麼去找?現今很多流行的讀本,都可以當作“1加X”的閱讀材料。我特別要介紹一下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還注意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如何上好 “名著導讀”課?

  這個欄目的教學目標仍然是拓展閱讀。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範讀書方法為主,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

  老師們設計“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的教案,一定要注意“激發興趣”和“拓展閱讀”,只要能讓這八個字有效果就好。

  比如“名著導讀”中《西遊記》的閱讀,老師可以根據教材的提示簡要介紹一下這部名著的基本情況,主要是引導運用精讀和跳讀結合的方法。關於“跳讀”,以前語文課是很少正面去講的,這次專門作為一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去嘗試。沒有跳讀,像《西遊記》這樣大部頭的名著孩子們是很難讀完的。

  關於“名著導讀”每學期2部是必讀的,另外還有往課外閱讀延伸的三四部,屬於自主選擇閱讀的。根據學生的普遍閱讀能力,這個量可以靈活安排,處理成“2加2”,或者“2加4”。為了推進“名著導讀”的落實,必須要和課堂教學有所關聯,特別是某些綜合性學習,完全可以利用“名著導讀”資源,彼此結合進行。

  如何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覆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象,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舉例來看,“怎樣選材”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決的就是選材問題結合《阿長與山海經》學習,思考材料與中心的關係,以及怎麼詳略處理。然後出作文題,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寫作課很難教,寫作教學內容編寫也很難,幾易其稿,也未能達到理想狀態。但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比較有“抓手”,比較方便教學實施。到底怎麼編寫作教學?特別希望能吸收一線的意見。

  如何克服語文課的“繁瑣病”?

  部編本新教材雖然在教學理念方法上努力做了一些改進,但這畢竟還是紙上功夫,還得靠老師們一線教學中去落實。現今語文課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病,就是繁瑣。備課繁瑣,上課也繁瑣。有些老師把注意力放在了設計組織各種其實無關緊要的活動上,語文課的活動,什麼課前三分鐘演講,分組討論,分角色表演,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反思、總結、拓展,還有苦心設計的多媒體,聲光電並用,好像課堂很活躍,其實教學效果不見得好,一堂課下來,沒有留下什麼“乾貨”。

  除了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繁瑣”,還有另一種“繁瑣”,就是所有課全都有一套幾乎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備課陳陳相因。諸如背景介紹、字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課文“大卸八塊”,進行僵化的“滿堂灌”,然後就是題海戰術,反覆操練,應對考試。這種陳陳相因、繁複瑣碎的語文課實在是折磨人,把鮮活的語文弄得面目可憎,學生也就被敗壞胃口,毫無興趣。

  我這裡特別要多講講濫用多媒體現象,這也是一種流行的“繁瑣病”,甚至是一種災難。現在的語文課不斷穿插使用多媒體,雖然很直觀,可是把課文講解與閱讀切割得零碎了。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象給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這樣的多媒體對語文學習並沒有好處。過多依賴多媒體,還會制約老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很多老師得了“百度依賴症”,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有結論沒過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貼化。現在的老師很多不會板書了,甚至常常提筆忘字。不是要開設寫字書法課嗎?找個會寫字能書法的老師變得如此之難。

  我說多媒體的濫用已經給語文教學帶來“災難”,恐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種必須面對的事實。我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繁瑣病,這也是新教材使用應當給大家的建議。

  最後說說新教材備課的問題。很多老師希望能有一個平臺,幫助老師備課,提供教學資源,同時能透過平臺來討論新教材使用的一些問題。為了滿足老師們的需要,這裡推薦一個網站——叫“雲集備課*”,是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學術支援的網站,大家可以進去看看。

  以上說的是就“部編本”新教材的使用談了9個問題,也提出一些教學的建議。“教無定法”,我的建議不是通用的,還得根據各自的“學情”來教。

【部編本語文教材使用建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