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作文教學改革

作文教學改革

作文教學改革

  導語:課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說都是最好的範文。透過講授課文,指導學生寫作,是作文教學的重要步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作文教學改革,歡迎借鑑!

  語文教育家黃光碩先生說:“學生的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學生的語文能力過不過關,作文也是一個重要標誌。”在西歐教育史上,“寫”曾經和“讀”、“算”被稱作“三基”(即三種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近些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在探討語文能力結構及內部因素中,對寫作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綜觀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與改革,審視並解析這些新的寫作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對作文教學的改革獲得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一、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分析——改革勢在必行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儘管許多小學語文教學的專家和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都對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並取得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有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就小學作文教學的普遍性矛盾而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仍然缺少應有的魅力,仍然存在諸多的弊端,其主要表現是——

  缺乏創新的思想寫作活動是學生透過口頭或用文字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的活動。學生習作活動,是學生運用自己的思想進行獨立創造的過程。作文教學應該放飛師生的思想,教師應該用自己思想的火種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學生應該運用自己的思想進行獨立地創造。而現實如何呢?教師普遍缺乏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編者和參考書的思想;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只能被動地接受,簡單地模仿,缺乏能動性、主動性,有的只是老師的思想、範文的思想。一位沒有創新教育思想的教師如何做新課程的主人?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課程、傳播新思想、運用新理念呢?一位沒有創新學習思想的學生如何能開拓智力、培養社交能力、培育情感進行生活的再創造呢?

  缺乏文學的薰陶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或一種交際工具,而是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積澱。民族文化附著於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展。雖然我們的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也重視作文的文學性,但由於從小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受假學歷文憑的影響,加上當前的繼續教育學習流於形式,真正抱有終身學習態度的教師太少,真正博覽群書、有著紮實文化底蘊和文學修養的教師更少,課堂上充滿文化底氣、文學魅力的語言太少,缺乏充滿人文氣息的身姿。

  缺乏藝術的綻放寫作是一種技能,作文教學卻是一門藝術。既是藝術,就有藝術引力的大小、境界的高低。而我們現在的教學大多還停留在技術的層面:如何分析文題,如何選材立意,如何謀篇佈局,這些似乎已成必講知識,必須訓練的技能。教學過程或一講到底、完成包辦;或放任自流、“自由發展”,而帶有探究與指導意義的作文公開課幾乎都成了表演課、作秀課。眾人一面、千課一律,何談百花齊放的教學藝術境界呢?

  缺乏個性的發展借用一句話: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各有不同,然而神州大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我們的學生作文竟然驚人地相似。究其原因,舊的寫作目標過高,學生望而生畏;在作文教學中隨意拔高要求、超綱現象嚴重;為追求短期效益暗示作假現象極為普遍;忽視多方面、多渠道進行語言積累,學生作文不是在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任務”和“分數”。作文教學的低效與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指導——作文——講評”有很大關係,作文教學過程固步自封,缺乏創造,學生個性得不到張揚,其弊端顯而易見。深知其因,是否還能戲言:“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呢?

  缺乏真實的生活作文來源於生活。教育比較先進的國家,教師喜歡在戶外授課,喜歡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做一做,而中國的學生大多是關在教室裡,不知走出教室能學習什麼。他們會背天數的優美詞句,寫起作文卻愁眉苦臉、生編硬造,忽視從生活中取材。作文內容空洞,一篇篇“鮮活”、“有血有肉”的上乘佳作卻取思範文。學生心目中除了裝有“完成”二字,實在無更多的東西。這種現狀是否能告誡我們的教師:迴歸自然,迴歸生活才是寫作之本呢?

  缺乏情感的碰撞作文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情感的碰撞,是學生與學生情感的碰撞,更應該是學生內心情感與生活的碰撞。實際情況如何呢?學生提起作文就“談寫色變”,對寫作充滿了無奈與畏懼,寧願機械“搬運”也不願寫真事、寫實事、寫自己。由於種種原因,使學生對祖國的語言文字缺乏熱愛,對寫作缺乏興趣,對生活缺乏關注。學生在作文過程中體驗不到快樂,完成習作後感覺不到成功,毫無興趣可言,哪裡還談得上掌握“知識與能力”,注重“過程和方法”?更談不上課堂情感的碰撞了。新課程標準在三維目標體系中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確有很強的針對性。“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改變學生的還是情。以往的作文教學之所以顯得蒼白無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情”,更缺少“碰撞”。文章本是有情物,忘記這一點便是忘記了作文教學的靈魂。

  二、認真學習新課標,躬親力行———改革有路可尋

  面對小學作文教學現狀,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該如何成功地進行改革呢?筆者主要從自己對作文教學的思考和幾點具體做法來談作文教學的改革。

  1、寫作觀念要改革

  “成功的一半在理念。”《語文課程標準》稱小學生的作文為“習作”,改變了以往“作文”的說法。體會“習作”,悟其內涵,重在一個“習”字。何謂“習”?“習者,數飛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已把它說得很透了,“習”就是鳥在日頭下練飛的意思。它強調的是一個“練”字。小學生的作文如同繪畫的寫生一樣,是一種練習,截然有別於“創作”,其要求就不宜過高。在《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對於寫作教學目標的敘述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雖是寥寥數語,但可見目前的寫作教學大大降低了寫作的要求,減緩了難度。而我們看到的許多作文教學是把一些作文集上的所謂優秀作文或是本年級本班幾隻“帶頭羊”的作文取來當範文,以此標高,從而完全泯滅了作文教學中的“練”語言基本表達能力的理念。這樣的作文教學,就只能是“懸而不實”了。所以改革作文教學必須確立新的理念,才能使之落到實處。

  寫作融合了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又觸及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人格個性的形成與發展。解讀《語文課堂標準》,能引發我們對作文教學的理性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導作文教學實踐。

  寫作即表情古人云:“情動於衷而成千言”。所謂“情”,就是指一個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產生的情感。“披情以入文”。縱觀歷史上的大家名作,無不浸透作者濃厚的情感。細品好的小學生習作,也無不透出小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培養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樂於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想”,“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表達真情”……無不強調一個“情”字。它讓我想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落實這個“情”,挖掘這個“情”,昇華這個“情”。在寫作之始我會創設情境以此激情;在寫作過程中我會帶領學生體會感情,調和學生感情的濃度,即調情;在學生互相交流習作過程中,我也引導學生悟情並盡情抒情。總之,貫穿一個“情”字。

  寫作即生活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寫作的素材取源於生活;另一方面,作文已經成為了生活的需要和組成部分。夏丐尊先生在《文心之輯》中的一篇文章中寫到:“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語文課程標準》在“建議”一節中指出,寫作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在“階段目標”一節中對這一觀點也有描述:“寫作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這些描述闡明瞭“習作即生活”的觀念。再綜觀新教材中關於作文內容與作文形式的編排,寫作的內容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所聞、所想和親身經歷,又多以日記、書信、書稿這類生活化的形式表述出來,這是大語文教學觀下產生的“大作文教學觀”。

  寫作即創造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取材、構思、起草、加工到成文,都需要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傳統的《教學大綱》強調的是思維能力的創造,而《語文課程標準》更加註重學生個性的創造、人格的創造、情感的創造、人文精神的創造,同時更加重視創新思維的發展。在習作過程中,我們主張淡化立意、淡化形式,讓學生不受中心、結構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地張揚自己的個性,表達獨到的見解、看法,塑造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做到暢所欲言,展現真實自我。

  寫作即做人《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出要學生“表達真情實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評價”一節中同樣提出要注重對“表達真情實感”、“佔有真實的材料”的評價。這與做人追求真、善、美的目標是一致的。寫作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更重要的育人功能。習作的內容反映了學生的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情感態度。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未真正形成確定,教師更應重視習作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引導。要“先學做人,後學作文”,做到“文如其人”。

  要做到“作文育人”,提倡表達真情實感,必須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幫助學生辨析對所見、所聞、所感的人和事的認識,而絕不能“放任自流”,以至於“真善美”與“假惡醜”不分皂白,甚至在認識上造成誤導。“真”與“實”的前提就是“正確”與“光明”,而不是“錯誤”與“陰暗”。雖不能說教,卻應滲透在“言情”之中。

  2、走立體式多元並呈的教學模式

  崔巒老師說:“習作課,低年級叫寫話,中年級叫習作。低年級重在樂於表達,願意寫話;中年級重在自由表達,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高年級重在個性的表達,在內容上有自己的觀察發現,有自己的認識、情感,在語言上說真話、說自己的話。”崔巒老師的話清楚準確地分析了寫作教學各階段的目標,它們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互相聯絡。從樹立整合的大作文教學觀看,要超越階段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同時教學目標又呈螺旋上升狀,有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更需要分年段有計劃地實施。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採取立體式螺旋上升型教學模式:低段走以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為核心的“觀察指導模式”,中段走以發展學生創造力,發揮學生個性為核心的“日常生活指導模式”,高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真實表達、提倡走以培養學生的自我人格為核心的“自由寫作模式”。三種模式的指導目標明確,教給學生有效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具備獨特的寫作體驗,從中得到寫作的樂趣。

  觀察指導模式根據觀察物件的不同,低段的觀察活動分看圖和實際觀察兩種。看圖作文時,看到一幅圖或多幅圖,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單幅圖,再由單幅圖到多幅圖。觀察單幅圖的順序有從上往下、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由人及景等。告訴學生觀察時不要亂看,除了按一定順序看,還要有重點地觀察,抓住特點觀察。實際觀察時,應該賦予觀察新的內涵;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鼻子嗅,用嘴巴嘗,用手腳觸。在觀察中,有時是某一感官的單獨使用,更多的時候是多種感官的協調運用,同時伴隨思考、記憶等活動。低段小學生的觀察活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必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同時學生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走向生活,融入大自然,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寫話。

  日常生活指導模式又稱“生活體驗型”教學模式。葉聖陶在《作文論》中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但僅僅貼近生活是不夠的。生活不會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進入文章。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生活的觀察往往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文章成功的關鍵還在於貼近自己的心靈,把生活的特點與自我心靈的特點結合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我的做法是“記錄生活”,就是體驗生活,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真實地寫下來。我讓學生學會在家庭中做家務,感受父母的辛苦;我組織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如拔河、扳手勁、賽歌、朗誦會、寫字比賽、做遊戲等等,體驗生活的樂趣;我佈置學生秋遊、觀雲,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我針對某一普遍現象,讓學生各抒已見,寫自己的看法;我發動學生讀書看報寫讀後感……這些生活片斷的記錄充分發揮了學生個性,發展了創造力,還教會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時間一長,學生便思如泉湧,再沒有人在習作課上抓耳撓腮了。何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師生均樂也。

  自由寫作模式每個兒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耐讀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用智慧和理性理解。我不但尊重它的存在,而且鼓勵學生內心獨白的個性寫真,鼓勵學生走自由表達之路。我的做法是:鼓勵反映個性化的生活經歷,鼓勵暢談個性化的認識感悟,引導抒發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愛護體現個性化的話語傾向,提倡使用個性化的表現手法,讓學生的語言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學生的個性能夠充分張揚,讓學生的個體人格得到充分發展。例如在題為《我的媽媽》一文中,我允許學生用日記、書信、詩的形式,採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表述。

  3、走易於操作的改革之路——改革作文評語,關注人的發展過程

  評語是作文評價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具有易操作性,對於作文教學改革的意義與作用是重大的。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小學生作文不僅是其作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反映。所以教師的作文批語不但要在寫法上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關注人的發展過程,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引導;同時要改變評語的方式,變理論說教為情感交流,變居高臨下為平等對話,這樣才能與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

  充分鼓勵——肯定型評語激勵性語言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積極的情感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在評改作文過程中,遇到選材精當、開頭結尾出色、遣詞造句能力強等具有類似長處的習作,我通常採用肯定型評語。例如:“這樣的開頭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爭先恐後這個詞能準確表達自己當時迫切的心情,用得好!”學生閱讀這樣的評語,一定能從中感受寫作後某一方面的成功,從而激發寫作的興趣。

  充分賞識——欣賞型評語希望別人賞識是人的本性。賞識能使人愉悅、快樂,賞識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心智開啟,靈感湧動。我的筆尖下藏著無數頂“高帽子”。碰到通篇文采飛揚的優等生習作,我會批註:“不久的將來,你參加作文大賽肯定榜上有名。”碰到中等生的習作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語佳詞,我一定會寫:“你可真棒,連‘弱不禁風’也學會了!”碰到後進生的習作乾乾淨淨,錯字少,語句比較通暢,我也會毫不吝嗇地寫上一長串“寫字進步了!錯字變少了!句子變通順了!我該說‘了不起’了!”這樣充滿賞識的評語。

  充分尊重——協商型評語我經常蹲下來和學生交流。不在於“蹲”的形式,而在於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不譏笑、不挖苦;尊重學生的見解,不強求,不壓制,不扭曲。如學生某個詞用得不準確時,我會適當點拔,批上:“換成‘×’,你看是否更好呢?”當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打架,沒什麼!”,反倒“很好玩”時,我也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學生身上而去任意修改,我這樣引導:“你看能把自己的力氣用在別的'事上嗎?例如放學後幫忙同學擺桌椅。這樣別人就不會批評你不團結了,還要表揚你愛集體呢!”

  充分期待——指導型評語作文批改,強調有批有改,但不是大量地改。“精批精改絕對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教師的批改只起一個指導作用,明確指出不要的地方和原因後,指出該如何改。這類批語要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指出修改的方向。例如,一位同學在寫媽媽關心自己的文章裡以“媽媽很關心我”總起,卻在後文寫到了媽媽打“我”,還以“媽媽真狠心”作為結尾。我的批語是:“你的作文前後矛盾。前面寫媽媽關心你,後面又用‘媽媽真狠心’結尾。該怎麼改呢?相信你已經會改了!”教師要學會等待。等待“千年的鐵樹花開”,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成功。

  充分對話——交流型評語這種評語有利於拉進師生間的距離,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在作文批改中,我很願意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記得一位不太聽話的學生在一次習作中寫了這樣一件事:有天他感冒了,當時老愛批評他的班主任幫他倒了一杯開水,他被感動了,決定從此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在作文中這樣寫到:“老師,以前是我誤解了您,體會不到您的好。今天,我終於知道,是我錯了。請您原諒我!”看到這樣情真意切的表白,我也被感動了,內心真情湧動,毫不猶豫地提筆寫到:“不,老師也有錯,不該總批語評你,讓你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老師也向你道歉。相信我們都會改正自己的缺點。”這位學生看過評語後熱淚盈眶。他真像我說的那樣,一點一點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了。採用批評的方式進行教育不見成效,幾句真心的對話卻化解了矛盾,化解了誤會,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從這點看,教師的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語言的魅力,這種交流型評語更是魅力無窮。

  三、不斷總結作文教學新成果——改革永無止境

  贊科夫曾經說過:“作文教學要抓住一些根本性的東西,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改革有沒有觸控到這些“根本性的東西”,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來驗證。總之,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要革命徹底,取得成功,顯得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用先進的理論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勇於在改革之路上披荊斬棘,探索新路。勤於總結,善於總結,是探索改革之路的起點。我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改革無止境、不能等待,不能只借他山之石,必須從自我開始。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雖不奢望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領袖,也應勇於做一個改革的志士。

  學習——掌握改革的銳利武器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特別是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論一定要有所觸及,教改的一些新資訊要及時把握。其中國內的一些有影響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作文教學的專論,也應分類蒐集,使自己從中吸收營養,悟出真諦。

  探索——邁出改革的堅實步伐我把每一次作文教學活動都作為自己探索的一次實際行蹤。在設計新課時,儘量不以一種模式或很少的模式去組織作文教學活動。做到教學路子常常出新招,而每次新的嘗試又不是盲目的,總是有一定理論作指導的,在多次的、反覆的探索中求創造、求發展。

  積累——儲備改革的寶貴財富學習他人的改革的成功經驗是一種積累。但記錄自己作文教學改革的成功和失敗是更重要的積累,也是更寶貴的財富。我作了大量的學習前沿理論的卡片,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教學筆記,其中雖有頓胸的遺憾,但更多的是閃爍無盡喜悅的亮星。它是自己的實踐產物,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它使我提高了改革的起點,更培養了我改革的信心。我教的班,他們在作文賽中,有10人獲一等獎,還有近1/4的人在刊物上發表了自己的習作。我看到了他們作了文,成了人,我的信念更堅定了。

【作文教學改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