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技工> 蚯蚓養殖技術方法

蚯蚓養殖技術方法

蚯蚓養殖技術方法

  在蚯蚓養殖過程中,蚯蚓飼料(家禽糞便、酒糟、蔗渣、剩餘飯菜、廢血和動物內臟等)的發酵處理是個關鍵,如飼料沒有發酵或發酵不徹底,將產生有害氣體,酸鹼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產繭甚至死亡。利用EM原液對糞料進行發酵處理,糞料發酵時間大大縮短,異味降低,而且飼料發酵好以後,pH值自然會達到6.5~7.5,不必調節,直接就可以飼餵,飼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產繭多,繁殖快,產量提高2~3倍。方法如下:

  一、架堆

  用稻草、秸稈(裁成小段更好)先鋪一層(厚10~15釐米)乾料,然後在乾料上鋪糞料(4~6釐米厚),如此重複鋪3~5層,每鋪一層用噴水壺噴水(EM原液就在此時加入糞堆中,一噸糞料需要EM10公斤兌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滲出為好;如採用垃圾,一層垃圾一層糞,長寬不限,並用薄膜蓋嚴;如果用100%糞料,先把糞料曬至五六成幹後架堆,用EM兌水淋溼,用薄膜蓋嚴。

  二、翻堆

  在氣溫較高的季節,一般第2天堆內溫度就會明顯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後逐漸下降,當堆內溫度降至40℃時(這個過程需12天)則進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兩邊翻到中間,並再加入EM稀釋液。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

  三、投餵

  飼料發酵結束後,扒開飼料淋水散熱後即可使用,投餵時一般採用上添法和側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飼料鋪蓋在原有已被蚯蚓吃過的飼料上,每10~15天進行1次;側喂法就是取出部分已吃完的飼料再把新飼料添在一邊,下次新增另一邊。

  蚯蚓大面積養殖技術

  蚯蚓的大面積養殖與小規模養殖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主要體現在蚓種選擇、提純復壯、飼料準備、蚓床方案、管理措施、病害防治和採收等方面。

  一、選種

  目前最適合大面積養殖的品種是大平二號。此蚓一般體長50~70毫米,體腔直徑3~6毫米,成蚓體重0.45~1.1克。體上剛毛細而密,體色紫紅,但隨飼料、水份等條件改變體色也有深淺的變化。這種蚯蚓除體腔厚,肉多,壽命長,能適應於高密度飼養外,還有繁殖率高,適應能力強,易於飼養等優點,非常適合人工大面積養殖。

  二、飼料準備

  1、適合大面積養殖的飼料只有三種:牛糞、豬糞或牛糞、豬糞以任意比例相加。

  2、飼料發酵

  人工養殖蚯蚓_蚯蚓養殖技術方法--關於蚯蚓的資料

  將牛糞或豬糞、混合糞放到平地上攤開10—25釐米厚,曬至5到6成幹左右。接著將這些糞料架堆起來,可以採用長方形、半圓柱形堆法,每堆一層(厚15—20釐米)糞料就淋300到500倍的“EM”一次,如此重複鋪4—7層,直至水滲出為好;若採用垃圾,一層垃圾一層糞地堆。長寬不限,並用薄膜蓋嚴,在氣溫較高季節,一般第二天堆內溫度即明顯上升,3—4天可升至60—70℃,以後逐漸下降。當堆溫降至40℃時(這個過程需要約15天),則要進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兩邊翻到中間去重新堆制,並再加入“EM”)。飼料發酵好以後,測試PH值,蚯蚓飼料一般要求適宜PH值為6.5—7.5,但很多動植物廢物的PH值往往高於或低於這個數值,例如:動物排洩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對蚯蚓飼料的PH值要進行適當的調節,使它接近中性,以適合蚯蚓生長。

  調製和新增營養促食物質的方法:以一立方米基料為例,取水100公斤,加入尿素2公斤、食醋4兩、糖精5克、菠蘿香精4蓋,混合在水中溶解,先取50公斤水潑在基料上,翻堆後再把另50公斤水潑在基料上,過二天即可使用。在蚯蚓的飼料裡添加了檸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飼料調製成蚯蚓最愛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從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從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長速度、提高了產量。

  三、蚓床準備

  蚓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露天,一種是室內。每條蚓條最短3m,最長7m,寬度0.5m~1.0m。露天方式有兩種,一是用稻草蓋蚓床,二是在蚓床上方架設遮陽網。室內方式有兩種,一是各種房屋內,二是蓋石棉瓦的簡易棚。

  四、放養

  蚓床做好後,把發酵好的飼料橫放在蚓床上,成50釐米寬的條形,長度不限,間隔30釐米。放蚓種前先澆溼蚓床,然後把蚓种放入無飼料處,放養後補澆一些水,利於蚯蚓活動。忌在蚓床上堆滿畜糞後放蚓種,以免造成蚓種死亡。

  五、日常管理

  蚯蚓是變溫動物,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髮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直接影響蚯蚓生長髮育和產卵狀況的重要生態因子。一般來說,蚯蚓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髮育和繁殖。蚯蚓沒有特別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膚進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軀體必須保持溼潤。如果將蚯蚓放在乾燥環境中,蚯蚓的皮膚經過一段時間就不能保持溼潤,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馬上會發生痙攣現象,不久就會死亡。蚯蚓體內水的成份極大,佔體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喪失是蚯蚓生存的關鍵。當然,土壤過於潮溼對蚯蚓的生長髮育也是不利的。由於蚯蚓喜食細,爛,溼的飼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膚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來呼吸,因此對蚯蚓來說,保持一定的水份供應特別重要。蚯蚓抗急劇乾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環境的最適溼度為70-75%。蚯蚓養殖的全過程均需充足的新鮮空氣。為了保持飼養床始終處於疏鬆、透氣狀態,可採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過規定高度,必須時予以削減;飼養一段時間後可適當翻動1次基料,將上、下層基料翻動,調換位置,既可使下層基料疏鬆、透氣,又有助於上、下層基料溼度趨向一致。蚯蚓的放養密度與蚯蚓的種類、生育期、養殖環境條件(例如食物、養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術水平等有密切的關係,在一平方米麵積,25釐米高的培養基中可放養密度為:種蚯1.5—2萬條,孵出至半月齡,可放養8—10萬條,半個月到成體可放養3—6.5萬條。所以在養殖蚯蚓時適時擴大養殖床,調整養殖密度,取出成蚓,這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

  六、病害防治

  1、飼料中毒症

  發現蚯蚓區域性甚至全身急速癱瘓,背部排出黃色或草體液,大面積死亡,這是新加的'飼料含有毒素或毒氣。這時要迅速減薄料床,將有毒飼料撤去,鉤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讓蚯蚓潛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適應了。

  2、蛋白質中毒症

  如發現蚯蚓的蚓體有區域性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絕採食,有悚悚顫慄的恐懼之感,並明顯出現消瘦。這是由於加料時飼料成分搭配不當引起蛋白質中毒。飼料成分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基料製作時糞料不可超標),因蛋白質飼料在分解時產生的氨氣和惡臭氣味等有毒氣體,會使蚯蚓蛋白質中毒。發現蛋白質中毒症後,要迅速除去不當飼料,加噴清水,鉤松料床或加緩衝帶,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發現蚯蚓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這是氧氣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幾點:①、糞料未經完全發酵,產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氣體;②、環境過幹或過溼,使蚯蚓表皮氣孔受阻;③、蚓床遮蓋過嚴,空氣不通。此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處理。如將基料撤除,繼續發酵,加緩衝帶。噴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溼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時開門開窗通風或揭開覆蓋物,加裝排風扇,這樣此症就可得到解決。

  4、胃酸超標症

  在發現蚯蚓痙攣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飼養床上轉圈爬行,或鑽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後全身變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現體節斷裂現象。這說明蚯蚓飼料中澱粉、碳水化合物或鹽分過多,經細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現胃酸超標症。處理方法是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風,噴灑蘇打水或石膏粉等鹼性藥物中和。

  5、水腫病

  如發現蚯蚓身體水腫膨大、發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的蚓繭兩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黴爛。這是因為蚓床溼度過大,飼料PH值過高而造成的,這時應減小溼度,把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裡。在原基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鹼度,過一段時間再試投給蚯蚓。

  蚓體出現痙攣狀結節,變粗而短,環節紅腫,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變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飼料,如在畜糞堆附近噴過農藥,蚓床上澆了汙染的水,在蚯蚓暫養育壯處曾堆放過化肥、農藥,運送蚯蚓的容器接觸過有毒物品,以及暫養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飼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環境過份潮溼,氣溫高時出現蚓體變白,少數死亡。如因毒害出現這種情況,可採取多次噴水,讓有害物質隨水洗掉,還要勤添精飼料米糠、麩皮等;室內暫養蚯蚓發病,則要搬離。如因過份潮溼造成蚓體變白,可添加發酵過的幹畜糞或精飼料,與原有潮料和蚓糞拌和,並將薄膜取出,如發現已有少數死亡,即搬入蚓床飼養,以使尚能活動的蚯蚓恢復健壯。

  七、採收與加工

  1.蚯蚓的採收

  (1)向下翻動驅趕法 在養殖床表面,用多齒耙疏鬆表面的床料,等待蚯蚓往下鑽後,用刮取表面的蚓糞,反覆進行疏鬆床料和刮取蚓糞,最後蚯蚓集中在底層,達到收捕成蚓的目的。採用此法收取,效果很好,這種方法簡便,一人一天可捕集蚯蚓150千克。

  (2)手抓(可戴塑膠手套)或用定製鐵質扁刺小釘耙。將多數蚯蚓已性成熟的蚓床表層剷出放在薄膜上,堆高50多釐米後,用耙多翻動幾次,蚯蚓受到刺激就一直向下部移動直至薄膜,將表層蚓糞及飼料(有卵繭)逐漸取出搬回撒佈在蚓床上,最後將採集到的大部分大蚯蚓過秤暫養。

  在採收過程中從每一條蚓床上留出少量體壯、色豔的作為種蚓,經混合後分床養殖,每床養3—5斤。

  2.蚯蚓的加工:將蚯蚓曬乾或烘乾,密封包裝,儘快通知收購單位收購。

  3.蚯蚓糞的加工:將蚯蚓糞陰乾,過篩,簡易包裝,通知收購單位收購。

【蚯蚓養殖技術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