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

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

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

  讀書的時候記錄讀書筆記對於寫作可是大有裨益的,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

  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

  水可幹而不可奪溼,火可滅而不可奪熱,金可柔而不可奪重,石可破而不可奪堅。

  唐馬總《意林》引《任子》。幹:乾枯。奪:奪去,改變。柔:使之柔軟變形。這幾句大意是:水可以千枯卻不能奪去潮溼的本性。火可以熄滅卻不能改變發熱的效能,金可以軟化卻不能奪走它的重量,石可以破碎卻不能變易它的堅硬。以物可變形而不可移性的道理,形容人的堅貞氣節、高尚情操不可移易。作者採用捧比的句式,貫珠般的博喻。加強了說理性和可信度。

  聞一善言,見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聞一惡言,見一惡事,遠之惟恐不速。

  唐馬總《意林》引《物理論》。聞:聽到。善言:有益的話。不及:不及時。遠之:遠遠地避開它。這幾句大意是:聽到一句有益的話,看見一件好事,照著做還只怕不及時;聽到一句壞話,看見一件壞事,遠遠地避開它還只怕行動不快。每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看見好人好事,自然應該學習效法,“行之惟恐不及”。而看到壞人壞事,則應該自覺地抵制或勇敢地站出來與之鬥爭,決不能明哲保身,聽之任之或避開了事,這才符合今天的道德標準。對壞人壞事切不可支援、慫恿,更不能助紂為虐、為虎作倀。這幾句可供勸勉青少年趨善戒惡時借鑑。

  病從口入,患自口出。

  唐馬總《意林》引《物理論》。這兩句大意是:疾病多是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禍患多是由言談不慎而造成的。吃飯時不講衛生,自然會引起腸胃疾病,這是人所共知。而言語失當,也會招致飛來的橫禍。此二句言簡意賅,富有寓意,既可勸人慎言,也可用以諷喻缺乏言論自由的社會現象。

  舟循川則遊速,人順路則不迷。

  唐馬總《意林唐子》。循:順著。川:河流。這兩句大意是:船順流行駛就快,人順路而行就不會迷失方向。船順流而駛,不橫渡逆行,當然就行得快;人沿著大路走,不入歧途,不度荒野,也就不會迷失方向。在生活中,遵循事物的規律辦事,就比較順利;隨著時代的潮流走,就能到達目的地。這兩句多用於比喻辦事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要隨著時代的潮流前進。

  一人之智,不如眾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眾目之明。

  唐馬總《意林》引《任子》。察:看,體察。這幾句大意是:一個人的智慧,不如眾人的見解;一人的眼睛雖然看得仔細,但不如眾人的眼睛看得清楚。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再聰明的人,其智慧也不如眾人的計議。因為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中國俗語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也是這個道理。可用於個人與集體力量的說明。

  人有厚德,無同小節;人有大舉,無訾小故。

  唐馬總《意林》引《體論》。厚德:大德,大的功業。無問:不要計較。大舉:太的成就。訾(zǐ子):非議,責難。小故:微不足道的小缺點。這幾句大意是:對於建立大功大德的人,不要去斤斤計較他的某些枝節問題;對於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不要擊非議責難他的某些微不足道的失誤。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無可挑剔的。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應該看他的主流、本質,而不應過分糾纏某些細微束節。這幾句可供論述如何公允、正確地評價一個人的功過,也可用以說明對待小的過錯和失誤要有寬容的態度。

  水性雖能流,不導則不通。

  唐馬總《意林》引《成敗志》。導:引導,疏導。這兩句大意是:水性雖然能夠流動,倘若不加疏導,積水被壅塞也不能流通。對~二句可以廣泛取喻:天資聰慧的孩子,不經教育引導也難以成才;質地良好的材料,不經加工也難成精緻的器物;資源礦藏雖然豐富,不經開發也難以變成財富。它說明事物的本質再好,若沒有必要的.條件就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持之者眾也。

  唐馬總《意林》引《魯連子》。百足:蟲名,即馬p,多足綱蟲類動物,長約十二公分,步肢細弱,共百餘對,切斷後仍能蠕動。蹶(jué絕):跌倒。持:支撐,扶持。這幾句大意是:百足蟲被截斷後也不倒下,是因為支撐它的腳多的緣故啊!~幾句中,“斷而不蹶”又作“死而不僵”,這幾句後來人們用於比喻有權勢的人雖然死去,他的勢力和影響還仍然存在。也用於比喻龐大的家業或雄厚的勢力,即使明顯地衰敗、沒落,也能支援很久。如《紅樓夢》第二回介紹賈府時說:“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

  唐馬總《意林》引《太公金匱》。道:指事物的法則、規律。微:小的事物。這兩句大意是:說明大道理的法則,規律是由小的事物總結出來的;災禍是由小的差錯逐漸發展而成的。規律的形成是綜合萬事的抽象,小節不制而成大禍,同樣起自微小。所以要在事物的萌芽狀態就果斷採取措施,而不待釀成大禍。可用於謀事。

  能讀千賦別善賦,能觀千劍則曉劍。

  唐馬總《意林》卷三。這兩句大意是:熟讀千篇賦,就懂得了作賦的路子;能仔細研究上千把劍器,就能懂得劍的效能。此條側重於強調感性知識的重要性.這在重直觀把握、重領悟而輕視理論的中華民族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此類名句以精粹深刻與哲理性取勝,具有格言的性質。

  大木百尋,根積深也;滄海萬仞,眾流成也;淵智達洞,累學之功也。

  唐馬總《意林唐子》。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仞:古時“七尺(一說八尺)為一仞。達洞:通達洞明。這幾句大意是:大樹高達千尺,是因為它的根鬚扎得極深,滄海深難測底,是因為千條江河匯積而成;智者事事通達洞明,是他長年積累知識的功效啊。古人常用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闡明深刻的人生哲理,使抽象的道理因此變得極為通俗。小到花鳥草木,大到天體海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許多道理是相通的。因此,這種手法往往成為說理的極為有效的手法。此條以兩個自然界的例子為喻,引出生活的哲理,過渡自然,說理深刻,有理有據,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玉不琢,則南山之圓石。

  唐馬總《意林》引用《正部》語。琢:雕琢。則:那就是。本句大意是:玉如果不經雕琢,那也不過就是南山之上普通的圓石而巳。此句從反面立論,說明玉經琢磨方成囂,人經者礪始為才的道理。此名句立論角度新穎,修辭手法巧妙。寶玉與圓石,其價值對比鮮明,更宜於揭示名句闡述的道理。另外,名句採用口語的形式,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其說理方法值得借鑑。可用以說明施加教育的重要,也可用以說明接受教育、經受磨練的重要。

  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唐馬總《意林》引《傅子》。累千:形容多。這兩句大意是:黃金成千上萬,不如得一賢才。黃金再多,但它是死的,無生命的,也不會自然增多,而人則是話的,賢人能治國安邦,興旺事業。增多黃金。兩句說明了必須重視人才的道理。

  錄人一善,則無棄人;採材一用,則無棄材。

  唐馬總《意林》引《魏子》。錄:任用。棄:被拋棄。採:採取。這幾句大意是:人只要有一點長處就予以錄用,那就沒有被拋棄的人;木材只要有一點用處就加以利用,那就沒有被拋棄的木材。人總會有長處的,木材總是有用處的,只要有一點用處,就予以利用,這樣,就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這幾句用於說明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別人的長處,不可隨意拋棄。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後簡材,治國家者先則佐而後定民。

  唐馬總《意林》引《物理論》。柯:建造。簡:通“柬”,選擇。佐:輔助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建造大廈的人先選擇匠人,而後才選擇材料;治理國家的人先選擇輔佐官員,而後才能安定百姓。建造大廈,沒有好的工匠,即使有好的建築材料也建不好。治理國家,沒有有才能的官員輔佐,再好的百姓也不能安居樂業。這兩句從擇佐與安民的先後關係,說明了擇佐的重要。

  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著亡。

  唐馬總《意林》引《太公金匱》。先謀:先作打算。事:做事。這兩句太意是:先謀劃後辦事的昌隆。先辦事後謀劃的敗亡。做事須有謀劃,有準備,來雨綢繆才易獲得成功;如事先沒有打算,心中無數就盲目辦事,一遇困難猝然不知所措,就易於失敗。這兩句話是普通常識,也是至理名言,唐人陸予昂說“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圖者失”;來人辛棄疾說“事未至而預圖,剛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內清外濁,弊衣裹玉。

  唐馬總《意林》引《太玄經》。清:清潔,貞潔。濁:汙濁,醜陋。弊:陳舊,破敗。這兩句大意是:有的人心靈清白貞潔,而外貌不揚,就像一件破舊的表衫裡邊裹著一塊美玉一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不善於自我突出,自我表現,越是品德高、學問大、功夫深的人,越是含蓄自謙,形不外露,常常表現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樣子。~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截然不同的人格。可用以讚美內秀外拙、含而不露的人物。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唐馬總《意林》你的身形是正的,不需要去要求影子直,它自己都是直的。就是說一個人不需要強求別人怎麼看你,只要自己做的問心無愧,那別人看你自然是好的。

【意林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及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