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文書> 教學法論文樣本

教學法論文樣本

教學法論文範文樣本

  自由是我們人類透過實踐全面實現生命本質的最高目標,教育是以人為物件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二者之間存在這一定的聯絡。以下是小編準備的教學法論文範文樣本,快一起來看看吧!

  試論教育為何就是教育

  摘要:當今社會,教育究竟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定義這一問題已引起人們廣泛思考,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關涉當代教育的成敗,結合當前教育痼疾,從教育的構成要素以及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本質出發探析得知教育就是教育。

  關鍵詞:教育;教師;學生

  教育究竟是什麼?它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引發人們思考的同時,我們不由得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發言權。為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細微到一針一線,可謂“潤物細無聲”;為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滲透到一問一答,可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學者,他們對教育的定義更是追根溯源,頗有“樹一宗,學百家,求創新”之風範……但教育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是否真如數學題一樣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來一錘定音,告訴世人“……才是教育”,筆者認為不然,正如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而教育不也正是這麼一回事兒嗎?

  一、直面實事:教育本身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二卷引論中指出:“我們對邏輯學所提出的規律的意義,對‘概念’、‘判斷’、‘真理’等等及其各種劃分做初步反思時,我們決不會僅僅滿足於‘單純的語詞’,即‘對語詞單純的象徵性理解’。那麼產生於遙遠、含糊和非本真直觀中的含義對我們來說是遠不夠的,我們要回到‘實事本身’上去。”[1]所以,我們談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這一事實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構成要素是必過的坎兒,所以我們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這三要素的理解,對“何為教育”這一問題的認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學生。馬克斯範梅南解釋道:“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教育作為一種召喚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時,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才會有教育學的意義。”[2]因此,學生能不能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有著莫大的關係。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並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

  但這些教育工作人員真是教育者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得打上大大的問號!在《語文建設》2013年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記錄了一節公開課結束後的一個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師怎樣上語文課?學生:希望老師能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不喜歡老師講給我們聽。學生的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教育的根本問題本就是人的發展問題。

  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全賴乎於此,儘管在新課程提倡“學生為主體”這一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仍舊忽略了教育這一本質特點,如一位青年教師上《燭之武退秦師》時就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四個問題都沒有說清楚,並在學生滿臉疑惑想繼續問下去時示意學生坐下,這就是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而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學生思維活躍,超過了自己的預設,致使自己無法掌握課堂。

  從何談起培養人是教育的立足點,是教育價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體功能呢?甚至讓我們從何談起教育呢?做教師易,做教育者難。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學生。”若教師只是將受教育者當作道具,將課當成舞臺,那就是假教育。而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聯絡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試想,若教師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沒有使學生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那我們談教育中介系統也無多大意義,談教育更是“索然無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後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學一直遵循著古希臘的傳統,認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後,故我們再從教育背後談教育,怎樣探究教育背後的原因呢?筆者認為,我們唯有不斷從問題出發進行歸納總結。從教育目的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在目前的教育方針中有鮮明體現:“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3]從此段話中,可看到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即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對人才性質的要求,而一些學者認為“教育是社會的產物”、“教育是政治的產物”,這些恐怕都是對這段話的過度解釋,還有甚者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著手,認為“教育是經濟的產物”,這更是不恰當的解釋。故談對教育的理解,我們還得追根溯源從人那裡開始。葉瀾老師在《新基礎教育》一書中提到,我們過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養成以被動接受現成知識,以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創造精神與能力的人”。

  [4]而對這種教育的校正與超越,則是“人的主動發展”,唯有采取主動方式去參與活動並形成積極的關係,在活動中實現自我發展的人,才是能在當今社會實現其生命價值的人和創造幸福的人生的人。如我國新頒佈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極其強調作為學習者本身的價值,其中“主動”一詞出現12次,“自己”一詞出現了45次,可見課堂逐漸從傳統的“師本課堂”轉向“生本課堂”,語文老師也愈來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江蘇省揚州中學戴老師在上《想念地壇》這一課時,她非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需力。課上她組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研讀文字,使得學生在深刻領悟史鐵生的人生態度這一基礎上,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這堂課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也將語文的“人文性”貫穿其中,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達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課程目標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源是人。

  一些教師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卻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從而在課堂上問一些高於或低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展開討論,儘管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討論得面紅耳赤,但問題的結果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意義是什麼,他們都不得而知。這種“偽討論”、“偽合作”的教學也是對教育的過度理解,是一種忽略了根源、架空了根基的“偽教育”。所以,教育是真心誠意為人服務的,而人主動發展後又試圖將所學知識、所得經驗教育給下一代,故為人服務之根本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被某個詞彙、術語或概念所規定的,應該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像愛和友誼一樣,存在於這種情感的親身體驗中……也就是說,在極其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就在這兒!就在這兒!”[2]

  三、實事本質:教育就是教育

  在與孩子的實際生活中,在許許多多微小的經歷當中,人作為父母或老師的意識就產生了,這種意識被馬克斯範梅南稱為“教育學意向”,即“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發現被召喚時的一種主動回應”。[2]他說:“教育學的意向也是我們面向孩子的最基本體驗,我們將孩子看作是走進我們生活的另一個人,他向我們提出要求,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2]因此我們今後遇到“兒童的閱讀體驗本身是什麼?對一個年幼兒童而言讀書是怎麼一回事?”這類問題時,我們不能隨意作答,倘若僅憑藉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等這些理論的掌握以及平時的教學經驗就設定答案,這就是對教育的褻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身處其中進行人文體驗後才能作答,如在指導學生如何作文時,教師應做到葉聖陶先生所主張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師勤練筆,就作文題目進行認真思考,然後寫成文章,體會學生寫作時的所思所想,再在評講時談談自己對該題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這樣教師才是真的與學生感同身受,並能在教學中找準著力點,加強教學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麼”這一問題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

  而究竟該如何著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單單是身體,心智水平更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堅持教育的本質,從教育根源出發,以閱讀教學為例,有的學生能夠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字,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以及內涵,而有的學生只能讀懂文字的表層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此時教師萬不可以同樣的要求、統一的進度來要求這些不同的學生,應做到耐心對待,鼓勵先進,鞭策後進,這才是對教育最忠誠的態度。

  倘若非得就“教育是什麼”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筆者非常贊同張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頗具真實自有萬鈞之力的氣勢,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絕對不是一個偽命題,儘管這一回答非常簡單且萬能,但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從教育的自身來闡明、解釋教育,張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再結合自身的體驗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義,這是對當今社會紛紛質疑教育並認為“教育是無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張人們就該問題沒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展開,並沿此走下去,因為我們與其多說教育,不如多思考、多領悟、多體驗、多踐行,以“不忘初心”的態度將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教育弄得儘可能明白、清楚一些,這才能“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胡塞爾.邏輯研究[M].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馬克斯範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薛曉陽.教育原理與策略[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

  [4]葉瀾.新基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教學法論文樣本】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