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有關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 理的能力,透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採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執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重點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方法

  比較法、 資料收集法,教學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集體教案

  個性化教案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溫故知新:先填後背——寫出從夏至清的朝代順序名稱。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三國、南北朝、 五代十國、遼、 西夏、 清

  【教學過程】

  A、各組合作按照學案提綱完成本課基本內容。(10分鐘)

  一、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點

  ①第一個國家政權。

  ②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③王位繼承傳子制度。

  二、商朝(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點

  ①商王具有支配內服外服的實際權力。

  ②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壟斷神權 以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物件: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功臣、姻親、附屬國、殷商降族。

  (2)內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受封諸侯有政治、經濟、軍事義務。

  (3)影響:

  ①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臣屬關係更加明確)

  ②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性質: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3)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4)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小宗(嫡長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關係是相對的

  (5)影響:

  ①宗法制透過血緣的親疏,確起其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聯絡起來,同時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3、禮樂制度

  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A、以分封制與宗法制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血緣關係 與政治關係緊密結合。

  B、小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點難點問題。(15分鐘)

  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者 的關係是什麼?

  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紐帶、關係、色彩)

  C、各組質疑。(5分鐘)

  D、課堂檢測。(5分鐘)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2

  一、夏商社會的政治制度

  1、基礎知識: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其死後,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有相、卿士等官職。

  地方封侯、伯,他們要定期向商王納貢,

  並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1、商王的權利是有限的;

  2、附屬國的自主權相對大;

  3、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高於皇權,利用神權,強化王權。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義:又稱封邦建國。

  ②目的:鞏固統治

  ③物件: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④內容:一方面,受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⑤影響:

  積極:

  A、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B、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極:

  C、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D、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強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⑥分封制的破壞(春秋戰國時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的獨立性。

  B、表現;

  a、楚王問鼎;

  b、諸侯爭霸。

  2、宗法制

  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後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後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

  於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

  小兒子。

  ①定義: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點(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④內容: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⑤作用:

  1、宗法制度保障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2、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⑥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

  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礎。

  3、禮樂制度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為了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實行了宗法制,為了維護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禮樂制度。(表示等級制度的規定,即周禮。九鼎)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3

  1.透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瞭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性。

  3.透過閱讀教材,瞭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匯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於哪裡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4.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哪裡?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這主要與什麼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於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佔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於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4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透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係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匯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於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麼措施?起什麼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佈“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於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於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麼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於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麼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於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後,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麼,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後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範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複習本課線索、內容。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5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絡。從而貫徹“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透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本課重點:《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二、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透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透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覆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物件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徵,並將學生分為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為什麼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透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佔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

  2、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於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髮展為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髮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並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透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透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朗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麼地區?順勢匯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後,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麼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後,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影片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後,一些聲名顯赫計程車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後,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後執掌東晉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後,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並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後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計程車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階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後170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為什麼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影片,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範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後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後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蒐集資料,瞭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瞭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於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後,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後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於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並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絡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麼?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並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定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櫃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櫃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麼?學生自由閱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型別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麼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後,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著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裡?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並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臺表演。最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髮散思維後,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後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 篇8

  一、梭倫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可以入選;

  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度;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實行選舉;

  設立五百人議事會;

  每一地區部落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表現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陪審法廷是法院

  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

  1、陪審法庭制度;

  2、議會制度,選舉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識等等。

  羅馬法

  1.瞭解《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2.認識羅馬法的作用

  一、《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期,

  2、背景:習慣法遭到平民的反對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標誌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二、公民法與萬民法

  1、公民法: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1)背景:羅馬向外擴張;

  公民法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導致矛盾激化。

  (2)範圍:羅馬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羅馬法的作用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透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透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透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定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透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定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透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絡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絡意識,掌握聯絡學習的方法。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