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該如何寫呢?具體有哪方面的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範文,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歡迎閱讀與借鑑。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1】

  一、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現狀與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檔案的具體落實,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傳統心理學影響,課程在教學內容設定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標準、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心理疾病的預防等消極心理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習慣於在單位時間裡傳授更多的知識,致使教學形式機械單一,充斥其間的是太多的講解,師生雙方缺乏教學熱情和互動,缺乏愉快的情感體驗,而且多數學生養成了被動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查閱統計了14個出版社1998~2010年出版的20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專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定位於心理問題的評估和矯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診治輕心理問題的預防,重心理障礙的諮詢輕心理發展的諮詢,對學生心理發展教育不足。然而,消除負性心理品質不等於培養起了正性心理品質;知道了怎樣避免負性情緒,不等於學會了如何增進正性情緒;知道了怎樣克服悲觀、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不等於學會了如何發展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人格。這種狀況不僅與課程以體驗性為主、加強自我教育的課程性質不相融,也違背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課程教學目標。

  二、國內外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的應用現狀

  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主要有以下兩大目的:幫助學生髮現他們的署名性格力量;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性格力量的運用。它旨在三個層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第一個層面是情緒層面,即,幫助學生多體驗正面、積極的情緒,並減少負面、消極情緒的體驗。第二個層面是生活投入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全心投入他們從事的事情中,儘量體驗“心理流暢”。第三個層面是生活意義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在各種生活事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透過這一系列課程設定更關注人生的意義;更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更注重教學活動的新穎性及學生參與性。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理念的運用現狀和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新視角下構建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

  1、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的課程目標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目標。積極心理學發現,存在著具有緩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積極的人格素質或人格素養,諸如勇氣,人際關係技巧,理性,洞察力,誠實,堅韌,現實主義等品質,透過識別和增強人們身上的這些積極的人格力量,就能夠有效地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因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師生共同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提供積極體驗,教授積極應對方式,促進學生在情感、行為以及認知等方面的積極改變,達到塑造積極人格、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課程目標。

  2、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著重加強積極心理體驗和心理品質形成課程體系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形成三個明確的研究方向貫穿整個課程體系。一為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學提出了拓寬建構理論來論證積極情緒體驗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顯著作用。二為主觀幸福感。這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內容,其核心思想是個體應該滿意地看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當前的生活,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三為積極的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著眼於人格中樂觀、積極的層面,強調心理學應該透過對個體積極的人格品質的研究與探討,來促進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課程體系還需建立以活動為主線、以體驗為核心的心理健教育模式,只有將外部活動與內心體驗有機聯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情緒、感悟與提高,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與能力。

  3、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促進體驗式與合作式的教學改革方式

  1.案例式體驗教學。案例式體驗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有關案例提供給學生,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思考、討論,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理論原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紮實掌握理論知識的目的。案例式體驗教學中每位個體在發揮自己智慧的同時,也學習了其他人的智慧,這在加深學生對重要觀點、原理的理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2.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和表演要求,讓學生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演示某種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學生的認識,感受或評價“劇中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的目的。實踐表明,只要運用得當,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起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3.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是一種在團體的情境下教育者(活動中一般稱領導者)引導或者協助個體在諸如人際關係、價值觀、自信心等某個具體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驗。如將團體心理諮詢的理論技術運用到心理教育課程,注重其相互之間的多向溝通,學生在課程外以問題討論、分享參與等多種學習方式領會知識、探討問題,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掌握自我成長的方法。

  4.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課程評估強調實證性來檢驗課程效果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設定強調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主張對開設的課程都進行深入、全面的心理學跟蹤調查,並予以多樣的統計分析(Seligman,Ernst,Gillham,Reivich,&Link-ins,2009)。賽利格曼教授特別強調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與干預評估要像醫學那樣嚴謹,具有深入的資料支撐。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2】

  “生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生理心理學”課程教學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本課程的總學時為40學時,理論課程32學時,實驗課程8學時,課程內容多、資訊量大,很多學生反映“生理心理學”課程理論性強,枯燥難懂,尤其是對生物知識缺乏的文科生來說更加難懂。由於實驗裝置缺乏和實驗學時少的原因,學生在具體實驗的實際操作上能力較弱,不易掌握實驗設計方法。同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弱,原因是他們覺得本課程內容離現實生活很遠,內容過於抽象,很難找到學習的意義,學習模式變成了機械背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存在著不足。

  (一)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生理心理學”的教材為沈政主編的《生理心理學》[3],內容翔實,但缺乏先進性和系統性,原來的課程大綱為如下內容:神經系統的形態學、神經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產生機制、生物訊號的傳遞機制、感覺的生理心理學、知覺的生理心理學、注意的生理心理學、學習和記憶的神經生物學、語言和思維的腦機制、情緒的生理心理學、睡眠與生物鐘、性生理心理學、人格的生理心理學問題。教材內容很多、缺乏系統性,而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近一半是文科生,他們的生物基礎相對較差,要求在32學時內理解和消化本課程的知識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同時,實驗內容也存在著問題:實驗課為8學時,時間較短,加上實驗受裝置的限制(大腦最新的結構模型、生物實驗條件的缺乏等),有些實驗無法演示和進行,導致學生在實驗操作技能上訓練不夠,很難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深度,從而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二)教學模式有“三輕”

  目前“生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有“三輕”:第一,重講授、輕研討,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參與性的思考和討論;第二,重知識、輕思考,教師授課側重於各種心理過程的生理和腦機制的介紹,缺乏系統性、前沿性和邏輯性的思考,也缺乏與其他心理學課程的聯結;第三,重機制、輕應用,教師側重介紹心理活動的生理和腦機制,而缺乏用應用機制解釋生活中的心理現象。

  “生理心理學”的課程建設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

  生理心理學在心理學體系中屬於一門綜合性學科,它著重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生理過程,與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生物化學、精神藥物學、神經病學及行為遺傳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絡。然而隨著心理科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新技術的發展,本學科已超越了傳統生理心理學方法,突顯出其自身與多學科交叉的發展特點和趨勢[4]。目前,生理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整合臨近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揭示心理現象和行為而產生的大腦結構和大腦運作機制,隨著研究技術的突破即腦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人們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大腦功能的變換能夠被直觀地“看到”,這項技術的發展促成了新學科“認知神經科學”的產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滲透應用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如認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諮詢與臨床心理學等。本課程教學目標有3點。①理論知識的講授:透過理論知識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及最新的發展方向;透過生理心理學實驗課的操作和觀摩學習,使得學生理解生理心理學實驗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術。透過科研實踐學習進一步鞏固生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並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學思維。②科學思維的培養:課程教授過程中,透過製作文獻卡,討論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批判和創新的精神。③科學素質的培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肅的科研態度、嚴謹的科研思路以及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要提倡有共同興趣和目標的學生組成科研小組,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一起客觀地對事物進行觀察、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課程建設的步驟

  第一,應建立課程教學的內容模組。教師可以借鑑國內外優秀的教材,整合性地建構本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第二,重新建立考試模式,更新現有的試題庫,使得新的.試題庫既能滿足本科教學,同時又能滿足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需要。第三,要增加期中考核環節,因為理論知識的內容很多,分階段考核對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增強知識的穩固性有所幫助。第四,可以運用網路教學的交流平臺,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細化與理解。第五,應增加文獻卡製作和報告環節,要求學生查閱最新的生理心理學研究論文(尤其是腦成像技術的應用),按不同研究領域分成小組,做報告,從而提升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

  (三)課程內容的改革

  生理心理學理論知識模組的建構,應以系統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為原則,逐步確定教學內容體系。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更新教學內容。筆者在對比和參閱國內外優秀教材時,發現Neil R.Car-son教授主編的《生理心理學》第六版被美國眾多高校採用,近幾年也逐漸為國內高校所採用,是世界上最經典的生理心理學教材之一[5]。筆者參考該教材將課程內容按照從低階到高階、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分為5個模組:第一部分為基礎知識模組(神經系統和細胞的基礎及功能、精神藥理學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輸入模組(感覺和知覺系統);第三部分為“動機或本能”的生理機制(睡眠、生殖、情緒和攝食行為);第四部分為學習和言語交流模組;第五部分為神經學和心理障礙模組。首先,模組間的邏輯關係是按照從低階到高階的順序描述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生理機制,這保證了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其次,課程內容將整合神經科學和生理心理學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樣才能跟進國際最新的研究進展,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再次,課程內容應與生活實際聯絡緊密,每章內容都以案例形式匯入,結束時給出相關障礙的生物學病因和研究成果,而且第五部分的模組涉及各類神經系統失調和心理障礙的生理因素,這對於學生來說具有實用性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並徵求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再對內容體系進行修正和補充,將講授者的教育方式與學習者的需要更好地進行整合。綜上所述,重新建構後的教學內容在理論系統性、學科發展前沿性及實踐應用性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林文娟曾對國內外生理心理學研究進展進行概述,反覆提到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正密切關注21世紀最令人關注的心理衛生課題———各類心理疾病的基礎研究[4],其中涉及的心理應激、精神疾病、抑鬱症、成癮問題研究成果可以與第五部分教學模組相結合。認知、情緒、學習記憶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則可以與高階心理過程的模組相結合。而林文娟在概述中提出中國生理心理學發展方向應集中在行為與腦的關係和心身關係的研究上,關注心理行為因素影響健康的生理狀態的機制,這將使得生理心理學與心身健康、與生活拉近了距離,使課程的理論知識教學變得更為人性化,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論知識,也會對生理心理學更有興趣。目前有許多生理心理學研究成果正應用於各個領域,如周芸將生理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在人才選拔工作中[6],以激素水平學說為依據,闡述了性激素對性格與能力的影響及激素知識在人才選拔中的具體應用。此類研究能激發學生對激素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且瞭解自身激素水平對於認識自己的個性、規劃今後的職業生涯更具有指導意義。此外,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如心理測試技術和腦電波心理測試技術在測謊技術中的應用,有學者將這兩種技術的優點和不足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概述[7]。這部分的研究對於學生來說是理論知識在實驗與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能加深學生對於生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理解與應用,從而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在條件允許時便可開展研究活動。

  “生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生理心理學”的授課手段只侷限於黑板畫或掛畫等形式,對學生來說動態的生理機制顯得抽象、枯燥而不容易理解,教師也是使盡渾身解數卻仍講述不透徹。隨著教學硬體的改善,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課堂上的動畫、聲音等效果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心理學實驗室也加強了建設,增添了如生物反饋儀、腦模型等儀器和模型,這些都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基礎,也是直觀教學的重要基礎。王立新、李新旺兩位學者的教學改革研究都十分重視直觀教學,他們的做法有兩種:①透過計算機powerpoint、大量圖片演示使得大腦及工作原理圖文並茂[2],並在實驗課中輔以教學錄影;②將抽象的知識透過圖片和歸納的表格呈現出來[1]。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學生在理解和記憶課程內容上變得容易些,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參考這個思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是將直觀教學的材料蒐集起來(主要以Discovery和BBC系列節目的記錄片為主),按照課程的5個模組進行歸類,一一與教案對應。如:①基礎模組有《裂腦人的行為實驗》《愛因斯坦大腦結構解析》;②感知覺模組有《BBC人類感官系列:聽覺、味覺、視覺、觸覺》;③學習與語言模組有《BBC記憶的實現》《BBC語言機制》;④動機與本能的生理機制模組有BBC的《夢研究的最新發現》《犯罪與大腦結構關係》《神經遞質與愛》;⑤心理障礙模組有《Discovery大腦迷思》《BBC多動症living with ADHD》《BBC紀錄片:恐懼症》。其次,重新整理知識講授的思路,改變之前“重知識、輕思考”的模式,將各個知識點用圖示的方式呈現其邏輯關係,並將生理心理學的知識點與其他心理學領域相聯絡。如教材內容呈現的思路是:以案例引出問題→生理基礎→研究方法→經典實驗→生理機制→現實應用,這樣就使得內容上直觀而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對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大腦神經通路、大腦運作機制有很大幫助,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直觀教學的方式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學時不足和教學內容更新的問題,因為該方式能呈現更大的資訊量。再次,教師在有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還需要關注教與學兩個主體。以往的教學模式是重講授、輕研討,意味著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需要加強研討的環節,尤其在重點和難點的環節讓學生也參與到心理活動的大腦運作機制系統直觀圖示的繪製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與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理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

  加強實驗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鼓勵學生應用腦機制解釋現實中的心理現象,才能使學生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將生理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如運用聽覺與平衡覺的知識解釋暈車現象、運用長時記憶的生理機制進行學習時間管理、運用性激素知識理解個性特徵和競技潛能等等。在每章內容結束時,增加總結和討論環節,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總結應用知識的心得和查閱科研材料的收穫。此舉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善於動手的能力,學會了觀察和分析問題,加深了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同時透過查閱科研資料,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質。五、“生理心理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成果經過課程建設,在實驗環節中學生能夠透過研讀實驗相關的科研論文來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提升;考核環節中大部分學生已能夠比較到位地運用生理的機制來分析心理現象。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良好評價逐年提高,學院理論課程的教學評價名次排序從117名提升到45名。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材與課件、實驗課程與實踐教學、考試形式和試題庫等方面的建設,努力提高“生理心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3】

  一、全面改革教材體系。

  師範類院校的公共心理學教材體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學的體系,主要闡述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心理產生的生理機制。這些內容可以為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但對師範生來講難度較大,而且與他們要從事的教育工作關係不大。另外,師範生將來面對的是中小學生,他們應該瞭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而普通心理學是以正常成年人為研究物件,這就與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師心理學教材應全面改革教材體系,刪減實踐意義不大的內容,如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內容,壓縮普通心理學基本理論、生理基礎等內容,以擺脫普通心理學體系的限制;適當增加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內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心理等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促進自身發展,成為健康發展的專業人才。

  二、改革教學內容。

  針對目前心理學教材存在的理論知識無法實際應用的問題,同時也為了提高師範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

  首先,增設可操作性知識,如心理實驗、心理測量等內容。在心理學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實驗的內容,使心理學知識更直觀、形象,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透過心理實驗內容的學習,可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記憶,輕鬆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在學習認知過程內容時,以往過於注重心理現象規律的介紹,導致學生只記住了規律的文字描述,卻不會用這些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引入心理實驗後,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透過操作實驗加強理解,實驗結束後還要及時討論總結這些心理現象、心理規律在教學實際中應如何利用。這樣就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主動從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

  其次,增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心理健康知識是高師生必須具備的。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中小學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可以幫助高師生在將來的教育教學實際中解決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教師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關調查都顯示出中小學教師中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逐年增長,而教師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鑑於此,應對高師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內容的教學,使其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能儘快適應,並且在以後的工作中能適當、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消極心理狀態,同時,還能有效對抗由於職業倦怠給教師帶來的巨大損耗。

  三、改革教學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學課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課時便難以投入其中,以致於學生最後只記住了一些心理學概念和心理現象的名稱。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應讓高師生切身感受到學習的愉快,為其以後的教學提供可以模仿的行為正規化。也就是說,除了沿用傳統的講授法外,還應結合多種方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1.心理實驗。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驗教學的比重。對認知過程的各章內容的學習,應在理論學習後利用心理學教學軟體讓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如記憶廣度、注意的分配、錯覺等實驗。這樣可以讓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個性心理的內容,則可結合心理測量,如進行氣質、性格、能力等的測量。這樣既可以達到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可以達到了解和掌握高師生心理健康水平狀況,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師蒐集整理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和學生關心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從心理學視角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最後由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如何解釋隱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現象,如何利用所學的心理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透過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教學進行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3.教育見習。透過在實習基地的教育見習,不僅是讓學生真實體驗教學實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觀察每個教師的教學技巧。如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言語和肢體語言對教學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非言語資訊影響學生等。利用課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技巧進行總結,既可以促進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4.模擬教學法。這是根據角色扮演的方法,圍繞中小學生常見的問題,如怎樣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解決學生厭學情緒等,設計問題情境。然後,讓學生分別扮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將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整再現。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對其解決方法進行討論總結。透過具體問題的解決,使高師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

  5.觀看經典影視作品。在教學中可適當觀看一些經典的心理學電影,如《愛德華大夫》、《第六感》、《美麗心靈》等,透過撰寫觀後感引起學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具備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悅納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學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瞭解自己,即結合自己的經歷,分析自己的個性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並提出完善與發展的措施。

  總之,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如何才能為基礎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教師是高等師範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應在高等師範教育培養目標的規範下,進行公共心理學課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摘要:心理學是師範生的必修課之一,也是提高師範生從業技能的重要課程之一。但目前,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確保師範院校的教學質量,為基礎教育培養出合格的專業教師。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