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西安的歷史典故

西安的歷史典故

有關西安的歷史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西安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明清時開闢的四門

  南門:曰“永寧門”,是這座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為永寧門。

  東門:曰“長樂門”,因為國都南京位於西安的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之意。

  西門:曰“安定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明清西安西城門“安定”二字暗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北門:曰“安遠門”,明清西安城北城門,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族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採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邊遠少數民族對朝廷知恩歸順。

  民國時開闢的城門

  中山門又叫小東門,在今東新街東端。1926年初,在馮玉祥倡議下開闢了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而得名。

  勿幕門又叫小南門,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

  玉祥門又叫小西門,在今蓮湖路西端。1926年,北洋軍閥劉鎮華包圍西安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餓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後來,陝西省主席宋哲元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特開此門,取名為玉祥門。

  解放門又叫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今解放路北端。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廣場而拆除,現已重新連線,至此西安城牆全線貫通。

  建國後開闢的城門

  朝陽門:位於西安城牆的東段,這座城門朝著太陽,是每天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城門,故取名朝陽門。

  建國門:為紀念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城內的路為建國路,新開的門為建國門。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與同一南北軸線上,開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故名和平門。

  文昌門:碑林博物館南側的文昌門,開於1986年。這裡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惟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今碑林博物館旁邊的城牆邊,魁星樓也建在城牆之上。魁星樓下這座新闢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文昌門。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裡舉行慶典活動。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偏西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其中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

  尚德門,尚勤門,尚武門,尚儉門。4門取名皆是宣揚儒家的指導思想。漢朝時,漢武帝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西漢的首都建於長安(今西安)。為了宣揚儒家思想,鞏固統治,故將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寄予尚德路、尚勤路、尚儉路,與之相對新開的城門命名為尚德門、尚勤門、尚武門、尚儉門。

  拓展:西安城牆歷史典故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有專家認為,古城牆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輝煌的建築遺存;其價值可以說無以倫比。

  據精確測量,西安古城牆全長13.912公里,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其中南城牆4256米,西城牆長2706米,覆蓋於隋唐時期的皇城之上,並分別向東、向北延長約1/4;東城牆2886米,北城牆長4262米,為明洪武年間修建。整座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中世紀古城堡。

  可以說,古城牆上的每一塊城磚,猶如古書函,是解讀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呢。

  隋文帝開皇二年〈公無582年〉,以著名建築家宇文愷為都城建設總設計師,開始修建宮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繼之營築郭城。唐王朝建立後,仍以大興城為首都,改大興城為長安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委派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後修建唐城外部城牆和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及城樓。外部城牆周長36.7公里,其寬9~12米,高5米多。其時,全城面積84平方公里,規模宏大,佈局嚴整,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全城劃分109個坊和東、西兩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風來儀,儼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黃巢起義,於公元881年攻佔長安。後唐政府軍很快收復長安。史載"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幾乎同時"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然而使長安城受到毀滅的,則是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不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遷徒,朱溫還拆毀長安的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黃河順水而下,運到洛陽,唐城淪為廢墟。駐守長安的節度使韓建,改建長安城;捨棄了原來的郭城和宮城,以皇城牆為新的長安城牆。至此,巨星漸漸失去光彩。元以降,淪為西北邊一座重鎮。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為秦王,鎮守長安,並改名為"西安".洪武三年〈1370年〉,宋國公馮勝主持修復西安城,對皇城加以修葺,歷時8年之久。明城牆呢,其南城牆和西城牆在隋唐皇城牆的基礎上,加高加厚,並分別向東、向北延長四分之一;東城牆和北城牆,則拆除另建。明隆慶年間〈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明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整修城樓,增砌包磚,並完善了排水系統。至此,這座城牆才得以延存下來。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特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西安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