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人生>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

  坦然地承認人生已然走近了黃昏,意味著自己擁有了一種人生的境界。人世間,許多東西都可以透過拼搏奮鬥獲得,唯有經歷非用時間換取不可。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歡迎參考!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 篇1

  過了知天命的歲月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年齡其實是一件最令人無奈的事了。彷彿剛剛告別青春絢麗的時代,悠忽之間,鬢角就增添了幾許白髮,額頭就刻上了深深的皺紋。對鏡自憐,徒生人生遲暮的惆悵,是很自然的。閒來再讀曹孟德的《龜雖壽》,咀嚼體味之中,在不得不欽佩作者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的同時,也隱約感受到了這位雄心勃勃“大人物”內心深處的些許無奈。“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是動情的感慨,而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裡,一個“老”字,一個“暮”字,也實在令人感到悲壯。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把人生看做一個悲劇,因為生與死,如影隨形。生命本身就是佈滿暗礁和漩渦的海洋,人在力圖避免這些暗礁和漩渦的同時,卻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那最後的、不可避免的船沉海底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人生曾多麼輝煌,時光也會讓輝煌瞬間定格;無論志向何等遠大,年輪也會讓志向成為以往。古往今來,最冷酷的殺手不是那些刺客死士,而是如“白駒過隙一般從我們指縫間悄悄流逝的時光。人生遲暮,意味著人生即將謝幕,生出一些惆悵和慨嘆來,當不為過。

  何以排解?不承認自己已經走向夕陽晚景,像居功的老牛一樣反芻昔日的輝煌?萬念俱灰,如遲暮的佳人一樣哀怨歲月的無情?我想到劉禹錫參與永貞改革失敗,被貶朗州刺史時已過天命之年。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實屬英雄遲暮了。事業受挫,雙鬢飄霜,他既沒有留戀在往日的輝煌中居功自傲,也沒有沉溺在時下的遭遇裡消極放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首《秋詞》,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何等高昂的精神氣質與開闊的胸襟。

  坦然地承認人生已然走近了黃昏,意味著自己擁有了一種人生的境界。人世間,許多東西都可以透過拼搏奮鬥獲得,唯有經歷非用時間換取不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人生一路走來,想夕陽中駐足回眸,或高峰迭起,或溝壑縱橫,或電閃雷鳴,或皓月高懸,想來既有攀登高山大川的奇絕,也斷然少不了欣賞江南名苑的情趣。絲竹管絃、黃鐘大呂,激流險灘、小橋流水,長河落日、大漠孤煙,這一切構成了多麼豐富的人生畫卷!沒有經歷過,它們怎麼能夠在生命的膠片上逐一顯影。何為境界?奇絕獨特,豐富多彩之所在也。坦然地承認人生遲暮,就是珍惜一路走來的人生風景,就是擁有了一種不可複製的人生境界。

  平和地面對人生暮年,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智慧。生生死死,就如同水凍成冰,冰化為水一樣自然。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與時俱進,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起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所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在人生的舞臺上,你是主角的時候要引吭高歌,到了謝幕的'時候,也應該自覺地、高高興興地把臺上的追光燈讓給後來者。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經典電影《舞臺生涯》所演繹的人生哲理,天津歌劇舞劇院於淑珍讓賢關牧村的人品和胸懷,都雄辯地說明了年老了,不為不能之事,主動讓賢,全力以赴扶持年輕一代,不但不會被人輕視,從容豁達的胸懷反而更加令人欽佩。如同智者所云:坦然地面對人生歲暮,是歷盡酸甜苦辣之後的淡定,滲透悲歡離合之後的從容,悟徹成敗榮辱之後的豁達,洞明是非曲直之後的聰慧。

  以坦然的心態承認人生的黃昏光景,以平和的胸懷接受日暮鄉關的處境,我們就擁有了一種境界,獲得了一份智慧。人生遲暮,無非意味著就此將步入生命的秋天,它雖然多了幾片生命的落葉,也由此有了一份曠達與高遠;它雖然少了幾片青春的花瓣,也由此多了幾分淡定和從容。“發雖千莖白,心猶一片丹,”晚年,應該是生命呈現出的另一種璀璨。黃巢起義失敗後,有一種說法稱他遁入了空門,並留詩曰:“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杆看落輝。”其實,不必糾結於“天津橋上無人識,”昨天的輝煌已經定格,時下的精彩正在開啟。“獨倚欄杆看落輝”不是別有一番“人生韶華短,江河日月長”的意境,令我們流連忘返,神采飛揚嗎?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 篇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歲月悠悠,如白駒過隙,往事越千年,古今同慨,而今的我,轉眼已近古稀之年,怎能不感慨時光流逝之無情。好在賤體粗安,衣食無憂,含飴弄孫,自得其樂。

  捫心自問,平生胸無大志,所以,庸庸碌碌,得過且過,優哉遊哉,倒省去不少的煩惱。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自己是劣等根器之人,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那不是自尋煩惱嗎?現在退休了,更是超然於物外。《菜根譚》雲:“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又云:“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者常樂這句話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真正有此心態的能有幾人?韓愈說:“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以何校?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就是說,人生在世,如同大夢醒來,其間的利與害,究竟有什麼值得去計較的?人在睡夢中,有歡樂也有悲傷,等夢醒之時,還有什麼可以去追憶啊?王勃對人生就悟得比較透,他說:“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不無些道理。列子說得更是透徹:“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夫?”是呀,要長生不死幹什麼呢?情感的好惡,古今相同;軀體的安危,古今相同;人間的苦樂,古今相同,社會的動亂,古今相同,既然已經聽過,已經見過,已經經歷過,活到百歲都嫌太多,何況長生不死還要經受許多痛苦呢?一切淡然處之,豈無快樂?

  逝去的歲月俱往矣,時光是不會倒流的。現在安度晚年,如莊子所言:“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一位朋友書贈我一聯:翠竹黃花皆佛性,流水白雲是禪心。正好描述了我此時的心境。正如佛經所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是呀,而今追求的就是內心的寧靜。平平淡淡即是福。投身大自然是求得心境淡泊的好途徑。天氣晴和,不時信步出遊,施施而行,散漫而遊。人流如織的地方是基本不去的,就喜歡到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正如王安石所言:“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沿崎嶇山路盤旋,一路聽幽泉,觀怪石,景隨步換,見青樹翠蔓,綠草爭茂,佳木蔥蘢,真所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山高雲浮,溪流鳥鳴,仰而觀山,俯而聽泉,偶爾一聲鳥鳴,更顯四周的靜寂。內心空靈,自有一種禪韻。時而遠遊,沿溪溯源,兩岸垂柳拂面,山溪時緩時急,蜿蜒而行,不覺間又見蒼山古木,竹樹煙雲。漫步松蔭之下,橫臥茂草之中,聽山澗潺潺流淌,喝山泉之甘液,送夕陽,賞晚霞,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乃一大樂事也。故蘇軾雲:“予之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閒來無事,靜夜默坐斗室,“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儒佛道各家典籍,偶擇一卷,細細品味,靜慮冥思,盪滌心塵,體驗寧靜的禪趣。

  有時不出門就靜看庭中翠竹,綠色微浸,枝葉婆娑,風聲竹響,愈喧愈靜。聽的是心境,悟的是人生,如此淡泊亦是一種享受。間或細雨濛濛,一簾霧靄,竹韻清幽,此中意境,恬靜嫻逸,自然會忘卻塵世的喧囂。朱子曰:“胸中泰然,豈有不樂!”《周易繫辭》雲:“樂天知命,故不憂。”斯言誠哉!

【人生到了暮年的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