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精選

  在讀過了培根的論人生之後大家都懂得了什麼道理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一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培根論人生讀後感。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培根論人生》確實是一本好書!喜歡上他,是因為這本書談論了人生的價值,並告訴我,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善、惡,告訴我天性與修養的關係,嫉妒與猜疑總是在悄悄的毀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這本書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界上應該有自己真正的價值。古往今來,關於人生,有許多著名的論斷,而培根關於人生的論述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人生因榮譽、家庭而讓人嚮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讓人厭倦,可生活因它們而多姿多彩。

  一切有形的物體最終會破碎,一切有生靈的生物總將死亡。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是人們聽信了鬼怪之類的謠言,所以才覺得死亡恐怖。正如,培根所說,"與其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採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從而冷靜地看待死亡--將其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但畢竟有些人認為"好死不如賴活"的心態,是無法改變的。

  我敬佩那些不懼怕自然死亡的人,卻對自殺者卻看不起。也許自殺者可以找出無數個活著"不好"的理由,但他們卻自認為"死"是他們最佳的選擇。那自殺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脫了,但他們卻很少想過自己的行為將留給親人是何種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殺者獨自無法面對家庭、工作、生活和事業的挫折、坎坷、失敗、汙辱、委屈等認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只要找到合適的人於之交流,讓人理解你的難處,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總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前幾天,我順手翻閱2XXX年第6期《讀者》雜誌時,看到了一篇關於一位無助的印度人在新加坡的火車旁,讓呼嘯的火車碾斷了自己的手臂,以此來增加行乞的"價碼"。至少他並沒有選擇死亡,而是進行自我摧殘,以致能生活下去,他這種行為是有些"笨",我雖不認同他的行為,但至少他比自殺的人堅強、勇敢,堅持走"生"之路。日本70多歲的"松下幸之"在"百佰伴"經營失敗後能頂住失敗的痛苦,從一點一滴重新做事業,他堅信自己能成功。

  培根在《論逆境》中寫道:"最美好的刺繡,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鑲嵌於明麗的背景上。"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是經過逆境奮進成功的。像司馬遷,他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他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鉅著--《史記》。再如現代的華人張士柏,他經歷了從游泳健將到高位截瘓的巨大變更,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將它化為動力,勤奮學習,完成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還有張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勝列舉。北京"宏志班"的學生們,個個在困境中長大,學會了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困難。他們像是野外的小草,飽經風雨蹂躪卻不倒伏,而那些溫室裡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不經過風浪,就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正如人說:"苦難是所學校。"而學得好壞要看自己。

  沒有風吹雨打,哪會有秋實的成熟;沒有刺骨的寒風,哪會有松柏的堅韌。讓我們朝著自己的目標更加奮鬥,更加努力拼搏吧。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二

  《培根論人生》是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之傑作,是凝聚了他畢生心血的結晶,論人生之經歷,述處世之信條。

  本書載培根論說隨筆五十八篇,他旁徵博引用典廣泛,內容包羅永珍。為人處世類令我感受最深。

  為人處世類包括《論復仇》、《論逆境》、《論掩飾》、《論性善》、《論進言》、《論時機》、論《狡猾》、《論自私》、《論假聰明》、《論友誼》、《論談吐》、《論野心》、《論禮節》、《論稱讚》。

  一個人走進社會里,受到社會這大熔爐的歷煉,煉出的不知是好的樣品,也不知是渣滓。掌握了好的方法信條,也許成功之路便會現在眼前。

  培根告訴我們:明智之人只忙於眼前和將來之事,枉費心力的人才會對過眼雲煙耿耿於懷,寬容仇敵實乃王者之風。順境需要人的節制,逆境則需要人的堅忍,因為美德就好比名貴的香料,愈是燃燒、愈是碾壓,其香卻愈為濃烈。對微小的恩惠也不忘感謝,那其心重視的便不是錢財,而是人心。人人需要交朋友,否則,閉塞和窒息便是人體裡最危險的疾病,也是人心中最可怕的敵人。友誼卻能使心中的鬱結和壅塞得到疏通和宣洩。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便可以傾吐你的憂傷、歡樂、恐懼、希望、疑慮,以及一切壓在你心頭的事,令己輕鬆快樂。

  交談中、行動中,都需要禮節。正如伊莎貝拉女王所言:“禮節就好像你一封永久的薦書。”這禮節最應該注意的是:要表現的自然大方,刻意的裝腔作勢反而是失態的。人們都需要恭維,卻不可以過分,也不能太拘於禮節,這樣有時會束手束腳。有智之人不會等待機會,而是去創造機會。

  一個人只學如何好好的去做,是對自己而言的,如果不知道如何防範壞人,也是不夠的,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人需要掩飾,他可以麻痺敵人,給自己留條退路,也能看破別人的心思,“撒一個謊便能探知一個真相”即使如此。對於狡猾的人猛然提出一個大膽的、出人意料的問題常常會使其措手不及,從而袒露心中的秘密。就如同一個隱姓埋名的人突然被人直呼其真實姓名,必然會有所反應。

  最大的智慧,莫過於正在事情的開端就把握時機,果斷出擊。因為當事情到了必須要執行的時候,迅速就是最好的隱秘之術,這就好比在空中疾掠而過的子彈,非人眼所能及,“兵貴神速”亦是此理。

  

  要想在社會中站住腳,贏得別人的信任,必須讓人相信你。怎麼讓人相信你?第一,言而有信。要不別說,要說就要在說之前考慮好,說出了,一個唾沫一個釘,言必信,行必果。第二,有錯敢當。既然做了,已經是結果了,何必再裝,大丈夫頂天立地何需躲避(除非事關重大)。第三,知錯必改。讓人覺得你還可以,你這人還靠得住。誠信相交!

  穩

  交流時要穩,語言不可過激,過激引起不良後果,因為謙虛沒什麼壞處。

  做事不可馬馬虎虎,欺人欺己,若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豈不好些。起碼不會養無頭的蒼蠅亂碰,即使失敗,如草木灰仍可以做肥料,而泥土終無所用。

  我認為一個人有野心沒有錯,但要知野心是什麼。野心是一種催人奮進的體液,力量無窮,這需要用穩來平衡:目標不可過大,循序漸進,調整自己的心態加強修養,走人間正道。

  最重要的是鋒芒內斂。性格本沒有錯,桀驁不馴、狂放不羈也很好,但很容易令人生厭,心胸狹窄之人,也許會對你心生恨意。古人云:“善藏鋒者成大器”。這樣一來,一可以爭取好的人際關係;二將峰藏心中,該出手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雷霆萬鈞,即便不能一招定乾坤,也可極大的威懾敵人。

  知道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的位置,該說什麼該做什麼,必要了然於胸。

  磨

  一個人很容易衝動,衝動是魔鬼,後果難料,因此,人遇事多磨難。在哪裡磨?別人誤會你,細心解釋,如不成,也不可動怒,怒,即傷己又傷人。倘若別人有心與你鬧矛盾,爭,你只能將其擴大化,正中對方下懷。忍著,不與他爭鋒,他鬧,難道沒有累的時候嗎?累了,自然就沒事了。退一步,豈不海闊天空?一件事,做一遍未成功,那就分析分析原因,再做第二遍,如此下去,總有成的時候。夢存心中,仗劍天下,夢想必成真!

  這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時間久了,稜角、煩燥大都已磨去,而磨出的是寬容,是平靜,是大度。你不必擔心會變得懦弱,因為在這過程中你已知道該做什麼了。你,也已變成一座活火山,平時無聲無息,可以與人們友好相處,一旦把它激怒,即使在它最有殺傷力的時刻,仍可看到其四射的魅力。當然激怒它的力量必是非凡的。

  真,穩,磨——這三字真言,伴我夢的實現。

【培根論人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