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手抄報>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

  在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手抄報吧,手抄報必須在內容上突出一個主題,做到主題突出,又豐富多彩。還苦於找不到好的手抄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歷史的手抄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數學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

  數學形成時期,這是人類建立最基本的數學概念的時期。人類從數數開始逐漸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簡單的計算法,並認識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幾何形式,算術與幾何還沒有分開。

  第二時期

  初等數學,即常量數學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的、最簡單的成果構成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這個時期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也許更早一些,直到17世紀,大約持續了兩千年。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的主要分支:算數、幾何、代數。

  第三時期

  變數數學時期。變數數學產生於17世紀,大體上經歷了兩個決定性的重大步驟:第一步是解析幾何的產生;第二步是微積分(Calculus),即高等數學中研究函式的微分、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它是數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極限、微分學、積分學及其應用。微分學包括求導數的運算,是一套關於變化率的理論。它使得函式、速度、加速度和曲線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號進行討論。積分學,包括求積分的運算,為定義和計算面積、體積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

  第四時期

  現代數學。現代數學時期,大致從19世紀上期葉開始。數學發展的現代階段的開端,以其所有的基礎--------代數、幾何、分析中的深刻變化為特徵。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數學家高斯故事

  天才的大數學家高斯關於高斯的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鐘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後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嗎?小高斯在三歲時,就已經學會計算了。有一天他觀看父親在計算幫工們的工錢,當他父親唸叨了半天總算報出總數時,身邊傳來微小的聲音,“爸爸!算錯了,應該是這樣……”父親驚異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錯了。雖然沒有人教過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觀察,自己學會了計算。

  小高斯家裡很窮,冬天,爸爸總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覺,好節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歡看書,每次都帶著一棵蕪菁(像蘿蔔的一種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進棉布卷當燈芯,淋上油脂點火看書,一直到累了才鑽入被窩睡覺。

  高斯的進步很快,不久之後,老師就沒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後來,高斯進了高一級學校,可數學老師看了他的作業後,告訴他以後不必上數學課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數學好,語文也非常棒,當他18歲時,為自己將來到底是繼續研究古典文學還是數學而苦惱,正在這時,他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兩千多年之久的問題“尺規作正十七邊形”,於是,他決定繼續讀數學系。

  有一個比喻說得非常好。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為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麼最後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為一條條江河,那麼其源頭就是高斯。

  人們一直把高斯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天才”,他自己卻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作出同樣的發現。”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蘇步青數學家故事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擴充套件:數學歷史典故

  一“竭盡法”——早期的π

  歷史上的π首次出現於埃及。1858年,蘇格蘭一位古董商偶然發現了寫在古埃及莎草紙(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上的π的數值。

  古代巴比倫人計算出π的數值為3。但是希臘人還想進一步計算出π的.精確數值,於是他們在一個圓內繪出一個多邊形,這個多邊形的邊越多,其形狀也就越接近於圓。希臘人稱這種計算方法叫“竭盡法”。事實上這也確實讓不少數學家精疲力竭。阿基米德的幾何計算結果的壽命要長一些,他透過一個九十六邊形估算出π的數值在3至3.17之間。

  在以後的700年間,這個數值一直都是最精確的數值,沒有人能夠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到了公元5世紀,中國數學和天文學家祖沖之和他的兒子在一個圓裡繪出了有24576條邊的多邊形,算出圓周率值在3.和3.之間,這樣才將π的數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達·芬奇計算π的數值的方法既簡單又新穎。他找來一個圓柱體,其高度約為半徑的一半(你可以用扁圓罐頭盒來做),將它立起來滾動一週,滾過的區域就是一個長方形,其面積大致與圓柱體的圓形面積相等。但是這種方法還是太粗略了,因此後人還是繼續尋找新的精確方法。

  二、確立與徘徊

  1665年,英國倫敦瘟疫流行,伊薩克·牛頓只好休學養病。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π的數值,終於創造出一種新的計算π值的方法。不久,科學家們就將π值不斷向前推進。1706年,π的數值已經擴充套件到小數點後100位。

  也就是在這一年,一位英國科學家用希臘字母對圓周率進行了命名,這樣圓周率就有了今天的符號“π”。

  在整個19世紀,人們還是希望計算出π的最後數值。當時,德國漢堡有一位數學天才約翰·達斯能夠心算出兩個八位數的積。他在計算時還能夠做到一算就是幾個小時,累了就睡覺,醒來時能夠在睡前的基礎上接著再計算下去。1844年,這位天才開始計算π的數值,在兩個月之內,他將π值又向前推進到小數點後第205位。另一位數學天才威利姆·尚克則憑著自己手中的一支筆、一張紙,用了近20年時間,將π值進一步推進至小數點後707位。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無人能夠重新整理。遺憾的是,後人經過檢驗發現,這位天才的計算結果中小數點後第527位數字有誤,20年的辛苦工作竟然得出這麼個結果,不能不令人嘆息。

  三、計算機時代的π

  π在令數學家頭疼了幾個世紀之後,終於在本世紀遇上了強大的對手——計算機。

  1949年,計算機曾對π值進行了長達70小時的計算,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後2037位。但是令數學家大為頭疼的是,他們仍然無法從中找到可循的規律。1967年,計算機將π值精確到小數點後50萬位,六年後又進一步推進到100萬位,1983年,更精確到1600萬位。

  1984年,一對俄羅斯兄弟使用超級計算機將π值推進到小數點後10億位。兄弟倆中的格利高裡很有數學天賦,他們的超級計算機能夠永無休止地計算π值。格利高裡後來評論說:“計算π值是非常適合試驗計算機效能的測試工具。”為了計算π值,兄弟倆從全國採購計算機部件,組裝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

  π根本就是無章可循的一長串數字,但是對π感興趣的人卻越來越多。每年的3月14日是美國舊金山的π節。下午1:59,人們都要繞著當地的科學博物館繞行3.14圈,同時嘴裡還吃著各種餅,因為“餅”在英語裡與π同音。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秋季足球比賽時,足球迷們都要大聲歡呼自己最喜愛的數字:“3.14159!”

【數學歷史的手抄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