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國小數學課件二年級

國小數學課件二年級

小學數學課件二年級

  小學數學課件二年級一:三維

  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透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的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意義。

  教法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例題圖片。

  主要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

  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個盤子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先把竹筍每盤放1個,每分完一輪,再把剩下的竹筍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分,直到分完為止。分的結果是每盤放3個。

  小結: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可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於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

  二、新授

  ⒈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⒉出示教科書第18頁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放幾個?這道題該怎樣列式?

  ⑴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⑶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⑷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⑸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⑹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⒊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於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麼?

  三、鞏固練習

  ⒈完成教科書第18頁的做一做。

  提問:一共有多少塊餅乾?平均分給幾個人?每人分幾塊?怎樣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餅乾是18塊,除號前面寫18,平均分給3個人,除號後面寫3,每人分6塊,等號後面寫6)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8除以3等於6)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⒉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1題。

  可以全班同學讀一讀,也可以請個別同學讀一讀。

  ⒊完成教科書第20練習四的第2題。

  提問:每隻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麼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麼這樣列算式?(因為是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要把分的蘋果的個數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給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給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一份是3,3寫在等號的後面)

  ⒋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後寫算式,並說一說為什麼這樣列算式?(因為它是把10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5,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個數10個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放在2個筐裡,把平均分的份數2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一個筐裡裝5個,5寫在等號的後面)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除法”,並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除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今天一樣認真學習。

  五、板書設計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放幾個?

  12÷4=3(個)

  讀作:12除以4等於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小學數學課件二年級二: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課本P1、2,例1

  教學目標:

  1、 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 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 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全班交流彙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 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 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 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 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裡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隨堂練習

【國小數學課件二年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