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古代詩歌教案

古代詩歌教案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反覆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以下是小編為您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代詩歌四首教案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並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絡。

  4.朗讀

  ⑴範讀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學生朗讀。

  5. 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補充:①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介紹古代修辭“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兩句和起來理解,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執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實寫)?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虛景(虛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執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寫景有什麼特點?

  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情景結合

  7.集體朗讀。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學習有關近體詩知識

  1)、絕句

  一般為4句,第2、4句入韻,偶爾首句入韻。

  2)、律詩

  一般為8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一般要求對仗(對偶),

  第2、4、6、8句入韻,首句也有的入韻。

  8句以上為“排律”。

  2. 學生朗讀。

  3.思考回答: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詩句“江春入舊年”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達“鄉愁”。由“客路”,是客居他鄉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這兩句是說,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還未盡,海日已生;新年和舊年的交替,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匯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

  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沉,這就是本詩鼓舞人的地方。

  試比較: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在理解的基礎上當堂背誦。

  5.作業:

  背誦默寫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學習《錢塘湖春行》

  1.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正音,明確詩句含義。

  3.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沒馬蹄”

  3)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4)詩中 “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學習《天淨沙秋思》

  1.導語:

  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筆下它是絢麗多彩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2.解題: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朗讀詩歌: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4、品析鑑賞:

  1).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景物烘托、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四、小結詩歌的特點:

  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透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想象豐富;語言精練;押韻,有節奏感。

  五、引導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1.抓詩眼

  2.尋意象。(根據“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3.悟詩情。(根據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兩首詩。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古代詩歌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