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 職場新人必知的6個

職場新人必知的6個

職場新人必知的6個關於

  心理導讀:本文作者透過自己的經驗,從工作地點、企業、待遇、選擇、跳槽、創業等6個方面描述了自己的想法。雖然針對的是IT職場新人,對其他行業的新人也同樣有借鑑意義。

  關於工作地點

  “一線城市機會多”。

  無論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待跳槽的IT職場老人都考慮或曾經考慮過這句話能給其帶來的意義。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幾個大型城市每年都不斷吸引著各界精英的湧入,彷彿進入了大城市就如同考上了好大學一樣。

  但是去經濟發達的城市需要面對的問題也不在少數:

  1、機會多,競爭也多,各界精英人士匯聚,從某角度來說,會讓剛步入IT職場的人“視野變寬”,卻不利於個人專業知識的積累;

  2、消費水平永遠是硬傷,以北京為例,因為房價問題很多公司到偏遠的地方租別墅創業,比如五環六環;

  3、有人認為大城市生活節奏快,有利於自己在IT職場上的快速進步,其實節奏快是假象,還是以北京為例,時間都費在地鐵裡了,沒喘息的機會。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想,在北京上班的時候,時間到底花在了哪裡;

  4、在一線城市工作,相比較而言多出了“立足”這個環節;

  5、若無法定居,回到原城市可能面臨著熟悉環境的過程和人際關係的重新構建。

  列舉這些並不是為了反對“一線城市機會多”這句話,而是為了表達適合自己的工作地點才是最重要的,對於部分人來說,在只需要考慮怎樣大發展的二線城市工作,可能更優於需要考慮先立足再發展的一線城市。

  關於企業

  1、外企比較好嗎

  IT職場中,大部分人比較崇尚在外企工作,經常能聽見有朋友比較自豪的說自己新找的一家公司是“外企”。

  其實按理說外企的環境和管理確實比國內大部分企業要更人性化一點,但是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選擇外企要面對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外企比較信任具有國外名牌大學學歷的職業經理人,當你25歲進入一家外企的時候,發現你的領導是35歲,等到你35歲的時候,發現你的領導是35歲,當你45歲的時候,發現你的領導還是35歲——這並不是一個長生不老的故事,而是在外企就職過程中,總會有名牌大學學歷加身的職業經理人空降而來,這就大大影響了個人的發展空間和晉升機會。這種情形往往是因為外企自上而下的“不信任”所導致。

  所以在IT職場中,外企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在國內民營企業日漸走向國際的今天,選擇一個信任自己的企業才是最佳選擇。

  2、穩定型還是成長型

  在求職過程中,企業可以被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大型的穩定企業:業務穩定,規章制度完善,管理體系完善,考核制度全面,監督系統比較健全。行業精英較多,遇到問題可以快速找到解決方案。升職加薪機制比較遵循制度。流程被切斷,只需完成分內的事情,前期接觸的都是縱向(深度)工作。

  一類是中小型規模的成長企業:辦事環節少,用人較靈活,決策過程簡單。挑戰與機遇並存,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升職加薪機制不刻板。經常能接觸到橫向(廣度)工作。利於學習。

  這裡要強調一點,一般認為穩定型企業更適合學習,其實不然。在穩定型企業中學習的是方法,但是工作到一定程度,方法只是表層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更深層的是原理。在成長型企業中,因為很多時候是經過點撥後的自學,所以對原理的認識更加清晰,脫離IT職場新手的階段後,會尋找更適合當下情形的方法。

  不過這也不能代表成長型企業就一定好,只能說各有優勢。比如到了新環境需要立足時適合選擇穩定型企業,而對自己專業知識極有自信較適合成長型企業,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或者根據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才最為明智。

  3、幹這個能幹一輩子嗎?

  這是我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表現了員工對本職工作的深深不滿和控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身體問題——許多程式設計師一到三十歲,因為工作強度的關係,會開始考慮轉行問題;

  自信問題——在專業上缺乏自信,急於轉行;

  對行業不熱愛——步入IT職場為求一份穩定工作和收入,對本職工作無興趣;

  急於求成——見到其他人待遇好過自己,隨後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

  以上的幾種情形,最常見的就是第四點。IT職場中最要不得的心態是將問題推卸給別人,而第四點中的情形更要不得——直接將問題推卸給企業甚至行業,卻沒想過是否是自己的問題。當我們在享受生活的時候,行業精英們在努力打拼,當他們打拼完有成績了,我們卻一邊看著自己停滯不前的腳步,一邊埋怨自己的行業,再一邊想擁有這些成績,這不是進步而是搶劫。

  所謂幹一行愛一行,世界上並沒有哪一種行業是“無法幹一輩子的”。做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有李開復,做設計出身的有佑一良品CEO許華偉,做銷售出身的CEO更是數不勝數。問題出現時不要懷疑行業,出問題的只會是自己。如果自身對所在行業擁有堅持、熱愛和鑽研的心態,定會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關於待遇

  案例:某位求職者因為待遇原因想換到另外一個公司工作,後者答應能提供的待遇是10K,事實也的確如此。不過這位求職者在這家公司做了不到一年就離職了,原因依然是待遇問題。

  那麼待遇上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答案是每個月因為績效不達標的問題,這名員工只能拿到5K的薪水,後被企業開除。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企業對普通員工的一場待遇“騙局”——當初承諾了薪水,實際卻不給滿額。其實並非如此,我非常理解求職者對於待遇上的無限嚮往,可對於企業角度來說,“能者多勞,能者也多酬”,薪酬待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將要在這家企業的日常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汗水。勞動合同中“績效”一欄不是寫著看的,拿著經理的待遇卻只能幹助理的活兒是不合理的。所以這位求職者丟失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個企業對其的信任。而待遇上,因為績效問題,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好多求職類文章中都會提到怎樣定位自己的待遇高低,提出了好多方案,恕我直言,在我眼中都是空話。比如:

  要有自信和氣場:假如一個老闆或者上司被下屬的氣場震撼到,待在這種企業你會放心嗎?

  想好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我們需要擺正一個心態是企業並不是缺少某個員工就無法運作,其實員工究竟為企業帶來了什麼,他的上一層管理者清清楚楚;

  對同行業的考察推斷:這個對於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了,企業不同、個人能力不同、老闆的觀點不同等等因素都決定了不可能有一個標準值作為參考。

  那麼真的沒有辦法可以拿到一個滿意的薪酬了?不然,其實薪酬的問題,說到底是員工與企業之間能否達成共識的問題,在IT職場上往往缺少這一環節,那麼就要靠員工去創造這一環節。

  以入職時為例,先同公司達成一個初步的薪資待遇,若此待遇沒有達到預期高度,但又不想放棄這家公司,就與企業領導協商,在兩到三個月的試用期過後,根據具體表現重新談一次薪酬待遇。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1、表現出自己的自信,讓對方相信試用期的.表現足以提高自己的薪酬;

  2、讓待遇問題不那麼“尖銳”,給企業足夠的時間對員工加以考察評定;

  3、更瞭解自己在企業中的實際價值,提出比較恰當的薪酬待遇。

  關於面對選擇

  案例:一位朋友在兩家企業間猶豫不決。A公司是一家大型集團的成員公司,組織龐大,業務穩定,收入可觀;B公司是一家正在成長中的公司,正是用人之際,公司領導為人親和,日後前景無法預估。

  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選擇,兩家公司各有優點,不知道選擇哪個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最有益處。多數的方法是同企業領導或員工溝通,深入瞭解後進行選擇。但是實事求是的講,如同人無完人一樣,任何一家公司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吐槽”。並且選擇了之後,可能也工作沒幾年就離職了——除了創業班底外,很少看到一位員工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十年以上的。這就意味著我們選擇放棄的時候,往往不在於企業的優點少,而在於缺點是否多。那麼面對這種選擇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看A公司規模大,收入穩定,而是要看其晉升機會比較少;不要看B公司領導為人親和,而是要看其前途未僕,待遇中下。結合目前的個人情況,看看更加可以接受哪個企業的缺點。

  其實不止上述情形,IT職場中很多需要選擇的時候都適合使用這種方法,原因是IT職場中的選擇都是“工作”範圍,而工作的過程都需要堅持的心態去維護,比如新產品、新專案、新決策制度,某種程度上無視優點、更關心缺點,可以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從而將這種堅持的狀態持續下去。

  關於跳槽

  案例:面試的時候遇到求職者,兩年跳槽三次。

  說實話,在面試的時候,跳槽的頻率是我著重考慮的一點。面試時問其頻繁跳槽的原因,給的理由無非只有幾種,其中最無法令人滿意的理由就是“之前的企業滿足不了其發展需要”——這句話只適合在IT職場打拼多年的精英,要知道企業之所以被稱為“企業”,就是因為其深度遠遠超過個人。

  IT行業中有一句話叫“工資漲幅同跳槽是成正比的”,無論這種說法正確與否,我們應該看到其目標是“工資漲幅”而非“職位”,企業中決定一切的是職位級別而非薪資待遇,而在我看來跳槽是一種用晉升機會換取薪資漲幅的手段。我們常能看到原薪資10K的求職者跳槽後變為15K,但是很少能看到開發工程師跳槽後變成部門經理的。原因在於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信任需要在一段時間的工作磨合中逐漸產生,而跳槽而來的人往往會被加上“不穩定”的標籤。

  青年朋友們跳槽頻繁無非是在向企業表現:

  1、忠誠度有問題;

  2、對工作容易產生倦怠,易放棄;

  3、缺少正確的定位及規劃;

  4、急於求成,思想不成熟。

  初入IT職場的人,正處於學習期,所以必須安定下來學習積累經驗,否則很難學到其企業管理文化的精髓。

  而我更推崇經過六到十年的歷練之後跳槽,其已經完成了從IT職場新人到行業專家的蛻變過程,也逐漸從基層員工走向了管理崗位,跳槽之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待遇提升、職位平調、職業規劃發展。這個時候職場能量還是正式發揮,對企業來說也更具有吸引力,相對而言價碼也更高。

  關於創業

  案例:剛出大學校門,辛苦創業一年後放棄。

  朋友畢業工作半年後決定拉團隊開始創業,原因是聽了一次創業性質的講座。

  若在沒有創業條件的前提下,我對創業這個話題比較反感。這種反感初現在 HTML5 剛興起的時候參加了一次HTML5的交流會,當時覺得每一個新產品在剛出現的時候都很可憐,被一些創業鼓吹者炒來炒去。

  面對創業這件事,閱歷越豐富的人會越謹慎,是閱歷讓有經驗的創業者們看清楚這條道路的艱辛。看清這一點後,某些創業鼓吹者把目標轉向剛踏出社會的畢業生,利用其急於求成的心態加以“鼓勵”。所以出現了案例中的一幕,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受到“創業導師”的鼓勵,因為一個創意而創業,最後放棄。

  面對創業這件事,有幾個前提是我們需要審視的:

  1、團隊:初期團隊很重要,這個團隊的成員不應該是硬拉進來的,而是一群有相同目標的人初期自發性的行為,這樣的團隊才能長久維繫;

  2、經驗:團隊成員,尤其是帶領團隊的人,需要在各方面有著豐富的閱歷,便於團隊運營和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準確的進行判斷;

  3、資金:這個不必多說,創業不是做研究,能用到錢的地方有很多;

  4、堅持:針對上面的案例我想說,創業1年就放棄,有點太兒戲;

  5、擁有的是產品還是創意:單純創意這條道路在當今是走不通的,因為有一種比創意更讓人驚訝的手段叫“模仿”,創業的過程中,最痛苦的往往不是沒錢的時候,而是被同行爭相模仿的時候。

  近年來創業成功或二次創業成功的團隊都沒跳出過以上五點。就以IT產業為例,二次創業的蘋果公司在iPhone第一年的研發投入不菲,而且公司在其它方面有成型產品,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推廣渠道,行業根基深切堅固;而國內近年來創業成功的典型小米公司,翻開小米CEO雷軍的履歷表,1992年加入金山公司,先後投資了卓越、優視、凡客、多玩等,出任金山董事長,網羅了另外六個行業精英之後才有了現在的小米公司。

  所以創業並不是一個快速成功的捷徑,在看清自己身處環境和可利用的資源合適時再去考慮創業問題才是明智之舉。

【職場新人必知的6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