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的

入殮師觀後感的

關於入殮師觀後感的範文

  【篇一:《入殮師》觀後感】

  除了宮崎峻的動畫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節奏,我更願意感受好萊塢大片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但是這部去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卻改變了我固有的觀念!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東京一家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他,在經歷了4個月的管絃樂演奏後,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額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到了故鄉,過起了清貧的日子。不久,在一則有著“年齡不限,高薪保,按實際勞動時間計費,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廣告的誤導下,不明真相的他成為了專門把死者送往安樂土的入殮師。

  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週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衝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併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部有著積極向上意義的電影,儘管沒有談到宗教,可同樣讓人感覺有宗教一樣的平和與神聖。看著入殮師帶著嚴肅又寧靜的神情,嚴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式,虔誠地給死者洗浴,穿衣,化妝,讓人感到:死亡並不可怕——那不是歸去,而是啟程。也許,入殮工作對於死者毫無意義,只是給生者將難以言出的情感釋放出來的唯一機會。既然人們都覺得生如夏花一般絢爛,那死也理應像秋葉一樣靜美。所以,入殮儀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達的最終又最重的敬意,入殮師也正是因為了解這一切,才總是能以其對死者的尊重在最後一刻贏得人們的尊敬與對這個行業的改觀。

  整部影片的色調淡雅,憂鬱,沉靜,內斂——淺黃的草,銀灰的樹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帶著典型的日本式的審美將情節和對白時而沉重、使人熱淚盈眶;時而又輕鬆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襯托地淋漓盡致。在絕大多數電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現為血腥和暴力的結果,只有這部片子,才能讓人在認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餘,還能從中得到生活的激勵及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而不僅僅是悲愴和痛苦。

  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準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篇二:《入殮師》觀後感】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彷彿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而存在的,儘管他深深的'愛著大提琴,儘管他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但是有什麼關係呢?一切都是定數,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麼都躲不掉。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而後者多麼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臺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著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後的歸宿。而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並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示著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麼關係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並不意味著結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終結,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著。

  其實,人生於自然死後亦迴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註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裡埋藏著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裡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人生’這門藝術,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走了的路已經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後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麵前,那些事情還有什麼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塗,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著他,滿臉淚水,守著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澱下來,一切消散了。

  【篇三:《入殮師》觀後感】

  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儘管感到內心深處有些壓抑,有些無奈,聯想到早逝的母親更是感到無比痛心絕望,但是,內心深處也很震撼。剛看到電影名字時我有些不想看,總預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後,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外,更多的是對人生與死的態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單程車票,看完了今生的風景,透過一扇門,進入死亡,又開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風景。電影中把去世的人稱為往生者,是曾經生活過的人的意思嗎?這部電影曾獲得2009年最佳外語片獎,電影所詮釋的對生死的理解震撼活著的人。人活著應該有尊嚴,死時也應該有尊嚴。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或早或晚進入另一扇門,所以我們對往生者也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因為我們也希望這樣被對待。每個人都會有“送人”與“被送”的時候,這是一個關於“人”的最普通不過的主題,可是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友情、親情、愛情、工作尊嚴,讓我們感動。

  我又聯想到3月12日發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國民的民族素質充分彰顯,讓我敬佩。這是否和這部電影中詮釋出的生死觀高度一致呢?他們面對大災大難的鎮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義、人生該如何度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生與死?可能瞬間我們就會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時發生的海嘯把幾座城市瞬間變成澤國一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個國家地震頻仍。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

  出生在這個國家的人意志應該很堅強,因為隨時面臨死亡。消極的人們,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懼、無奈、無助中;堅強的人們,每天坦然面對,從容過好每一時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歷經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終化為塵埃。我們生活在許多可能的意外中,我們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態度去對待。有位作家說:人的一生,總體而言是很悲觀的,因為終歸一死,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應該過好每一個細節,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樂觀的。哪些細節是重要的、哪些細節是可以忽略的,靠我們自己把握。

  【篇四:《入殮師》觀後感】

  兩節課看完了日本電影《入殮師》,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入殮師從剛開始工作一直到成為職業入殮師的心理歷程,從這部影片裡可以看出很多與心理人類學有關的知識。

  首先,男主人公入殮師,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們,在一開始對入殮師這一行業抱有極端的反感,他們認為這一行業常常與死人為伴,工作的性質便是接觸死人。按照世俗觀點,這是晦氣的,骯髒的,低賤的工作。因此男主人公在從事這項工作之後,他的妻子回了孃家,他的朋友不再樂意和他打招呼。但是到後來,由於男主人公的執著和努力,人們逐漸發覺入殮並非是低賤的。因為人死之後並不意味著就變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從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從容安穩的休息。所以,在一個人逝去後為他打點裝扮是為了讓他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從而使一個人有著完整的一生,其實這在實質上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其次,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一個人待人處世的點滴行為大多是由自己內心情感所造成的。一個人從心理上對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賞,那麼表現於外的必然是禮貌尊敬的行為舉止,反之則表現出藐視的行為。所以,要想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是改變他人對某事的看法,首先就要調整心理。而具體來說,調整心理也就是調整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也就是人性之根。

  最後,從片中可以發現,日本是一個很講禮儀的國度。人們內心之間的相互尊敬,表之於外便是禮儀,而反過來,禮儀也可以促進人們內心生起敬重之心。因為歷史的原因我不喜歡日本人。然而《入殮師》這部電影所表現出的真實的人性,以及日本民族孕育著的一種精神和文化,讓我感動。

  對於死亡的恐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影片《入殮師》告訴我們死亡也可以如此的美麗動人。相信看過影片的人會對死亡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希望沒看過的朋友都能看看這部不可多得的影片。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準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篇五:《入殮師》觀後感】

  不久前我在電視裡看到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宣傳廣告,短短几個畫面就把我給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裡惦記著。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網上找到《入殮師》,一個人沉浸在裡面,體驗了一次莊嚴而美麗的“死亡之旅”。

  因樂團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在家,還欠下鉅額債務。為緩解經濟壓力,他接受了“入殮師”這樣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漸擺脫了最初的牴觸和厭惡,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莊嚴美麗、感受到生命的尊貴、感受到親情的深厚,於是他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鄰舍對入殮師這種職業依然不能放下偏見,在普世歡騰的聖誕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離開,留他孤身一人,他為兩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曲,——為了神聖的聖誕夜。不久以後,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懷有身孕,為使孩子能夠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成長,她請他放棄這份工作。這時候,突然傳來鄰家老太逝世的訊息。老太的離世成為一個轉折點,妻子和朋友在送別現場親歷了入殮師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莊嚴和美麗,他們為之灑淚,並且拋下曾經的偏見,完全接納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節是以入殮師這位“生者”為線的主敘事脈絡,此外還有一條以“死者”為線的次敘事脈絡,兩條脈絡在鄰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親的死亡中合而為一。死者一線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畫面。小林所經歷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單老者,淒涼地死去,半月以後才被發現;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女兒讀中學,丈夫似乎對她沒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殮師的莊嚴送別喚醒了他的愛情;還有渴望成為女人的男人,最後以女人的面目離去,那一刻,父親認識到,他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師的祈禱中飛向天父懷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後輩們忍住悲傷笑著送她離去;有缺乏關愛和家教、與男友出外飆車而在車禍中喪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為她的離去而歸咎彼此;有鄰家老太,為了鄰居的緣故盡心盡力地經營一家並不盈利的浴池,兒子怪罪她並與她疏遠,在臨終送別那一刻,死亡的莊嚴美麗喚醒了他的兒子情分,他失聲痛哭;最後是小林大悟的父親。父親在小林6歲時拋家棄子與情人遠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雖然他並不承認。當他聽到父親逝世的訊息,他拒絕為父親辦理喪葬,最後在同事和妻子的規勸之下,他去了,並且為他做了臨終送行。起初看到父親的面孔,他只覺陌生,等他發現父親緊緊攥在手裡的石頭,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他的心立即為之觸動,那一刻,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看到了一張父親的面孔。

  死亡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彷彿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談死亡,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入殮師》說:“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它把死亡看作從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殮師的工作是送死者啟程,並且賦予他們最後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於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啟示的聖經為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後人的肉身還要經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殮師》中也是一個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極度鬱悶之時來到河邊,凝神望著兩條嬉戲的魚兒,感嘆說:“多奇怪呀,明知總要死去,為什麼還要這樣拼命呢?”後來,他在父親房間看到父親的遺物,說了一句:“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呢?最後只留下一隻箱子。”《入殮師》提出了問題,並沒有給出解答。或許他們認為,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總要活著,有尊嚴地活著。我想,擁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裡其實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們是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沒有任何明確的永恆的盼望,只是悲壯地活著。

  所以,《入殮師》對於生死的解說並不高明,它的動人之處在於,以敬畏賦予死亡以尊貴,以美麗恢復死者以尊嚴。它所給予觀眾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喚醒沉睡的親情,再有就是作為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呈現給觀眾。總的來說,《入殮師》還是配得奧斯卡獎美譽的。

【入殮師觀後感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