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行業>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一)

  淺談品牌資產管理

  摘要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品牌資產價值在諸如企業兼併、投資融資等經濟活動中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品牌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反映了企業發展的潛力,決定了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如何合理量化品牌的價值,成為急待解決的一個課題。品牌價值內涵和構成的複雜性及近似抽象性,導致評估方法多元化和評估結果差異化。現有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方法中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問題是導致品牌評估實踐不夠規範的主要原因。

  本文對品牌資產概念進行系統的回顧和研究,可以使目前支離破碎的各種品牌資產概念更加系統化,使品牌資產的概念得以正確理解和深化,併為品牌資產評估提供基礎。對主要的幾種品牌資產評估的方法進行分類,規範其使用依據與方法。對比較有代表性的品牌資產評估方法進行介紹和評析,並重點研究了市場/顧客影響力評估法。透過對品牌資產管理的研究和對品牌資產的思考--案例分析,得出了幾點啟示。


  關鍵詞:品牌資產;品牌資產管理;品牌資產測量;品牌資產評估

  1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競爭的加劇。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更多地集中在品牌競爭上。品牌能夠為企業、為消費者帶來價值。如何衡量這一價值,成為理論介面對的一個問題。品牌資產作為一種測量品牌價值的工具被提出後,眾多的學者投入到品牌資產的研究中。品牌資產也因此成為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最流行和最有潛在價值的營銷概念之一。

  “品牌資產”一詞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首先得到美國廣告界的廣泛使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此後,品牌資產一度成為市場研究最為熱門的主題,並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高峰。國內符國群、範秀成、盧泰宏,趙平等著名學者對該時期的成果進行了整理、運用和發展。符國群(1999)認為品牌資產是附於品牌之上,能夠在未來為企業帶來額外收益的顧客關係;於春玲和趙平(2003)認為品牌資產是“消費者對企業營銷活動在認知、情感、行為意向、行為方面的差別化反應”;張傳忠(2002)認為品牌資產能夠給顧客和企業帶來不同於產品的特別價值或利益;黃合水、彭聃齡(2002)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對品牌資產進行定義,認為品牌資產是在品牌名字的基礎上經過營銷活動和消費者產品購買、使用經驗的共同作用形成的。總的來看,我們對國外品牌資產研究的最新進展關注還有待深入。進人21世紀以後,國外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並沒有減弱。

  Berry(2000)認為品牌資產是由品牌認知和品牌含義構成的,但是會受到外部品牌溝通的影響。汪福俊、陳懷超(2007)從顧客的心理能級出發提出品牌資產是由品牌認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譽度、品牌聯想度、品牌忠誠度構成。衛海英、王貴明(2003)從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資產首要的構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顧客價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創新能力和市場執行能力。王海忠等(2006)提出基於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由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質認知、品牌共鳴四部分構成。

  1.2 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品牌資產是品牌管理領域中一個認識未完全統一的重大問題,其概念的運用比較雜亂。對品牌資產進行深刻的分析與總結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1)對品牌資產概念進行系統的回顧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目前支離破碎的各種品牌資產概念更加系統化,使品牌資產的概念得以正確理解和深化,併為品牌資產評估提供基礎;

  (2)對主要的幾種品牌資產評估的方法進行分類,規範其使用依據與方法。

  1.3 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對品牌資產進行深刻的分析與總結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引發營銷人員對於品牌管理的興趣和研究人員對於品牌研究的重視;

  (2)有利於企業估算其產品或服務冠上品牌後所產生的額外收益,增加額外的現金流,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

  (3)透過本文的描述,國內企業在實行品牌戰略和進行品牌資產評估的時候可以有所借鑑,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注重的方面。

  2 品牌資產理論的研究

  2.1 品牌資產概念概述

  品牌資產(Brand Equity)這一概念是個舶來品。因此,在剖析品牌資產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說明其中文翻譯用語以及其英文原意。在國外,除了Brand Equity外,還存在著一個與Brand Equity相近的概念———Brand Asset。有人把Brand Equity譯為“品牌權益”,卻將Brand Asset譯為“品牌資產”,但Brand Asset是一個基於會計學的財務概念,保留著較強烈的財務意義色彩,將其理解為“品牌財產”似乎更貼切。“品牌財產”(Brand Asset)一詞較早使用、含義較窄,在西方有關文獻中已越來越為Brand Equity所替代。而國內有學者把Brand Equity譯作“品牌權益”(範秀成,2000)也並不貼切,“品牌權益”從字面上看則較強調自我利益為中心,並不符合品牌資產理論的概念內涵,沒有體現品牌的實質是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難以用於品牌具體管理。將Brand Equity譯為“品牌資產”(不主張“品牌資產”與Brand Asset對應)是較為合適的:

  (1)體現了品牌的財務價值;

  (2)體現了品牌是會成長增值的;

  (3)強調了品牌管理者的責任,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處理好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才能使品牌增值。

  為了對“品牌資產”有一個更好的理解,首先來了解一下“品牌資產”(Brand Equity)的本義,即字面上的含義。根據韋氏詞典,“Equity”被定義為“1.公平,公正;2.資產淨值或股東權益;3.在法律上,象徵著一種對等的原則”。從這些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Equity兩個主要的含義,第一,強調淨值或殘值;第二,公平。公平很顯然並非我們所關心的“Equity”的定義。同樣在韋氏詞典中,“Brand”則被定義為“1。在盒子、桶等包裝外的標誌,主要是用來描述產品的名字或內容;2.獨特的東西”。因此,“Brand”主要是指生產商用來區別其產品的名字、標誌或者設計,“Brand”應該具有獨具體操作使用“品牌資產”這一概念時,不同的使用者仍然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從而導致“品牌資產”形成不同的定義。因為品牌本身雖然是有形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服務在本質上卻是無形的,因此品牌資產仍應歸入“無形資產”一類中(Cobb-Walgren,Rube, Donthu1995)。Dyson,Farr和Hollis(1996)在給“品牌資產”定義時曾說:“我們必須有一種方式把品牌這種無形的東西與從品牌獲得的收益相聯結起來”,他們認為“當市場上交易(買或賣)發生時,這種聯結便得以實現”。對這種把“品牌”與“收益”相聯結的方式的討論便形成了品牌資產的種種概念模型。歸納起來,品牌資產定義主要存在著三種概念模型:財務會計概念模型、基於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於品牌———消費者關係的概念模型。

  2.1.1 基於企業從財務角度進行品牌資產的定義

  財務會計概念模型主要著眼於對公司品牌提供一個可衡量的價值指標。這種概念模型認為品牌資產本質上是一種無形資產,因此必須為這種無形資產提供一個財務價值。這種概念模型認為一個強勢品牌是非常有價值的,應該被視為具有巨大價值的可交易資產。英國Interbrand執行董事Paul Stobart是該概念模型的典型代表,他曾認為:“關於品牌的一個重要問題不是如何建立、營銷,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們的成功以及在財務上的價值。”

  這種概念模型的產生背景是:公司必須對股東負責,一家規範的企業必須在一定的時期內向股東報告其所有資產的價值,包括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價值。因此如果不給每一個品牌賦予貨幣價值,公司管理人員及公司股東就無法知道其公司的真正總價值,甚至會導致價值的低估,從而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在收購或兼併行動中,就更需要知道品牌的價值。(Cobb-Walgren, Ruble, Donthu, 1995)。品牌資產的財務會計模型有許多品牌資產的評估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狹義的完全財務意義方法;另一類是在財務評估基礎上再考慮使用非財務因素進行調整的更為廣義的財務評估方法。現在全世界比較著名的品牌評估機構Interbrand和Financial World以及我國北京的名牌資產評估事務所所使用的品牌資產評估方法都是建立在財務會計概念模型基礎上。

  由此,品牌資產的財務會計概念模型主要可用於以下目的:(1)向企業的投資者或股東提交財務報告,說明企業經營績效;(2)便於企業資金募集;(3)幫助企業制定併購決策。財務會計概念模型把品牌資產貨幣價值化。迎合了公司財務人員把品牌作為資本進行運作的需要。但是這一概念模型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1)最大不足是過於關心股東的利益,集中於短期利益,很可能導致公司短期利益最大化,從而犧牲品牌的長期增長;(2)過於簡單化和片面化,因為品牌資產的內容十分豐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財務價值指標所能概括的;(3)會計財務概念模型對於品牌管理沒有任何幫助,它只能提供品牌的一個總體績效指標,但卻沒有明確品牌資產的內部執行機制。

  2.1.2 基於市場的品牌力對品牌資產的定義

  基於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認為一個強勢的品牌應該具有強勁的品牌力,在市場上是可以迅速成長的,從而把品牌資產與品牌成長戰略相聯絡起來(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這種概念模型認為,財務的方法只是在考慮品牌收購或兼併時才很重要,只應是評估品牌價值的第二位的指標,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著眼於未來的成長。品牌資產的大小應體現在品牌自身的成長與擴張能力上,例如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能力是體現品牌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如Aaker (1996)與Keller (1990)所指出的,現在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引入一個全新品牌的成本要比品牌延伸的啟動成本高得多,而且失敗的機率也要高,因此品牌延伸已為絕大多數企業所使用。而品牌延伸可以把現有品牌資產中的貢獻因素也向新的產品實現延伸,這些因素包括:品牌名稱;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對現有品牌的忠誠度;現有產品與延伸產品之間的適應性;品牌形象等等(Barwise 1993,Aaker&Keller 1990)。

  基於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順應品牌的不斷擴張和成長而提出的,該模型與財務會計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於,財務會計概念模型著眼於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於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則轉移到品牌的長遠發展潛力(Barwise,1993)。該模型中的學者開始比較深入地研究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並第一次把品牌資產與消費者態度、品牌忠誠度、消費者行為等指標聯絡起來(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 1995)。

  Pitta和Katsanis是把品牌資產純粹作為長期計劃工具的主要提倡者,他們在1995年曾經提出了一項《九十年代品牌資產管理計劃》,論述了品牌管理人員應該把重心從短期目標轉移到長期目標。該計劃分為4步:第一步是Brand-Picture,即一個企業首先必須建立一個品牌藍圖,勾勒一個品牌的5年發展戰略;第二步是Brand-Persona,企業應該從消費者角度來評估品牌的現狀,並發現和識別品牌戰略目標(第一步)與品牌發展現狀(第二步)之間的差距;第三步是Brand-Life,為了縮小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間的差距,必須對品牌原有的策略進行調整,制定品牌生存策略;第四步是Brand-Initiative,評估品牌所有的收益。該項計劃重點強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以及如何制定公司的營銷戰略以體現消費者的觀點。

  2.1.3 基於消費者與品牌資產關係的定義

  基於品牌——消費者關係的概念模型儘管也開始注意到消費者與品牌資產的關係,但是該模型主要重心還是在於品牌的長期成長及計劃。迄今為止,絕大部分學者都是從消費者角度來定義品牌資產。他們意識到:如果品牌對於消費者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價值),那麼它對於投資者、生產商或零售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Cobb-Walgren,Ruble,Donthu 1995)。因此品牌資產的核心便成為如何為消費者建立品牌的內涵(Keller 1993,Blackston 1995)。Pokorny(1995)認為,消費者看待品牌資產的關鍵首先在於建立一個持久的積極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實上是一個品牌本身或生產品牌的企業的個性體現,消費者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其對品牌或企業的感覺和認識。

  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則認為長期顧客忠誠度關鍵在於讓消費者瞭解品牌,讓消費者掌握更多品牌知識。消費者對品牌知識的瞭解可以分幾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認為品牌知名度又分為品牌認知和品牌回憶,品牌形象又可分為態度的和行為的;如果建立一個好的品牌聯想,消費者就可以建立一個積極的品牌態度。品牌能夠越多地滿足消費者,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就越積極,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識可以進入消費者的腦海。一旦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識,品牌管理者就要確定品牌的核心利益——即品牌能夠滿足消費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Dyson,Farr與Hollis也提出了一個Brand-Dynamics Pyramid模型,他們認為,首先,一個品牌必須擁有提示前知名度;其次,必須建立與消費者需求的聯絡,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核心需要;第三,品牌的產品功能和績效必須達到消費者的要求;第四,品牌必須表現出相對於競爭對手獨特的優勢,與競爭對手相區別。在最後一個階段,品牌必須與其最終消費者建立某種情感聯結。只有知道品牌處於金字塔的哪一位置,品牌經理才能制定適宜的戰略和策略來維持或提高顧客忠誠度。Aaker在綜合前人的基礎上,又提煉出品牌資產的“五星”概念模型,即認為品牌資產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質量、品牌忠誠度以及其它品牌專有資產5部分所組成。這一基於品牌消費者關係的品牌資產概念模型把品牌資產的組成模組化,有利於品牌資產的管理。

  2.1.4 品牌資產概念在我國的使用以及出現的問題

  品牌資產的概念影響到我國是在90年代初。當時《經濟日報》舉行“中國馳名商標”評選活動,以及後來比較有影響的北京名牌資產評估事務所借鑑Financial World公司方法,從1995年開始每年開始釋出和提供《中國品牌價值研究報告》,都表明品牌資產已開始為中國企業所重視。然而品牌資產的概念引入我國後,由於對該概念缺乏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在使用過程中更是出現了種種混亂與問題。具體表現在:(1)品牌資產評估方法的不統一。由於對於品牌資產概念理解的不統一,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種權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品估方法。(2)使用品牌資產概念的動機複雜。品牌資產概念的誕生主要是為了便於企業更好地瞭解企業品牌的價值和更好地管理品牌。然而中國企業使用品牌資產的動機卻十分複雜,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企業或品牌資產評估公司為利益所驅動,所釋出的品牌資產評估報告具有較強烈的商業色彩,缺乏其應有的中立性和客觀性。而這種非中立或客觀的評估甚至會激化企業之間的矛盾,並最終導致對品牌資產評估的反感。(3)短期利益導向。現在中國許多國內企業對於品牌資產概念的使用都僅僅著眼於品牌財務價值的評估或者只關心品牌的知名度,但很少企業把品牌資產的概念真正用於品牌與消費者關係的管理,著眼於品牌價值的長期增長。中國品牌資產概念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以上種種問題的根源是品牌資產概念的不統一。

  2.2 品牌資產維度的研究

  相關學者在對品牌資產的概念進行界定的同時,對品牌資產維度也進行了界定。主要學者及其相關模型有:Aaker的模型(1991)認為品牌資產的維度是由品牌忠誠、品牌意識、可見質量、品牌聯想和其他品牌資產等五個維度組成。Keller(1996)強調品牌資產有兩個維度:品牌知識和品牌反應。品牌知識包括了品牌認同和品牌的回想率;品牌反應是顧客對品牌的感知,這種感知由顧客記憶中的聯想來反映。Srivasta。和Shixker認為品牌資產包括品牌力量和品牌價值兩個維度。品牌力量是指購買品牌的顧客、渠道成員及母公司產生的一組聯想和行為,它使得品牌能夠獲取持續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品牌價值是指藉助戰略和戰術性行動提升品牌力量的管理能力的財務結果,從而提供更多的當前和未來利潤並降低風險。Berry(2000)認為品牌資產是由品牌認知和品牌含義構成的,但是會受到外部品牌溝通的影響。汪福俊、陳懷超(2007)從顧客的心理能級出發提出品牌資產是由品牌認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譽度、品牌聯想度、品牌忠誠度構成。衛海英、王貴明(2003)從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資產首要的構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顧客價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創新能力和市場執行能力。王海忠等(2006)提出基於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由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質認知、品牌共鳴四維構成。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二)

  營銷渠道的建立首先是選擇渠道成員,然後是爭取渠道成員,而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是根據渠道成員由短期利潤、預期利潤和風險計算期望利潤,並根據人的有限理性、資訊不對稱與不充分的原理影響他們的決策。而對營銷渠道進行管理和控制的目標是爭取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援、掌握渠道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儘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另外要透過對營銷渠道的設計和改進以加強對營銷渠道的控制,即對原來的渠道成員的地位和作用進行調整。

  關鍵詞:營銷渠道中間商期望利潤有限理性主動權

  營銷渠道是一個製造商的產品流向消費者的渠道,製造商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對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個製造商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企業的貿易權和分銷權的取得,營銷渠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在營銷渠道的設計既定的情況下,對營銷渠道的建立與控制

  (一)建立營銷渠道

  (1)渠道成員的選擇

  選擇渠道成員應該有一定的標準:如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對顧客的服務水平、其下游客戶的數量以及發展潛力等。

  (2)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

  1)計算期望利潤

  良好的中間商是各大製造商爭取的目標,他們一般正經營著某些競爭性品牌的產品。中間商是否經營一種產品主要考慮期望利潤的大小,而期望利潤又由以下因素決定: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

  短期利潤:主要指經營該產品的毛利,毛利=單位商品的差價×銷量。一般來說,製造商剛開始經營目標市場渠道時,必須要給中間商以高的差價,因為這時的銷量是不確定的。日後,隨著銷量的上升,可以逐漸降低單位商品的差價。

  預期利潤:當期的利潤並不是中間商決定是否加入渠道的唯一因素。中間商還要考慮製造商未來的發展狀況,即自己若成為該製造商的渠道成員後的預期利潤的大小。如果中間商認為未來會有大的銷量或高的利潤,即使短期利潤不高,他也可能會考慮加入。

  風險:這也是中間商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利潤高,但風險高,中間商不一定加入。利潤低,但風險低,中間商也有可能加入。

  因此,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公式:期望利潤=f(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短期利潤、預期利潤與期望利潤正相關,風險與其負相關。

  2)影響期望利潤的各因素分析

  短期利潤:中間商計算短期利潤時主要考慮差價的大小。差價的大小主要由製造商來制定,但應由如下幾個因素所決定:A、競爭對手的價差:一般不能低於競爭對手的價差。B、可能的銷量:而可能的銷量又要受競爭品的銷量,與競爭產品相比之下的優缺點,包括產品、價格、促銷、分銷,以及中間商所瞭解的該產品在其他地方的銷量、中間商對銷售該產品的信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的銷量大,其價差可以小。製造商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差價。

  預期利潤:預期利潤是建立在製造商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他產品或該產品在其他市場的盈利能力、對中間商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信譽以及其業務代表的風貌、業務發展前景等基礎之上。當然,預期利潤的大小還與中間商的自身條件有關。

  風險:風險要去降低。風險有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市場風險,一方面是製造商政策風險和信譽風險。市場風險是指這種產品的盈利如何,是否存在產品向下遊客戶或消費者傳遞時的阻塞。製造商的政策風險是指製造商促分銷政策的設計是否有利於減少市場風險,如飲料製造商怎樣處理即期品,如何處理品種不適銷對路問題。若承諾可以調換貨,則無疑降低了客戶的風險。製造商的信譽風險是指製造商對中間商的政策承諾能否兌現。市場風險不是由單個製造商所能決定的,而製造商的信譽風險和政策風險卻是由其自身決定的。

  (3)爭取渠道成員的方法

  由以上可知,中間商要根據製造商和市場其他方面的資訊進行決策,而這些資訊又有很多是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提供的。根據人的有限理性、資訊不充分和不對稱的原理,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要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宣傳以上各種有利於中間商加入銷售渠道的各種資訊,影響中間商的決策,促使其加入營銷渠道。

  (二)對營銷渠道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渠道控制的目標應是: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援,在渠道控制中擁有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儘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

  溝通:是指製造商的業務代表或其他成員要經常對中間商特別是對直接供貨的中間商拜訪。很多大製造商的成功的一個經驗就是定期拜訪中間商,其作用之一是加深了私人感情、中間商與製造商的感情,作用之二是使中間商對製造商的政策更為理解,減少對一些問題的分歧,並透過中間商瞭解市場資訊,作用之三是對中間商進行業務指導,作用之四就是增大中間商進入其他製造商銷售渠道的壁壘。中國是一個受儒教影響很深的國家,普通人對人情看得較重,製造商與中間商保持良好的關係、業務代表與中間商的良好的私人關係,有助於在業務方面的合作與支援。但是業務代表又不可能與中間商保持太密切的關係,否則要損害製造商的計劃執行與利益,這也是應該注意的.。而我國的中間商大都由個體戶發展而來,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管理水平比較落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他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大製造商有這一方面的優勢,可讓業務代表不斷對其進行輔導,運用專家力量增強對其影響力和控制力。

  利潤控制:利潤取決於銷量和差價,並且與這兩項正相關。若該中間商加入該銷售渠道時,當時既沒有社會平均利潤率又沒有高的預期利潤,那麼它就會有怨言,長期下去有可能會選擇退出渠道。因此最重要的應是想辦法擴大其銷量。而銷量小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間商重視程度不夠即營銷資源投向別的產品,還有可能是經營不得法,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信心。對此一般有兩類辦法,一類是製造商幫助其分銷產品,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發展下游客戶,另一類就是動員中間商的銷售積極性和提高其銷售能力,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制定分銷方案等等。

  庫存控制和促銷方案控制:一箇中間商一般經營很多品牌的產品,其把資金投入某製造商產品的水平,反映了其對該製造商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程度。而反映資金投入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庫存的大小,增大其庫存,就會促使其把更多的資源投入本製造商的產品,而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促使其擴大銷售量,另一方面增大其退出該營銷渠道或加入競爭廠商的營銷渠道的壁壘。而庫存的多少又與促銷方案、銷售季節、中間商的庫存成本等因素有關。促銷方案力度大、市場銷售旺季、中間商的庫存成本低都會促使其擴大庫存,而其中促銷方案力度的大小是主要的。促銷方案力度大,中間商銷售積極性高,就會使商品週轉較快,在新的促銷方案的作用下,又會使其更加增大其庫存,這樣週而復始,就會使該中間商的庫存越來越大。當然,如果處於市場淡季,應儘量減少中間商的庫存,因為這時商品週轉慢,庫存成本很高,不利於發展製造商與中間商的關係。但是如果製造商為中間商較大的庫存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時增大其庫存又是可行的。如雀巢製造商在入冬之前,就把大量的庫存轉向經銷商,但是這個時候的進貨價格特別低,另外還給予其他方面的優惠。總之,對庫存的適當控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間商,但是要以儘量不損害中間商利益為前提。

  掌握儘量多的下游中間商甚至於零售商:目前中國的法律不健全,透過合同契約根本無法約束中間商,因此製造商若想爭取主動,必須掌握愈來愈多的下游中間商,以及未來的可替代該中間商的其他多箇中間商,這樣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對其更換,而不會受其制約。因為渠道越長,可控性越差,如大的中間商對製造商的一些促銷資源發放不到位,政策執行時有折扣等,且向製造商索要的代價越高,同時有可能改旗易幟,加入競爭對手的渠道。如果掌握下游中間商,若該中間商對製造商的合作與支援達不到要求,由於下游中間商都是該中間商的客戶,是該中間商的利潤之源,同時製造商又掌握了其他的可替代的中間商,那麼從中選擇一個可替代的中間商就很容易。因此,一方面掌握下游中間商,另一方面掌握可替代的其他中間商,就會在渠道管理和控制上佔有主動地位。而掌握下游中間商的方法主要靠該中間商的市場開發,當然製造商也可以去自主開發,而對可替代的中間商當然要靠製造商的開發。

  當然,對渠道成員進行控制的方法還有很多,其中有一種就是對中間商的負激勵,如果中間商達不到對製造商的合作與支援要求,製造商可提出如中止合作、延遲發貨、減少折扣等,但本人認為這些手段一般不能使用,因為其負作用極大,甚至於使日後的合作破裂,根本達不到製造商的要求。

  二、為達到對營銷渠道管理和控制的目的,還要根據市場條件和製造商市場地位的變化,對營銷渠道不斷進行合理的設計和改進,爭取渠道主動權和控制權。

  隨著時間的變化,製造商的市場地位以及市場條件都會發生變化,適應這些變化,就必須對營銷渠道進行合理的改進和設計,達到對中間商管理和控制的目的。作為一個製造商,它理想的情況應是爭取在與渠道成員的談判中,自身地位上升,而中間商的地位下降。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平等的,平等只不過是一種暫時或表面的現象。一般製造商剛進入一個目標市場進行銷售時,主要依靠當地經銷商的力量去銷售,隨著市場佔有率的不斷提高,該經銷商感覺自身地位的不斷提高,就有可能達不到與製造商合作與支援的要求。而這時如果該製造商透過該經銷商掌握了眾多的下游中間商或由於商品的品牌力的提升吸引更多的各級中間商加入銷售渠道,就可以縮短營銷渠道或建立多級營銷渠道。如頂新集團頂津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從1998年開始,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對營銷渠道進行數次改進和設計,最後牢牢的掌握了渠道控制權,並奠定了在飲料業中的競爭地位。即先是搞經銷制,即建立製造商→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三級渠道,後又搞二級渠道即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以後又搞多渠道,即二級渠道與三級渠道、零級渠道並存。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三)

  一、企業工商管理的現狀及概述

  1.1工商管理的水平

  在市場不斷的發展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在企業管理質量之間的問題,也就存在本質上的問題,在企業管理的綜合水平也就難以評比。在目前我國的管理水平上出現很多的的漏洞,在企業的目標不明確,管理理念落後,管理機制比較僵硬,生產後動沒有開放,這些都是現在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的關鍵。然而這些問題也就是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也嚴重影響的企業生產運作,也導致企業不能更好地發展。

  1.2企業在管理模式

  在企業管理模式上很多企業都採用了零庫存的策略,對企業本身經營模式的需求沒有深入瞭解,沒有很好的結合企業本身市場的有機結合。如果企業的每個部門只注重自己部門的發展,那麼在企業中也就不能和好的發展,生產的產品也就在一定程度尚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也就會使生產的產品積累在庫,這也就是沒有掌握市場的經濟的發展前提條件,這對企業是非常不利。

  1.3工商管理的目標

  很多企業在工商管理中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一為的追求高額的利潤,對企業的全面發展沒有加以重視。更多的企業越來越願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注重合理利用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除此之外,企業對企業員工的職業生涯的規劃、人生意義的實現更加關注。

  1.4企業工商管理的國際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工商管理也就存在地域性的束縛,在這些問題下也就一步步的將地域性的差異逐漸減弱。這要求管理者在考慮環境因素的同時,也要適時地調整企業的經營模式、產品結構、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國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國際化意識嚴重欠缺。

  二、工商管理的發展方向的探索

  隨著企業不斷髮展的今天,工商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企業深思的問題,也有很多的企業不斷的呈現創新發展趨勢,對工商企業的發展創新也就進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

  2.1知識的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發展的核心內容,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建立了企業工商管理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管理的發展新方向,同時也是企業生產的動力,這也就是企業的知識管理。這種管理理念也就是對企業管理理念的完善,把之前的企業管理以營利為目的,轉變為現在的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平臺。從之前的控制經營生產到現在的自由生產,這也就發展企業經濟的再生,同時也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知識管理也就增加企業之間的協作能力,也增加了企業之間的交流,給現在的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把企業之間的競爭增加了,這種競爭也就是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

  2.2模糊經營管理模式的發展

  隨著電腦技術的到來,企業工商管理在現在的市場中也就存在經營管理的模糊,很多的企業進入市場導致開發商、經營商和零售商變得模糊,這是很多企業也就開始及時生產和零庫存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進行管理,也就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企業經濟的運轉,這也就有效的解決了結構經濟的危害,避免了市場經濟的損失。企業應該加大學習力度,對企業工商管理的理念進行研究,讓企業管理走在最前沿,這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2.3工商管理制度的規範

  我國企業發展的前提就是企業人才,在每個企業中主要就是人才的培養和制度的人性化,這樣也就是對企業發展打下紮實基礎,所以人才是企業的原動力。在對企業人員管理方面也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制度,對企業的發展制定各項管理要求,保證企業各個工作有序的進行。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管理,很多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經濟利益為前提進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進而導致大量人才的流失,著不利於企業的發展。為了在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企業的發展,需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在企業管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出人性化,體現企業對員工的關懷,促使企業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三、結束語

  本文在對企業管理的基礎的講述上,進行分析我國工商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繼而分析了我國企業工商管理的發展趨勢。論文認為知識管理成為企業核心管理內容,模糊經營管理模式會受到很多企業的歡迎,企業價值將更為多樣,企業經營管理將呈現國際化的特點,學習型企業將大量出現。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