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的沉思散文詩歌

端午節的沉思散文詩歌

端午節的沉思散文詩歌

  自懷石投江之後,屈原便一直為人們傳誦至今。人們專設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並且延續兩千多年,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心和疾惡如仇,潔身自好的品格,贏得了後人對他的永世敬仰!

  不難想象,作為一個“竭忠盡智,正道而行”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被謗直至被貶,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樑,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力迴天,這該有多麼痛苦!在極度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恆的解脫,以死來保持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動敬仰之餘,我常常會產生一些疑問。

  死,固然不失為一條保持清白,抗爭邪惡的途徑,但這未免夾雜著一絲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理想破滅,處於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選擇嗎?

  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令人嘆畏。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鬥志,不更令人敬仰嗎?

  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人生怎麼可能沒有幻滅?一旦遇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脫,不是顯得太消極了嗎?

  文天祥出使元營,被擄至北,“分當引決”,終於還是“隱忍而行”。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將以有為也”。正是這個信念,戰勝了他求死的念頭,支援著他堅持鬥爭,直至最後。

  我認為,有些時候,活著比求死更艱難更偉大。我敬仰以身殉國的志士;但是,那些面對覆滅毫不退避,寧肯讓災難毀滅自己也決不肯以死來逃避災難的'人,不是更讓人崇敬嗎?屈原不應該選擇死!

  屈原之死,對國家也是有害而無益的。在強秦滅楚之際,選擇死自然可以從此不再為破碎的山河而五內俱焚,自然可以求得永恆的寧靜,然而淪亡的民族怎麼辦?侵略者鐵蹄之下的國土怎麼辦?國難當頭,需要正直賢能志士挺身而出,來拯救國家,屈原當然是最適合的人選。他理應振臂一呼,號召人民與侵略者作殊死的搏鬥,哪怕拼個魚死網破,也強於孤零零悽慘慘地自沉而死千百倍!

  而他,屈原,卻選擇了死,這不太令人遺憾了嗎?

  讓我們聽聽當時楚國百姓的誓言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兩相比較,孰高孰下,不是很明顯了嗎?

  倘若屈原能以國家為重,忍受巨大痛苦,以爭取機會重建楚國——這雖然渺茫,但只要他活者,就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並且從漁夫的話中得到一些其他啟發,不在那麼鋒芒畢露以遭人嫉恨。而是努力尋找更加好的策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奮鬥,或許歷史將會有嶄新的一頁也未可知。這,難道不比死更有價值嗎?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要歌頌屈原,但在端午節又將來臨之際,我不由得深深感嘆一句:屈原之死,悲哉!壯哉!惜哉!

【端午節的沉思散文詩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