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逍遙遊》讀後感

《逍遙遊》讀後感

《逍遙遊》讀後感

  莊子內篇,《逍遙遊》為第一。可以說,此篇乃莊子之哲思代表,

  後六篇均可謂發端於此。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神人之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同時透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於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以前說到逍遙,腦海裡總是會浮現出一葉扁舟,白衣飄飄的詩人獨立船頭,吟誦著千古名句。但讀了《逍遙遊》之後才發現,他們都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絕對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詩人,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只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無為、聖人無名,與天道一體,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的,心中無我,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才能潛心學習,不畏險阻,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遙、絕對的自由。 如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莊思想,但要在實際生活中做到逍遙無為還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積極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何不可,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匯入世精神。《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現代社會,人們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汲汲於功名,慼慼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少啟發。

  我曾試想過,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遊於四海之內。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豁然發現,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遊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達到逍遙的境界。 逍遙遊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並超越現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莊子生活在戰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不可能實現,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於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並且《逍遙遊》語言奇特,想象豐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評價說:“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後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魯迅先

  生則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援和推進。所以,要保持一顆逍遙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