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降臨》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楠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講述了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上時所發生的故事。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怎麼描述吧。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降臨》改編自美國當代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語言學取勝的科幻小說,曾榮獲1998年星雲獎。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個設定令人信服,電影同原著一樣,著重構建了第三類接觸的對話體系,這套體系在小說中著筆墨太多。在電影中,它幾乎也佔滿篇幅,然而這一切加法都是服務於做了減法的母女線,給予觀眾對未來部分的遐想。

影片對於外星生物和其語言系統的描述有別於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說中的描繪“看上去就像七條交叉的肢支起的一個桶。呈中心對稱狀,任一條肢都可當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沒有明顯的關節,解剖學者猜它們是由脊椎骨構成的。”;“每邊都有眼睛,每個方向都可稱為‘前方’”。人類將之稱之為“七肢桶”,它們的形象超越了很多電影對於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魚,和人類不同的是,它們沒有深喉系統。儘管也能發聲,但在七肢桶的體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語言”。

女主人公露易絲在與七肢桶的語言接觸中,逐漸發現其語言結構與人類截然不同,它們的語言能同時表現因果。語言和文字是兩套系統文字不像人類文字那樣呈線性時間,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號(小說中是這麼描繪的:“弗萊普和拉斯普貝里會堆砌符號,形成一個大集合,這樣來寫一句句子,這樣形式的書寫讓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沒有前後關係,可以任意閱讀(思維方式也是沒有前因後果,可以任意看到“過去”和“未來”,目的是為完成“過程”)。所以它們能隨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語言表達,更不受線性時間控制,而它們發表的資訊量多少取決於文字的大小。因為在非線性時間中這一切都是平行的。而人類的思維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線性導致的。電影中,那些像水墨畫的文字,加上講求因果,頗具佛家禪意的輪迴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採用了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全片可以視作露易絲寫給女兒漢娜的一封信,不過這封信是先講果再究因,這也是該片故事結構的獨到之處。編劇故意在電影伊始,就用極大的資訊量和快速剪輯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結果,之後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為了完成“過程”。劇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與過程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的線性時間是編劇的伎倆,直到最後一刻,觀眾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環(漢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環)。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關係都安排在精確的情節點上,不像另一部講述宿命論的海因萊因小說改編電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樣笨拙生硬的拼湊。

在露易絲研究七肢桶的語言體系時,編劇也在一步步鋪陳她“學習”到了超越時間的語言,將未來的母女關係碎片化地滲透在她腦中。還沒有意識到非線性敘事的觀眾,可能不會意識到這是未來,會認為這是回憶。露易絲預見了自己的未來,也遇見到女兒短暫的一生,她沒有違抗命運試圖改變未來,因為命運是不可阻擋的(片中,她也說過女兒是“不可阻擋的”)。因為,她所掌握的新語言,讓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樣的思維方式,能同時看到“過去”和“未來”。既然知道了結局,還會去改變未來嗎?完成“過程”才是目的。要知道,七肢桶來地球的目的也是為完成“過程”,它們看得比人類更加長遠。露易絲改變尚將軍看法的那場戲,同樣是先遇見到結果(將軍的解釋和感謝),再透過結果去完成過程(用中文打那個電話)。

劇作上,對於未來(結果)做了留白的減法,因為一切都不用講太透。作為觀眾,也完全可以透過“過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結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環。

綜上所述都是內在,影片外在對於語言系統和鳥蛋飛船的描繪也是引人入勝,那鬼魅的音樂更是推波助瀾,甚至像是七肢桶語言的變奏。初登飛船時的引力戲,也打破了地平線構圖,甚至還極好地運用了Dolly Zoom的變焦拍法,來表現內部空間的縱深透視和炫目。整個美術設定和氣氛烘托極為出色,完美地將小說中的非線性文字(因為看小說感覺根本無法搬上銀幕)用線性的影像表現了出來。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之前就在三聯上看到過關於《你一生的故事》這本小說的介紹,還標記著一定要去看,然而小說還沒看,電影就先看了。當初在網上選倫敦電影節要看什麼片子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是小說的改編,僅僅是衝著科幻去的。然而,在觀影的過程中有85%的時間我的頭皮是麻的。

秉著不劇透的原則,我就隨便瞎寫一下我的感想。寫到哪兒算哪兒。

因為我本身鍾情於軟硬適中的科幻(太軟邏輯站不住也不行,太硬看不懂也不行,就是這麼矯情),這片子簡直太對我的胃口。並且由於家母是學語言學的,所以觀片時有一種自然而然湧上心頭的親切感。也為女性且是文科類學者終於能在外星人降臨地球時起到了這麼決定性的作用感到歡欣鼓舞。並且看到女主的頭銜不是教授而是博士時,很想感謝導演和編劇以及作者給我們這些青年學者了一絲希望:出書並不難,有外星人就行!

雖然沒看小說,但從題目上也能看出來電影肯定把外星人的部分放大了,但總體上保留了小說中女兒主線的邏輯。影片中呈現出的時間軸的穿插所帶來的震撼效果(頭皮發麻)還多要歸功於女主角這張歲月無痕的臉。並不是說她一直看起來很年輕,而是一直看起來不知道多少歲,說她29歲也行,41也有人信。

我喜歡這個電影的另一個重大原因是因為我覺得好的科幻作品們之間的邏輯都是通的。譬如說我在這個科幻作品裡找到了星際穿越裡關於人類怎樣超越自身進化到五維空間的一種解釋。在影片中這個呈圓形的時空裡,一切皆有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就是大黑怪,大黑怪就是我們。這個想法非常的哲學終極,因為它消除了主客體對立。這個世界不存在“他者”了。這也體現在了影片裡全球人民聯起手來不搞分幫分派了。

並且在全球一體化這個非常理想化的橋段裡,《降臨》可謂是獻出了美國影視裡中國形象最溫暖的幾個鏡頭。一開始我還在嘆息這麼好的片子也逃不過扭曲化東方,然而在橙色的未來展望裡中國將軍滿是溫情的雙眼中,我感受到原小說華裔作家所想表達那種東方哲學裡的圓滿被本片導演成功地在熒屏上表達了出來。

電影最後擊中我心的時刻是女主望向未來丈夫的眼神。那是一種知道了人生真相卻仍然滿懷深情的眼神。這不僅是她的力量,也是人類的力量:知道自己終將死去,但仍然努力地生活。“死是生的一部分,而非生的對立”。

這震撼的情節與強大腦洞讓尚處20+的我們看得津津有味,然而對於經歷過相同經歷的觀者來說可能卻又是別一番滋味。如果知道你的孩子會因先天性疾病死去你還會選擇生她/他嗎?明知道你愛人會離開你,你還選擇義無反顧的在一起嗎?女主的勇敢在人性的脆弱面前顯得如此不真實。

影片結束時坐在我左邊的一個男子低聲啜泣,我餘光瞥到他在反覆刪了發發了刪同一條資訊。本來我也是要哭的,但由於我倆坐的太近怕人誤會我就是強忍著沒哭。我本想遞給他個紙巾問一句你沒事兒吧。但找了半天只找到了wasabi家硬不啦嘰的棕色回收紙。在十分尷尬的氣氛中我離場了。他想起了什麼呢?前妻?前夫(我並不是在搞笑...)?逝去的孩子?沒有及時掏出柔軟紙巾的我是沒有機會知道了。

走出影院陽光燦爛,Leicester Square依然一片鬧哄哄的。然而我卻在人群中顯得很迷茫。原本打算開開心心看場電影然後去中超買點凍餃子的我,此刻卻只想給爸爸媽媽還有男朋友【群發】個資訊說一聲:thank you for your secular love. You make me believe I deserve it.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

在很多人慣性的接受史中,科幻電影是喧鬧而熱烈的,它至少應該充斥著大量炫酷的炮火與爆炸的音效,外星人註定邪惡又蠻橫,人類大都無畏而團結,在毫無懸念的勝利之後,最終,男女主角會手牽手奔赴夕陽。

顯然,和那一切熟悉又無聊的設定相比,《降臨》或許會讓普通觀眾產生重大的疑惑。它冰冷、沉鬱、凝重,其實直到最終也未能對情緒進行有效地紓解。它是對於商業意義上“外星人入侵”故事型別的“反動”,卻驕傲地樹立起一種新科幻的標杆。那些不知來由的`外星生命駕駛著隕石般的巨大飛船,懸置於人類的地表,它們並沒有發動攻擊,只是不動聲色。相較於以往故事中炮火連天的屠戮,這恆定與安靜更加攝人魂魄,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靜謐開始氤氳出有關存在的哲學意義。

客觀地講,這部電影的成就一多半來自於那部特德-姜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那個故事有著收斂的篇幅和剋制的語言,卻描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宏大。就如同那部作品的名字一樣,它描述的是一個孩子簡短的一生,從孕育到亡故,以母親的口吻悲憫地講述,但最終,那個稱謂你卻從狹隘的個人延展成對人類的指涉,瞬間,那個故事的意義變得汪洋而鋪張,成為了針對人類的寓言和讖語。 作為一個華裔科學家和作家,特德-姜從骨子裡融化了東方禪意和西方理性之間的界限。他先是講述了一種科幻故事中最堅硬的設定外星文明抵達地球,但卻立即拋棄了一切俗套的後續,用東方禪意中那些不可言說的韻味接管了陣地。

在電影中,外星生物的書面語言是一個個墨圈,如同中國水墨中的閒筆,那一個個恣意又剋制的圓環,看似暈染但實則規整,它代表著情感和理性難以言說的結合,瞬間得以表達一切意義和感覺,但旋即又都消散不見。再沒有什麼視覺形式比這更適合用來表述特德-姜想要表達的一切了。他想拆解人類已有的一切經驗對於語言、溝通、理解以及時間的長久執念。無論語言還是時間,早已成為了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我們使用它們,也陷入它們。我們的思想得以被語言表達,但我們也被語言綁架;我們用時間劃分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我們也在時間中囚禁自己,過去的不可重現,現在的不可逾越,未來的不可妄念。而在突然降臨的外星文明看來,人類的語言和時間觀念都如此奇妙莫名,我們當做全部經驗甚或文明積澱的內容,在他們看來更像是牢籠。它們給人類送來了武器,一種全新的觀念和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式,這或許比任何表面上具備攻擊性的武器都要更有顛覆性。

更多的人理性地、物質地看待我們的世界,這是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之後,自我認識的一種進步,所謂科學是文明的基礎,這被廣泛地認為是一種普遍的共識。但人類的語言,卻並不屬於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它屬於文化,文化中的內容永恆存在微妙的配比,有些部分不可捉摸。而這個世界的運轉卻都要經由語言得以溝通。所以,這個故事首先不可避免地探討了隔絕和溝通。語言學家和物理學家,代表著兩種面向,文化的和科學的,他們的組合基本上代言了人類一切知識的基礎。而語言學家的女性身份更象徵著一個孕育者的角色。

語言學家被選中,是因為以前她幫助美國軍方在中東作戰時擔任過翻譯,軍方的人說,你準確又高效地翻譯了那些語言。她說,然後你們準確又高效地處決了那些人。這是一句嘲諷,卻也成為了整個故事一道隱秘的入口。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和溝通,它原本應該指向和諧相處,但最終,高效而準確的溝通卻指向殺戮與毀滅。那麼,與外星生命的溝通,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

人類想搞清楚,外星生物從哪來,以及目的是什麼。一切都從語言開始。溝透過程卻成為了自說自話。而這個過程之中,在恐慌、不解、戒備的同時,卻也伴隨著某種曼妙的啟蒙。相較於人類所有文字和語言都必須透過表意、表音、象形或者諸如此類的方式承載邏輯和內容,外星人的溝通方式更像直接侵入人們的感官、大腦和夢境。如果說人類和人類溝通,需要一個拾取語言,消化理解的過程,那麼外星文明向人們表達意義時則更像某種幻化。某種程度上說,它們可以直接抵達本質。而在人類看來,這過於高效的過程,無法被有效解碼。誤解與戒備由此而生,由此加深。更反諷的是,對外來侵入者的戒備,反倒進一步推動了不同文明中的人類的自我孤立,相互分裂。那些全球聯動機制,一點點關閉聯結。當孤立與對抗到達峰值,危機也必然來臨。而最終化解這一切的則是互動與溝通。從這個意義上看,特德-姜和導演像個執拗的孩子,在一片陰冷肅殺的氛圍中,仍然保留了某些暖色的核心。

就像外星人顛覆性的語言系統一樣,他們也改變了人類對於時間的認知。它把人類抽離出自己所處的時間節點,讓我們得以俯瞰時間軸,可以回溯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一切是扭曲的、散碎的、可以隨意組合變動的,但絕不必須是線性的。語言學家讓未來的自己,依靠著一句荒腔走板的中文,拯救了人類。

相較於更加大名鼎鼎的諾蘭的《星際穿越》,《降臨》更加綿長深邃,它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想象之上,卻又決然地向哲學領地進發。它拆散了時間,又重組了時間,無論從故事本身的敘述方式上,還是故事所呈現的內容上,都採用了這種非線性的方式。有時,線性意味著清晰;而有時,混沌卻才更接近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德-姜的寫作野心就像那些外星人的語言方式一樣,想甩脫語言文字的邏輯,直接進入本質。閱讀文字會比觀看改編的影像更加明晰地認識到這一點。

從這個角度上看,與其說《降臨》是一個科幻故事,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充滿思辨和童真的哲學講稿。那些外星文明的巨大飛行器,莫名其妙地來臨,又毫無預兆地消散。它們以表面上製造危機的形式,解決了某種人類橫亙在彼此之間的溝通危機,輸送給人類一種嶄新的認識論,然後從此匿跡。那場慶功會上,各國國旗懸掛在一起,最後一面旗幟上印刷著那道墨圈。

它們還會再度降臨嗎?或者,它們是否曾經早已來過,所以,我們才會被塑造成今天的樣子?

【科幻電影降臨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