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失眠的中醫理論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失眠的中醫理論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關於失眠的中醫理論

導語:中醫有關失眠主要有4種理論:陰陽消長論、營衛循行論、心主神明論、腦主神明論雖然臨床上有“腦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爭論,但很、醫家在承認心腦共主神明的同時,往往依據臨床各有所側重,現代關於失眠機理的中醫論述都基於此。以下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整理的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關於失眠的中醫理論,歡迎閱讀參考!

失眠的介紹

專家介紹: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導致睡眠不足。又稱入睡和維持睡眠障礙(DlMS),為各種原因引起入睡困難、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是一種常見病。失眠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又會因為濫用失眠藥物而損傷身體其他方方面面為各種原因引起入睡困難、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淺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臨床以不易入睡、睡後易醒、醒後不能再寐、時寐時醒,或徹夜不寐為其證候特點,並常伴有日間精神不振、反應遲鈍、體倦乏力甚則心煩懊惱,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及工作、學習和生活。歷代醫家認為失眠的病因病機以七情內傷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臟腑不外心、脾、肝、膽、腎,其病機總屬營衛失和,陰陽失調為病之本,或陰虛不能納陽,或陽盛不得入陰。正如《靈樞·大惑論》所云:“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不瞑。”可見,陰陽失和是失眠的關鍵所在。

失眠中醫認識

中醫有關失眠主要有4種理論:陰陽消長論、營衛循行論、心主神明論、腦主神明論雖然臨床上有“腦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爭論,但很、醫家在承認心腦共主神明的同時,往往依據臨床各有所側重,現代關於失眠機理的中醫論述都基於此。

中醫睡眠學說概括陰陽睡眠學說、衛氣執行睡眠學說和神主睡眠學說。以陰陽睡眠學說為總綱領,揭示了睡眠和覺醒的基本原理;衛氣執行睡眠學說是陰陽學說的.具體化,揭示了睡眠的運動本質;而神主睡眠學說突出了中醫的整體睡眠觀,揭示了睡眠是人體整體的生命活動形式。則將失眠概括為:陰虛失眠、胃不和失眠、陽虛多寐、溼重多寐,在對睡眠的認識中,他也特別強調陰陽的主導作用。人的情志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種反映是屬心、腦神經活動的範圍。且肝主疏洩,調節精神情志,所以心、腦、肝與睡眠關係密切。

中醫關於失眠的辨證論治頗為豐富,近年來不少醫者從臨床實際出發,探求其發生的機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證思路。

1. 從五臟論治 有學者認為失眠症其病因病機主要表現於肝,波及五臟,統顧五臟實體病證。提倡“五臟皆有不寐”的整體觀,從肝論治、兼顧他髒、辨證加減的證治體系,並由此分髒制定了失眠症證治方案。

2. 從精神情志論治 精神情志與不寐關係密切,由此將不寐分成煩惱型、多疑型、緊張型、抑鬱型,分別選用清熱瀉火、疏肝降逆法,滋陰清熱、理氣解鬱法、清心寧神、調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從晝夜節律論治 人體的睡眠是一種具有晝夜節律性的生理活動,失眠則是這種正常睡眠—覺醒節律紊亂的結果。遵循這一規律,提出“因時制宜”治療失眠。

4.從心腎相交論治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歸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療方案,最終都需要回到“引火歸根、心腎相交”的問題上來,並將失眠分為五型:肝氣鬱結型、腎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經脈瘀阻型、痰溼阻滯型。

5.從肝脾論治 導致失眠症產生的諸多病因病機均與肝脾失調有關,中醫治失眠的理法方藥的選擇,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注重調理肝脾。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1、心脾兩虛:主症是思慮過重、不寐或多夢易醒、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懶語、心悸健忘、納差,或有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藥:黨參15克、當歸12克、元肉12克、白朮15克、陳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棗仁12克、遠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10克、牡蠣10克(先煎)

2、心腎不交:主症是心煩不眠,難以入睡、或徹夜不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口乾、腰膝痠軟,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方藥:黃連10克、 肉桂3克、黃芩10克、白芍15克、阿膠10克(後溶)、龜板30克、牡蠣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

3、肝鬱化火:主症是煩燥易恕、胸脅脹滿、善嘆息、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黃短、大便秘結、納差,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

方藥:龍膽草12克、黃芩10克、山梔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澤瀉12克、車前子10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鬱金10克、生大黃5克、龍骨30克(先煎)、牡蠣10克(先煎)

4、心虛膽怯:主症是心悸膽怯、難以入睡、易驚醒、恐怖不安、頭暈目眩、或嘔吐苦水,舌質淡胖,脈弦細。

治法:溫膽益氣安神。

方藥:人參9克、炒棗仁15克、遠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陳皮6克、枳實10克、石菖蒲10克

5、痰食積滯:主症是睡眠不安、多夢易醒、胸悶痰多、噯氣吞酸、噁心,舌紅苔黃膩,脈弦而滑。

治法:清熱消導,化痰安神。

方藥:黃連10克、陳皮6克、茯神10克、枳實10克、竹茹9克、棗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萊服子30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沖服)

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棗20克,粳米100克。先將柏仁、棗仁搗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適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柏子仁有養心安神之功,酸棗仁補益肝膽,滋養心脾,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酸棗仁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呈現鎮靜和催眠作用。此粥適用於失眠伴多夢易醒,膽怯心悸,屬心膽氣虛者。

桂圓蓮子粥:取桂圓肉(龍眼肉20克),蓮子30克,大米100克。將蓮子搗碎,和桂圓肉、大米煮成粥,臨睡前兩小時服食。桂圓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蓮子補脾、養心、益腎。此粥對心脾兩虛失眠兼心悸健忘、神疲肢倦、大便溏瀉稀薄、面色少華者尤為適用。

百合紅棗粥:百合20克,紅棗20枚,綠豆50克,大米50克。先煮綠豆至半熟,放入百合、紅棗和大米,再煮成粥,服食。早晚各一次。

百合清心安神,紅棗養胃健脾,綠豆清熱除煩,適用於夏季失眠及婦女更年期失眠伴有心悸、心煩、潮熱、自汗者。

生地黃粥:生地黃30克,炒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先將生地、酸棗仁水煎,取汁去渣,加米共煮成粥,晨起當早餐食之。生地黃清熱滋陰,酸棗仁寧心安神。適用於失眠兼心煩、心悸、頭暈、耳鳴、腰痠夢遺、五心煩熱,屬陰虛火旺型患者。

竹瀝粥:竹瀝水20克(藥店有售),小米100克。先煮米成粥,臨熟時下竹瀝汁,攪勻,晨起空腹食之。竹瀝有滌痰除煩,定驚之功。適用於失眠伴頭重、胸悶痰多、屬痰熱內擾者。

龍膽草粥:龍膽草10克,竹葉20克,白米100克。先用水煎龍膽草、竹葉,取汁加入白米煮成粥,代早餐食。龍膽草瀉肝降火,竹葉清心除煩。適用於失眠兼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屬於肝鬱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 失眠的中醫理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