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一: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

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

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

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

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二:

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報道中說,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 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留守兒童”。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 嚴重。他們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 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 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 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 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裡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河南省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在 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週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 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 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 親家庭”裡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週歲以下 留守兒童242.75萬人佔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資料,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絡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的12.3%

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裡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三: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08年8月—2009年6

調查目的:透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裡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裡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

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學校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