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古代科學家故事

古代科學家故事

古代科學家故事

中國古代科技大體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那麼,那時候的科學家,曾有過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科學家故事篇一

安濟橋橫跨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二點五公里的濟水上,由隋朝工匠李春建於大業年間,全部用石料砌築,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橋。橋長五十點八米,寬九點六米,由二十八道淨跨三十七點四七米,厚一米的石拱券並列組合而成。石券矢高七點二三米,僅是淨跨的五分之一,圓弧為半圓的一部分。在兩端近橋堍處還各有兩個小石券,使橋面坡度平緩,既利於車馬通行,又減少橋身自重和洪水的衝擊。結構科學合理,造型美觀新穎。石橋兩側的望柱欄板上雕有龍獸,形態生動,線條流暢,雕工精細,是隋代石雕中的精品。

古代科學家故事篇二

黃道婆-中國古代科學家. 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漢族。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了空前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古代科學家故事篇三

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裡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裡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裡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箇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終於成為了科學家。


【古代科學家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