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一】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

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

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裡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透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二】

康德哲學是在近代大學的學術壞境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思辨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學究氣的一部作品。許多試圖讀懂康德體系的人都半途而廢。不得不承認,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華:形而上學思想確實晦澀難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們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顧,也不必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只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唯物辯證法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透過我們鍥而不捨的鑽研,我們必定能進入康德哲學富麗堂皇的大廈,觀賞到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啟發心智的思想藝術品。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第一遍讀完《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覺得雲裡霧裡,不知所措。更何況寫讀後感了。遂又耐著性子讀了第二遍。頓時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至少這部經典的教育名著讓我欲罷不能了。我只能說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我一定讀第三遍第四遍。根據我所能理解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將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結構,思路(內容)及評價。以下我將一一闡述。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討論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是全新的。從其歷史背景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的歷史條件,就是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它帶來了法國啟蒙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啟蒙運動。而《純粹理性批判》就是這些思想運動的參天大樹上結出的`一個碩果,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首先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這部著作的序言裡,就以法國啟蒙學派的大無畏精神宣佈:“我們的時代是真正的批判時代。”

其次,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產生為其提供了理論基奠。我們都知道,康德從青年時代道奇哲學思想成熟和創立時期,一直都處於自然科學的強大引力之下。

最後便是以盧梭為首的人文科學的誕生,為《純粹理性批判》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來盧梭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牛頓相提並論的人,他們是各種領域自然領域和人文領域的巨人。

關於這本書的結構,我是按照目錄來分的。整本書雖然層次明顯,但若刻意把他們分散確實有點差強人意了。康德則依據《純粹理性批判》在其整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決的任務和問題,將它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先驗要素和先驗方法論。而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其次,先驗邏輯由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構成。最後,先驗分析論又分為概念分析論和原理分析論。另外,從《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結構來看,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種靜態的解剖和分析。故這部經典名著我想更適合稱它為:理性的解剖學。但是,《純粹理性批判》並不只是發現和判明瞭認識能力的結構,而主要致力於判明由諸認識能力的結構所制約著的諸認識能力的功能,判明它們各自在知識總體和相互關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pincai.com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透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圍繞三點來解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開頭就寫道,人類理性在哲學或形而上學這種知識裡“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它被一些它所不能迴避的問題糾纏著;因為這些問題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超出了人類理性的所有能力。”人類理性的本性總是要究根究底,要一直追問到水落石出,不容再問,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學,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後根據,以建立起絕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呢。對此,康德寫道:“我所謂批判,並不是批評各種書籍和學說,而是著眼於理想有可能不依賴任何經驗去追求的一切知識,來批判一般理效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學是否可能,並確定其源泉,範圍和界限所有這些都是從原理出發的。”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康德指明瞭批判的物件,對理性進行批判的出發點,批判所涉及的範圍以及批判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顯而易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質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說的理性的一切事業中最困難的事業自我認識。

最後,怎麼辦。對此,康德提出,哲學應模仿自然科學走上科學之路。 綜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極的,它警告人們不要把理論的理性運用到經驗以外的本體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誤用;但這種對認識範圍加以限制的消極作用馬上就表現出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它恰好留出了一個餘地,將它交付給了實踐的理性。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三】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說,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物件,而是物件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可以說是現代哲學的鼻祖。

我們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說,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說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這裡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透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非常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這裡應該分別加以說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因此,在“先驗要素論”裡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透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提供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概念分析論“。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

他認為知性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規,也就是說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過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

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透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物件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含有“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理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說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充套件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

另外,它又說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說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說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