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精選

導語:推出《血戰鋼鋸嶺》前,導演梅爾·吉布森已經有十年沒出新片了。我們知道,這些年裡他被好萊塢“封殺”了。起因,是他常常放出極端保守的嘴炮,惹的一身禍。以下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整理的《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精選

第一次3d觀影體驗,我給了《血戰鋼鋸嶺》。說說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吧。影片伊始,驚歎於d技術帶來的奇特效果:汽車啟動時座椅下方會傳來真實的轟鳴聲;畫面切換到叢林山間時,整個影廳適時的瀰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蕩漾時,座椅也會應景的隨之起伏。加上覆古精緻的畫面、過分美麗的女主、各種甜蜜的戀愛橋段、多到害羞的吻戲……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感覺這不是戰爭片,而是一部普通的愛情文藝片。

但當道斯進入軍隊,來到一個完全由男性構成的世界,畫風開始突變,美國大兵們荷爾蒙爆棚,配角個個出彩,隊長在訓練新兵時貢獻了最多的笑點。道斯因為自己不碰槍不殺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種瞧不起和排擠,軍方更是企圖以精神有問題把他趕出部隊。在各種刁難面前,作為一名覺悟不高的女性觀眾,我實在是難以理解,幹嘛要在這裡遭受這種屈辱,回家與嬌妻相伴,過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卻固執的留了下來,為了和平,他願意上戰場,為了信仰,他不願殺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槍的戰地醫生,在別人殺戮生命時拯救生命。

上點贊數很高的短評這樣寫道: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戰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矮化敵人,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會宣揚戰爭,這個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確,當通過了所有的訓練與考核,道斯與軍隊一起前往日本沖繩時,真實的戰爭步步逼近,殘酷的面紗徐徐拉開,那些畫面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斷掉的雙腳血肉模糊、炮火瞬間將一個人摧毀、士兵空洞的雙眼中盛滿絕望……血淋淋的戰爭就這樣被赤裸裸的展現出來,梅爾吉布森用寫實的手法刻畫戰爭,d效果讓影廳變成了戰場,這種震撼讓人慨嘆生於和平年代何其幸運。

當第一場慘烈的戰事結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連天之中,短暫的思考和猶豫之後,他毅然轉身,投身於滾滾硝煙之中,此時,故事才真正開始。

槍林彈雨之中,他以驚人的毅力救出了一個又一個戰友,明明已經精疲力竭,“One more”的信念卻支撐著他一次又一次闖入茫茫戰火之中。上帝啊,請讓我多救一個吧。救了一個之後,還想再救一個,救人這件事情彷彿上癮一般,忘記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軍營裡最瘦小的一個,他明明是個連肉都不吃的素食主義者,誰給了他無盡的力量?是什麼激發出了他強大的潛能?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度過了怎樣的一個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個人。要在混亂的戰場和敵人的掃蕩中尋找到他們,要對他們進行簡單的救治和言語的寬慰,要揹著他們穿越戰壕,走到懸崖邊上,要把他們一一放至崖底,體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緊張,他如何忍受過來?

他一開始是不被理解的,醫療營地裡的醫生們邊手術邊討論:鋼鋸嶺上有個神經病,在不斷的往下運傷員。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戰士心中的保護神,必須等他做完祈禱才敢上戰場。當他最愛的《聖經》丟失,沒有人像影片開頭那樣嘲笑他,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護這份信仰。因為此時,大家都已明白,《聖經》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以自己的實力和精神,贏得了他人的尊重。

鋼鐵嶺上的兩天兩夜註定是道斯生命裡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沒有用槍,沒有殺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沒有槍的醫療兵,如何能夠在步步險情的戰場中單槍匹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是根據歷史上真人真事改編,事實本就如此,並不是編劇的腦洞大開。據說,真實的道斯猶如開掛一般,被俘虜的日軍在接受審判時陳述,他們早就發現了這樣一個來回穿梭救人的醫療兵,可是每次要開槍射擊他時,都扣不動扳機,看來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戰了兩天兩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於雲端,安詳的休息著。他沒有犧牲在戰場上,雖然傷痕累累,但終於榮歸故里,娶了心愛的姑娘相伴一生,並享有87高壽。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這樣善終動人的結局總是更能夠慰藉我們。

這是一個關於信仰、關於成長的故事,也是一個小人物的成長過程,從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講出來,卻如此引人入勝。

說起來,我對它的片名不是很滿意,原名《Hacksaw Ridge》,《血戰鋼鋸嶺》這樣的直譯未免顯得無功無過,太過剛硬和血腥,其實影片裡有很多人文、柔軟的細節。父親的酗酒和毆打母親給道斯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在心裡早已殺死了父親,可是父親,又何嘗不是戰爭的犧牲品?雖然慘遭毒打,但母親依然對父親充滿深沉的愛,她跟道斯說:你不知道沒上戰場前的他有多好。飽受戰爭迫害的父親,在道斯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之時,穿上久違的軍裝,動用人脈關係,用盡畢生榮光,為他換來了一線生機。父親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誰都能讀出他對兒子的愛。戰爭摧毀的不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讓活著的人一直負重前行。

小時候道斯與弟弟打架,弟弟險些喪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畢生的信仰。長大後他救了一個人,醫生跟他說:多虧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瑩閃爍,對於差點失手殺人的他來說,救人的意義格外重大。這些戰場之外的種種伏筆,體會得到導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讓我們在觀影的兩個小時裡血脈賁張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結束後帶給我們深入的思考。思考戰爭為何會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麼,思考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戰爭究竟是何種模樣,影片呈現出的究竟有多少。戰爭的殘酷超乎想象,也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禱世間再無戰爭。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精選

電影《血戰鋼鋸嶺》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好看嗎,這部影片自上映以來就好評不斷,那麼《血戰鋼鋸嶺》有什麼看點呢?

《血戰鋼鋸嶺》這種片子屬於特別白人糙漢的表達方式,一是一、二是二的。

隨便幾個例子,影片的前半段主要是為後半段的高潮戲做鋪墊,為了他的神蹟烘托情緒。開場幾場戲就都非常明顯,先是與兄弟的玩鬧失手,讓他認識到暴力的可怕;長大了救路人被醫生表揚,開始對醫生這個行當感興趣;看電影有戰爭的新聞,讓他有了當兵的想法。

總之,這裡面沒什麼廢戲,每一場戲都非常簡單和直接,且目的性非常強。其實,這種拍攝方式並不聰明,甚至會覺得有點笨。怎麼都不藏著掖著的,但是,人家就是這麼拍了。而且,從頭到尾都是這麼直白,習慣之後,反而覺得有些可愛。就是特別硬氣,想說什麼說什麼。

當然,要更深入瞭解這部電影的直男氣,首先還是要了解本片的導演,梅爾·吉普森作為曾經的好萊塢硬漢動作男星,梅爾·吉普森也曾出演過太多經典動作片,在昔日的好萊塢,也是一代知名硬漢。比如"瘋狂的麥克斯"系列、"致命武器"系列。

而除了是一名動作男星,他也是奧斯卡導演,當年的他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裡面華萊士那句"Freedom"

該片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等多個大獎,也讓其躋身奧斯卡導演行列。不過,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也有很多。比如很多人認為他太直白、太刻意煽情、太拖沓無節制等等。

這裡有些批評我也承認,然而,你也必須承認他的片子就是很好看,很激動人心。包括之後的《耶穌受難記》《啟示》,都很好看。梅爾·吉普森是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這點毋庸置疑。

到了《血戰鋼鋸嶺》,其實還是這樣。你可以說這個片很老派敘事、很直白、或者很殘忍血腥,但是,也需要承認它確實很好看。非常能調動觀眾情緒。

尤其是第二部分,就是進入鋼鋸嶺戰場的部分。我現在還記得自己在影院第一次看到那種場面的感覺,真是緊張到全身僵硬,有點喘不過氣來。

嗯,是時候該說說影片最重頭的部分,就是後半段的戰爭戲了。

《血戰鋼鋸嶺》的直男氣,也主要在後半部分,特別血腥、特別殘忍,當時看到第一個感覺就是,煉獄一般。

記得他們剛進戰場有一個巡視戰場的場面,從各種屍體上踏過去,遍地屍骸,那場國內好像刪掉了,大概就是那消失的30s吧。

包括打響的第一槍也非常有視覺衝擊力,以往看到的'戰爭片,大多是中彈,帥氣倒地,身上至多一個血印子,衣服上帶點紅色,這裡則完全不同啊這裡子彈打在身上,直接把人打出一個大血窟窿,可能幾槍之後,人都打碎了。

鋼盔直接打飛,腦袋就打爛了。半截的身子、打爛的腿,片中有很多這樣血腥的場面,特別殘酷也特別真實。所以,本片最終被北美定級為R,也主要是因為那可怕的血腥戰場。

梅爾·吉普森用這種非常直觀的方式,讓我對戰爭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與恐懼。如果說本片反正,那可能主要是視覺上的,因為你一看到這種煉獄一般的戰場描繪,很難不對戰爭反感。

所以說這片直男呢,因為影片用一種近乎過度的方式來描述戰場。實際上,在戰場的描述,梅爾·吉普森是痴迷於這種血腥的,並有意過度描繪暴力。包括對敵人的刻畫,也是略有些超現實的,這裡的日本人根本不像人類,倒是像一群食死徒或者喪屍,這也進一步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感。

總之,影片以一種反特效的、直白的方式,去再現那場可怕的戰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起碼我是很受刺激,看完則非常興奮。

然後,你再回轉頭去想這部片子,才會覺得,即便簡單直接,卻也行之有效。前半段各種鋪墊,包括男主受到的各種屈辱,都是在積攢情緒。讓主角有壓力,讓觀眾也有壓力,你就盼著他能站起來,最終創造奇蹟,讓別人刮目相看。

順帶說說男主安德魯·加菲爾德,在這部電影的變化也很明顯。起碼在前半段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他塑造的這個角色其實有點阿甘一樣的感覺,就是特別簡單又特別倔強的一個人。

尤其是加菲貓這張人畜無害的臉上,露出這樣憨厚的笑容,你更會相信,沒錯,這就是他,我相信他能做出這些有點愚鈍但是卻非常堅決的決定。

他讓這個角色成立了。而之後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仍然由他來主演,看樣子明年奧斯卡紅毯,是一定少不了加菲貓的身影了。

實際上,除了血腥且真實的動作場面,以及特別簡單直接的敘事表達。這部電影在其他部分我並不太關心。什麼宗教啊、信仰之類的東西,這些指涉都非常明顯,也沒什麼好分析的。

我被感動,並不是因為男主的信仰或是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在見證一個普通人創造的奇蹟,用他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尤其想到這是真實發生的,才更會感動,這才是勵志故事嘛!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精選

年底的賀歲檔除了熱鬧,還有巧合。就在這幾天,前後腳連著上映兩部講訴美國英雄的電影,一部是《薩利機長》,另一部是今天要說的《血戰鋼鋸嶺》。

除了同為英雄題材,兩部影片的導演都是好萊塢出了名的保守派。《薩莉機長》的導演伊斯特伍德,在今年的大選中,他是一邊倒支援希拉里的好萊塢裡,唯一一個公開表態支援特朗普的。

推出《鋼鋸嶺》前,導演梅爾·吉布森已經有十年沒出新片了。我們知道,這些年裡他被好萊塢“封殺”了。起因,是他常常放出極端保守的嘴炮,惹的一身禍。

被好萊塢摁死的那幾年

吉布森當年以主演《瘋狂麥克斯》系列紅到好萊塢,硬派直男的銀幕形象被大眾廣為喜愛。可他私下言行就非議不斷了,關於他種族歧視、恐同、甚至家暴的傳聞偶見報章。

也許他所思所想並不通融,甚至有些頑固不化,但他的這股橫勁兒用在導演電影上,就爆發出力量來。交出的幾部作品,《勇敢的心》、《基督受難記》等,部部經典,有讓人血脈僨張的魔力。

好萊塢整體上是包容的,能容得下一些性格明星,可有些大忌也是犯不得的。2006年7月,吉布森在酒駕被攔下後大罵猶太人,這在猶太人統治的好萊塢無異於自殺性爆炸,自那起,吉布森被主流電影圈封殺了。

一年又一年,吉布森鬍子更密、頭髮更白了。執導筒是沒戲了,零星主演的電影,票房低成渣渣。

可好萊塢像他這樣才華滿溢的A級大演員兼大導演,是稀缺種類啊。掐指一算,除了伊斯特伍德,凱文·科斯特納漸漸不導了、史泰龍譭譽參半、本·阿弗萊克還年輕。wuli梅叔,難道要一直為嘴炮的代價,幹把才華晾著,淡出終老?

所以今年吉布森攜《鋼鋸嶺》亮相威尼斯重磅迴歸,北美上映後口碑也齊刷刷五星,可謂是影壇年度最振奮、最正能量的訊息了。更好的訊息是,這部R級戰爭片只刪減30秒,幾乎原貌的在國內銀幕上呈現。

傳奇得不真實,血腥得不像話

影片改編自二戰時期美軍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的傳奇經歷。他的故事傳奇得不像真的。

道斯出生在美國東部一個傳統的家庭裡,信仰屬於新教的一派“七日復臨派”。這一派特別看重身體、意識、心靈為一體。道斯小時候誤傷過哥哥,差點致死,加上父親對母親的家暴,讓他對暴力極度反感。

二戰爆發,道斯自願入伍。新兵訓練必須使用步槍,道斯卻拒絕持槍,這讓大家傻了眼。可想而知,在一群充斥肌肉男的兵營裡,他沒少挨虐。據說真實歷史裡,道斯可比電影裡還要慘,只是導演沒忍心拍出來。

反暴力的信念和虔誠的信仰,讓道斯堅決不願持槍。軍事法庭判他拒服兵役,甚至要蹲監獄。好在美國體制放了大招,國會特別透過一個決議,免去道斯必須持槍的規定,讓他作為醫療兵上戰場。

道斯隨部隊加入了沖繩島戰役,登上鋼鋸嶺這個久攻不下的死亡之地。日軍行蹤詭秘和不要命的作戰方式,讓美軍傷亡格外慘烈。

面對敵人兇殘的攻擊,道斯手無寸鐵,他怎麼能在這樣的絕境裡存活,並最終徒手在炮火連天下救出75名傷員,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英勇勳章的拒服兵役者?影片的中後半部詳細的描繪了道斯的壯舉,或者說“神蹟”。

吉布森坦言,他是在出演《瘋狂麥克斯》系列成長起來的。《麥克斯》的基因也刻在了他導演的作品裡:動作場面暴風驟雨般的節奏、為了追求實感儘量實拍。《鋼鋸嶺》許多爆破場面,真實得要燒出銀幕。

戰場上的血淋淋不可能不呈現。如果說《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個標杆,勝在紀錄片般的真實,《鋼鋸嶺》則突破了這個標杆,更兇猛、熱血。

A咖導演搶著用的新銀幕英雄

道斯這樣信仰虔誠的英雄,要在大銀幕上細緻展現,讓觀眾信服,並不容易駕馭。“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完成了這個高難度任務。影片開頭飽滿的感情戲、中段軍營裡堅持信仰的困境、最後大戰中神話英雄般的無畏,加菲爾德的演繹出色的貫穿了全片,直擊人心。他身上具備同輩演員鮮有的一種純真的力量。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被大師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看中,扮演老馬丁新片一個虔誠教士角色,莫非加菲爾德有潛質成為下一個小李?等著看。

好在,吉布森這兒,他的天才我們等了十年,終於無需再等。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