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的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的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的讀後感

導語: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 》不再走唯美路線 ,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郭敬明說,這是自己的轉型之作,在寫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國知名作家,導演,上海最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80後"青年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有時候看見生命裡那些來路和去路,就像一場天光,丟失著歲月皚皚。於是我總是習慣在某一個清澈的日子裡把那些記憶拿出來一遍遍地看,看著夕陽消失的方向,看我們那些清澈的寂寞已被關在另一座山崗。——題記

就是這樣的記憶,讓我無法忘卻。當悲傷的思緒化作洶湧的河水,滾滾的泛黃的河水不是向東流去,而是流進你小小的身體裡去的時候,你,是一種怎麼樣的感覺。是感覺不能承受,就快要崩潰,離自己的期望很遠很遠。還是沒有感覺,就像是天空劃過的飛鳥,雖然不是一樣的鳥兒,但是每一天都會有一隻。又或者是,感覺到無比得輕鬆,好像是逃離了那個一直就想離開的世界,來到了一片乾乾淨淨,沒有一點汙穢的淨土。讀完這本書,確切的說是作完這本書的文摘後,不由淚流滿面。易遙的影子在我心中劃過一陣陣漣漪,文末有這麼一句話“齊銘抬起頭,一個影子突然砸落在他的面前,那種聲音,那種吞沒了一切的聲音……”真的會有很多湧動的黑色源泉,流淌出來的冰涼而漆黑的泉水,慢慢的洗滌著所有人的內心,冰冷的泉水把整個沸騰的嘈雜世界洗滌得一片寂靜。眼前慢慢浮現的是那條緩慢流動的悲傷與寂靜的巨大河流。悲傷是一種情緒,是一個人絕望的時候,體內分泌出的激素,這種激素會在外表和內心改變的現有的身體情況。有一些人悲傷時,體外不會產生效果,有一些人悲傷的時候,體內不會產生效果。如果你是體外效果,恭喜你,你是上帝眷顧的孩子。體外效果,會讓你看起來像是經歷了一場海嘯,那場海嘯捲走了你所有的快樂,你就像是一個迷了路的孩子,你是那麼的可憐,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抱抱你,對你說,不要傷心,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事實上,你卻什麼事情都沒有,不是嗎。那些體內效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憐人。悲傷的時候,激素會和體內的血液混在一起,然後潰散。引起你意識到的悲傷。當整個世界安靜下來之後,心臟會在每次跳動的時候悄悄的漏掉半拍,那是因為,他需要時間,他需要時間讓那些悲傷的細胞分裂,分裂,分裂成很多很多,流到身體個各處,知道將你的血管每一處都擠得滿滿的,就快要爆炸的時候,他會慢慢變涼,變涼,直到,你死去。

這個時間有時很長,有時又很短,誰都不知道當悲傷來的時候,自己在幹什麼。

悲傷逆流成河。我不知道這是幾個人的故事。有可能這是一個人的故事,那個可憐的女孩易瑤的故事,有可能這是兩個人的故事,是那個為了易瑤什麼都願意做的齊銘的故事和很愛自己的姐姐的顧森西的故事,還有可能,這是幾個媽媽的故事,以為他們的孩子都為了同一個青春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有可能,這是唐小米的故事,她想要得到的一切,雖然沒有得到,但是,沒有任何人得到了,不是嗎,有可能,這是那個學校的故事,在學校裡的所有人,你們都知道這些人,對吧,有可能,這是所有人的故事,因為,我們也曾想他們一樣,像他們一樣可以毅然的放棄所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對嗎,只是因為後來,我們害怕的死亡,把我們擋在了門外而已。

那些讓我們悲傷的東西就像拆毀一件毛衣需要找到最開始的那根線頭,然後一點一點地拉扯,就會把一件溫暖的衣服,拉扯成為一堆糾纏不清的亂線。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一口氣讀完了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只覺得讀這本書有像以前看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和《紀城》那般好。直至現在,我依然可以清晰背出上兩部書中我自認為優美的名子。

《悲傷逆流成河》看到最動容的時候,我也會感覺鼻子酸酸的,似乎有眼淚要流出來,但眼淚終於還是沒有流下來,不是祂描寫得不夠悲情,只是很多時候覺得易遙會有最後的結局,雖然有很多原因都是別人的不理解和對她殘酷無情的摧毀。但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能挽回的錯誤。

若當初她不是懷了李哲的小孩,她怎麼會有後面一系列的悲劇呢?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與她朝夕相處的同學,不但沒有誰伸出手幫她一把,相反的,她接受的只有別人的冷嘲熱諷。

作者筆下的生活太陰暗,連開篇也這樣寫道:

“拉開門,濃重的霧氣朝屋裡湧。頭頂是深冬裡飄蕩著的白寥寥的天光。

還是早上很早,光線來不及照穿整條冗長的弄堂。弄堂兩邊堆放著的箱子,鍋,以及垃圾桶,都只能在霧氣裡浮出一圈淺淺的灰色輪廓來。”

“兩個人走向光亮的弄堂口,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濃霧裡。

該怎麼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

頭頂是交錯而過的天線,分割著不明不暗的天空。雲很低很低地浮動在狹長的天空上。鉛灰色的斷雲,沿弄堂投下深淺交替的光影。

每天放學上學,經過的一定是這樣一條像是時間長廊般狹窄的走道。頭上是每家人掛出來的衣服,梅雨季節會永遠都曬不幹,卻還是依然曬著。”

結局的時候,易遙跳樓自殺了,如果是我,我想我也會選擇死亡。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在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我總感覺我自己就是易瑤,感覺自己在和她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和她一起感受悲傷感受恐懼感受說不出口的痛苦無奈和孤獨,感受著那種被愛著,想去愛,卻被自己內心的黑暗自卑壓榨著不敢去愛的感覺。黑暗!自卑!交織的感情籠罩著易瑤,也註定了她的人生軌跡。易瑤,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存在。

似乎郭敬明的作品永遠是尖銳而深刻的似乎總是猝不及防的就把他的感受他的心情傳達到你的腦海,你的心海。讓你不得不去接受他的觀點,接受主人公的快樂與悲傷。

而這本書所表現出來的尖銳和深刻尤為突出,我總覺得寫這本作品就像是他的宿命。我有時就在想,這個作品本身的宿命是什麼呢?揭示社會的黑暗冷漠?詮釋悲傷的N個層面?我不清楚,但是我很清楚的明白的就是:悲傷是這本書的主格調,讀懂這本書,就得先學會悲傷,或者,先學會冷漠。不要抱任何的希望,希望能夠在這本小說之中看到希望。不然去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受傷。

不過很遺憾的是,我是先讀完作品受完傷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清晨弄堂裡空氣中的浮塵,淡淡的一絲一縷的在陽光下追逐,漂浮。隱藏著若有若無卻又真實存在的悲傷,就像易瑤一樣,她的家庭,她所生活的環境,都註定了她會有這樣的人生。她也曾經擁有過一個溫馨的家庭,她本來可以像唐小米一樣生活的明媚而陽光。可是,因為她父母的離異讓她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同時破碎的,時易瑤那顆心,所以她不會去愛,不敢去愛,不敢對這個社會,這個所謂她的人生抱有任何希望。所以,她在林華鳳——她的母親死了,在她所依賴的齊銘,顧森西不分青紅皂白懷疑她害死了顧森湘以後,她選擇了自殺。顧森湘和她一個割腕一個跳樓,都死的觸目驚心。

易瑤的死因很明確,那就是,她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她。她要證明自己清白,所以,她選擇了死亡。

而顧森湘的死呢,算是個意外,但是又是意料之中的。因為顧森湘太過乾淨了,純潔的像蓮花一樣,可是她又不是蓮花,因為她忍受不了一點點的侮辱,她的死亡,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必然。

齊銘呢,他是一個公認的乖孩子,公認的王子,他給易瑤溫暖,給她最初的希望,讓易瑤依靠。齊銘以為他喜歡易瑤,但是我卻覺得齊銘對易瑤的好並不是喜歡,而是一種習慣,齊銘他習慣了對易瑤好,而這種習慣比不上他對顧森湘的喜歡,所以,在顧森湘死後,他輕易的就相信了是易瑤殺了她。其實,齊銘習慣性的對她好,這也是造就易瑤死亡的一個原因。

在小說中,王子與灰姑娘式的愛情特別常見,結局呢,都是王子和灰姑娘在一起了。可是郭敬明偏偏不肯給它一個常見的結局,王子沒有和灰姑娘在一起,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了。不過他也沒有給易瑤過分的悲傷,至少,易瑤有了顧森西。在沒有看到第十二章之前,我都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這也算是一個不算完美但是完整的結局了。

可是在第十二章,郭敬明給了所有讀者一個地雷。

當顧森西歇斯底里的朝易瑤喊著“我姐姐她比你乾淨,你就該代替我姐姐去死。”的時候,當齊銘冷冰冰的和她說讓她去自首的時候。我好像能透過紙張感覺到易瑤的心碎。那本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心臟悄悄地裂開一條縫,再然後裂痕瘋狂的蔓延,瘋狂的爬滿了心臟,然後一下子,全部碎掉。最後才後知後覺的心痛。哦!心,碎了啊。易瑤的世界,就此轟塌。

易瑤她做錯了什麼?她什麼都沒做錯,她只是簡單地想要活下去啊,她做錯了什麼?看到易瑤跳樓時我淚崩了,那時我真的很想在郭敬明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質問他。為什麼就不能給它一個美好的結局?

我開始試著給這本小說創造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幻想,最後顧森西和易瑤在一起,齊銘和顧森湘在一起,他們都得到了幸福。那這個結果的確夠美好。可是我帶著這個結局再去看前面的故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結局和前面的故事,格格不入。這本書,這本小說,註定是一個悲劇。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從開頭到結尾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在無聲息的告訴我們:這是悲劇這是悲劇這是悲劇!

所以,當我帶著這樣的理解第二次再去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這本小說的字裡行間都充斥的濃濃的悲傷和冷漠。

這個故事的訴說用的是第三人稱,這就註定了故事的冷漠。不管是對故事也好,對主人公也好。都是用陳述的語氣娓娓道來,客觀而又冷漠。

郭敬明這本小說告訴了我們,世界其實沒有那麼溫情,而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它最簡單也最無情。它像一個局外人一樣,看著我們這群渺小的人類痛苦而又單調的活著一直到死去,不帶感情的看著一個個渺小的生命消亡。這個故事給我絕望和無盡的悲傷。

可是我在這悲傷中看到的,卻不僅僅是絕望,我覺得更多的是希望,就像是在絕望的廢墟中,在悲傷的塵埃中開出一朵明媚的花。

就像郭敬明說的那樣,我們在大大的絕望中小小的努力著。是啊,哪怕是竭盡全力,我們也應該努力活下去,在絕望中開出屬於自己的花。哪怕是孤獨的搖曳在風雨中,也要堅定著信念活下去。


【悲傷逆流成河的讀後感】相關文章: